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cmcyh

<h1>  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宣传队同学聚会,歌声、笑声、舞姿,每次的聚会都是载歌载舞,滿滿的回忆,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青葱岁月。难忘当年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留给我们太多的怀念和历史的记忆。</h1><h1> 再回首,往事历历在目。</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立于1967年三月的灌口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在当年几位老师和同学徒步串联去井岗山回来后成立的。当时全国的学校还在停课闹革命,全国的学生大串联</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还没结束,面对无课可上的情况,几位老师和学生满怀激情,成立了灌口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把毛泽东思想宣传到农村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宣传队的队长王耀禧老师,手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琴演奏及革胡演奏,手风琴是乐队的主</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旋律。乐队成员:二胡李全生老师、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荣裕校长;三弦:庄泉岩老师;笛子:林凌海老师;打鼓手:白鸿儒老师;陈清平老师敲铃和锣。表演:女生8人郑玉贞、陈亚花、温惠真、许如意、陈彩莲、廖秀恋、陈秀玉、吴绵绵。男生人员变动较大,进进出出很多,有许泰全、刘钦总、魏献共、陈宝全、陈育民、许加量、林和约、林再福、陈调练,玉雄、国德、</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谢亚强和乌党,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演出的条件很差,很多村庄都没有电,更谈不上扩音器了,全靠大家齐唱,舞台前点两盏汽油灯。当年我们的足迹遍及厦门郊区各村庄,还有东孚、鼎美村,黄地村、许庄等,</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到长泰县山重等村连续演了一个星期,所到之处受到社员的热烈欢迎。当年村庄大都没电,没有文艺没有电影看,能有宣传队来演出,村里都象过节一样热闹,邀请客人来家里做客,早早在临时搭建的舞台前空地上摆上凳子等着看表演。村里都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自制的酱油茄子、坂头水库的鲢鱼,长泰 山重村还专门杀了一头猪招待我们,在那三年困难时期,确实是难得的享受。我们表演的节目有传统的毛主席语录歌、歌舞表演、小话剧,三句半、乐器合奏等,一场表演将近两个小时。这段日子里,我们学会了自编舞蹈、自己化妆、自制表演道具,这些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下乡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经常有男生的自行车后面载着女生,有的载着演出道具和乐器,一路欢歌笑语、快乐</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行。在偏远山区演出时,夜晚都住在大队部或民房,铺门板打地铺睡觉。记得在号称厦门的西伯利亚黄地村演出时,由于水土不服,不少人拉肚子,找不到厕所,黄地村的厕所是在空地上挖个坑,放上两块木板,用稻草扎成篱笆围起来。虽然条件艰苦,但少年无忧,其乐无穷。当年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留给我们太多的怀念和历史记忆,留给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已深深融入了我们后来的生活,让我们终身</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受益。</span></h3><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 <h3>当年没有相机,照相的机会很少。没有留下演出的照片,令人遗憾。这是在学校后山照的。</h3> <h3>这是当年的长征队,从厦门徒步到井岗山,沿途边走边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h3> <h3>今年巳83岁的王耀禧老师,是宣传队的队长、宣传队的灵魂,手风琴演奏。每次排练,他都拉着手风琴,陪着我们排练,帮我们编排节目,一遍一遍的“重来”、“再来一遍”,严格的训练让我们打下了好基础。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难免有任性、赌气、撒娇的情况,他总是苦口婆心地调解,耐心教育,象长辈一样哄着我们,指导我们,这一群孩子是在王老师的呵护和教育下成长的。当年为了排练一些节目,王老师把我们宣传队员带到厦门四中,他哥哥是四中宣传队老师,帮我们排练新节目,中午还叫他妈妈做饭给我们吃(王老师家住中山路),这样的老师实在让我们感动。五十多年来,宣传队的同学友情从未断过,是因为有王老师在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h3><h3> 敬爱的王老师,您是我们的恩师、也是我们的兄长。感恩在心!衷心祝愿您幸福快乐、健康长寿!</h3><h3><br></h3> <h3>  现年86岁的陈清平老师,如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答嘴鼓)。当年在宣传队里为我们编写了很多节目,记得开场舞曲“我们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陈老师编写的,开场锣鼓喧天,全体演员上场,还记得几句歌词“我们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毛主席教导记在心,背起锣鼓走四方,要将文艺送给工农兵......云做幕来山做景,革命歌声唱不尽”。陈清平老师很喜欢歌仔调,下乡时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学了很多芗剧曲调和闽南曲艺,编了不少闽南语节目。