<p> “老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舞团的,去看看吧。”</p><p> “这样的戏,好看吗?”</p><p> “这是在全国的第二轮巡演了,热度不减,据说在北京上海,一票难求。”</p><p> 还有这事儿?</p> <p> 影调略暗,色调偏暖,饱和度较大。</p><p> 报馆、裁缝店、市井。</p><p> 独舞、双人舞、群舞。</p><p> 央视春晚中身着纱质旗袍、手执小扇、在小板凳上表演的群舞,就出自这个舞剧。</p><p> 还有一段演员身着丝绒旗袍的群舞,夸张的身体造型,俏皮、漂亮。</p><p> 表现工作场景的群舞,欢快中透着紧张,有点儿百老汇的味道。</p><p> 表现白色恐怖的黑衣人群舞,像是《哈利波特》中的摄魂怪。</p><p> 插曲的女生独唱,又好像留声机放送的老上海唱片。</p> <p> 传统风格的现代,洋气的中国味儿。</p> <p> 真是佳作。</p><p> 没有做作, 感情真挚,打动人心。</p><p> 勇敢、机智、视死如归、儿女情长。</p><p> 作品把对先烈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之情传达给了观众。</p> <p> 舞台上,小通讯员中弹牺牲。他活泼又略带忧郁的舞着,挥手向大家告别,缓缓退下。</p><p> 舞台上打出字幕,“赵晓亮,上海情报站通讯员,十五岁,牺牲时入党×(我没看清)个月零七天。”</p><p> 鸦雀无声的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p> <p> 李俠发出的最后一份电报是国民党的长江防护情况。</p><p> 李俠在发报,表情坚毅,强烈的红光笼罩着他。</p><p> 舞台上打出字幕:</p><p>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p><p> 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p> <p> 字幕。</p><p> “李俠潜伏上海十二年。于1948年×月×日被捕,1949年×月×日牺牲,距上海解放仅二十天。”</p> <p> 我在第五排,看看眼前和左右,几乎是座无虚席。</p><p> 女儿说,人家这个节目真的赚钱了。</p> <p> 演出过程中不准拍照、摄像。</p><p> 光线、色彩、造型,协调而唯美。 真想用手机偷偷拍几张。可看看周围一个拍照的也没有,我的手机一直没拿出来。</p><p> </p> <p> 拍了谢幕视频。</p> <p> 《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罗怀臻,导演韩真和周莉亚则是两位八零后女性。</p> <p> 意境,境界, 一道阳光,一缕清风。 </p><p> 这部舞剧颠覆了我对革命传统题材表达的认知,真是开眼了。</p><p> 为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点赞。</p> <p>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