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这大雪纷飞的小雪之日,如饥似渴地读完了余华的经典作品《活着》。作家用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二三十年代发生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一个饱经沧桑和人间疾苦的普通农民的故事。因为没有那个时代的经历,我不敢说它真实地表现了什么,尽管看到很多外媒对它的评论说这是一部二十年代的中国史。说实话,我感到作者真的很残忍。从故事一开始天空就飘来“穷奢极欲,家破人亡”几个大字。我实在想不通,是作家故意安排人物在“自作孽不可活”中接受上天的惩罚,在他身上上演一次次死别的撕扯,然后和一头老牛坦然的相依为命;还是把所有的疾苦都集中在福贵一个人身上,表达自己对某种现实的敌对态度或者紧张关系。作者本人在中文版自序里说:“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和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p><p> 读完全本,掩卷沉思,作者在故事之外到底想给读者倾诉什么?展示什么?人性的自私,贪婪,冷酷?还是如同大家都称赞的“乐观、顽强”?</p><p> 在我的理解里,乐观是因为心中还有光亮,说直白一些,乐观是理想在苦难里开出的向日葵;而顽强是经过现实的冲击和打磨产生的意志力的高端产物。而人性无论是美好还是丑恶,我们都应该学会理解,学会用同情的目光看待,学会一视同仁。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出发,我们在看不到“人道”的时候,常常用“天道”来宽慰自我,安抚现实。在这部作品里,每当读到灾难和痛苦降临时,我都忍不住掩卷踯躅,忍不住叩问苍天:“难道所有的锥心刺骨都要福贵去承受吗?难道余华就是想告诉读者,生活的底色就是黑色?”</p><p> 我觉得我可能没有读懂这部作品,我只是陷在故事的漩涡里,从一个普通大众,普通女性的角度出发,我感受到的也和作品里福贵对自己痛苦的描述一样“我的心里像结了冰一样的发麻。”</p><p> 今天是小雪,窗外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飞舞着,老公拉起我:“别看了,眼睛要紧,出去看看雪,别辜负了今冬的第一场雪。”雪中的后山格外沉静端庄,一棵棵针叶松上积着薄而洁白的雪,估计是空气太冷了,有些已经冰化,入眼的是一片剔透。</p><p> 松针不落,只为等雪而来。无论怎样,人间值得,且让我们坦然而慈悲地活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