他还搜集了当地好人好事,现编现演。</h3><h3>如“坂头水库摆渡人”。还记得歌词:“老汉今年五十九,摇船摆渡在坂头,南来北往为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老心不老。)(闽南语唱),观众听到是在演他们的事,倍感亲切。他还与李全生老师、杨荣裕校长、白鸿儒老师一起表演“四老汉学毛选”等,有时也在乐队敲锣、敲铃伴奏等。</h3> <h3>宣传队的八位女生,这是69年三月欢送前面四位女生上山下乡去永定双洋时照的,后面四位后来也陆续到永定湖山公社、湖雷公社、岐岭公社、长泰山重插队,宣传队就此各奔东西。但是宣传队留给我们的文化和艺术底蕴,却让我们终身受益。在那个万马齐喑八亿人口八个样板戏的年代,民间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却是万马奔腾,几乎每个单位、每个公社、每个学校、团体都有宣传队。而我们的宣传队员就象一颗颗种子,播种在各个地方开花结果,把宣传队原有的一些节目带到各地,帮助组建宣传队。记得下乡永定双洋时,恰逢党的九大召开,我们几位与其他大队的厦门知青被抽调到公社,成立下洋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连荣国,现在是厦门双拥合唱团团长,还有另一位赖国强,现在是闽西知青联谊会会长,福建师大艺术系教授。)足迹遍及公社各村</h3><h3>落。当时在公社排练,门口有一摊卖馒头的,一个馒头三分钱和一两粮票,我们有时也去观顾。公社干部带我们下乡演出,各村都有招待三餐及演出完的点心。我们戏称“三分一两、三餐一点”,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那些日子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br></h3> <h3>8位女生,如今少了一位。吴绵绵同学英年早逝,令人怀念。</h3> <h3>魏献共同学,当年宣传队的小帅哥,在舞蹈“洗衣歌”里扮演炊事班长,炊事班长的形象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h3> <h3>最前面的这位小男孩就是魏献共,当年才十五、六岁,一脸稚气,天真可爱。这是他与居委会宣传队表演“长征组歌”时拍摄的。</h3> <h3>每次宣传队聚会,献共同学都带来音乐播放器,激情表演,热情奔放。功力不减当年。</h3> <h3> 陈亚花,学习T台走秀,风彩依旧。因为当年宣传队的文化和艺术底蕴已经深深融入了她的生活中。记得当年全民学毛选,很多毛主席语录和诗词都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展现在舞台的。如“长征.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宵九......”“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等毛主席诗词,现在都还能随口唱出来。</h3> <h3>  陈亚花说,下乡时曾到附近下洋公社陈正小学当过几个月的代课老师,教二年级的算术和三年级的语文,恰逢“六一”儿童节公社组织文艺汇演。立即帮小学组织了一支文艺队,排了几个节目,记得一个舞蹈“哈达献给毛主席”,沒有服装怎么办?小朋友每人借来一件白色衬衣,外面套一件羊毛背心,彩旗缝成裙子,裙子上搭一条白色毛巾,把彩纸剪一条一条的贴在毛巾上,铁丝用彩纸扎成花环戴头上,虽不专业但也有点藏族味道。所有小朋友都是我一个一个帮他们化装的。感觉宣传队学到的东西也派上了用场。因为有这些基础,后来招工也进了公司宣传队,上大学也参加了系里的文艺表演。宣传队留给我的文化和艺术底蕴终身受用。</h3><h3> 照片中的服饰是客家女的布扣衣,铁丝扎上彩纸就成了项圈,头上扎上一条毛巾,有点苗家姑娘味道。</h3><h3><br></h3> <h3>  许如意,当年宣传队里最漂亮的女生,我们宣传队的报幕员。</h3> <h3>  如意当年与吳绵绵表演“老俩口学毛选”,现在大家相聚时还能哼出这首歌。</h3> <h3>陈彩莲,我们一起走过。从宣传队出来后,我们一起参加下洋公社文艺队,她招工进永定农械厂后,也参加了工厂的文艺队。一朝进宣传队,终身受用啊。</h3> <h3>当年演出服装全部是绿色军装,一个时代的共同颜色。手持毛主席语录本 ,红宝书在手,毛主席教导记在心,一个历史的记忆。</h3> <h3>这是彩莲参加永定县农械厂文艺队的剧照。</h3> <h3>廖秀恋,当年宣传队的小个子女生。曾与陈清平老师表演忆苦思甜小话剧“一只破碗”,由陈清平老师创作的方言韵白剧“一只破碗”,讲述了一个参军五年回乡探亲的战士,看到家乡的变化满心喜欢,父亲拿出“传家宝”一只破碗,诉说了苦难家史。当时台上台下共嗚,东孚过坂村的老支书还为此要社员留下来谈观后感,形成了一场忆苦思甜会。</h3> <h3>这是跳“丰收歌”的舞蹈服饰。“丰收歌”是一支十分欢快的舞曲,姑娘们头扎毛巾,手拿纸板自制的镰刀,欢快的跳起舞,表达丰收的喜悦。聚会时大家不约而同哼起了这首曲子。</h3> <h3>“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是表演海岛女民兵服饰。</h3> <h3>温惠真,当年在宣传队演过小话剧“大联合下的小故事”;三句半,“毛主席像章”等。上山下乡到长泰山重村,也帮大队组建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足迹遍及长泰各村。当年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就象一颗颗种子,撒到哪里都能结硕果。</h3> <h3>郑玉贞,宣传队的召集人,每次聚会她都要逐个打电话通知,从时间到地点,细心安排,有时还要提前去踩点,是个非常有责任心、受大家敬重的热心人。当年在宣传队,她也是积极召集大家排练,很有大姐风范。下乡到永定湖雷公社后,她也组织一些知青和当地回乡青年成立宣传队,把我们的一些节目带到了当地宣传队。她说每到一个村庄演出,社员们一家煮一碗菜,全村合起来招待他们,让他们十分感动。</h3> <h3>陈秀玉,当年宣传队歌声最甜美的人,是宣传队的主唱。</h3> <h3>当年我们演出“长征组歌”的剧照,当年表演长征组歌系列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等,留下深刻印象。</h3> <h3>新疆舞,一群姑娘与骑着毛驴的库尔班大叔一起载歌载舞,要去慰问亲人解放军。可惜扮演库尔班大叔的谢亚强在家照顾九十六岁的老母亲 ,无法前来聚会。当年为了跳好新疆舞,必须学会新彊舞的基本功扭脖子,大家背靠墙角,身子不动脖子动坚持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大家都学会了。</h3> <h3>这么多年来,我们宣传队常聚会。宣传队的人员亲如兄弟姐妹,友情深似海。</h3> <h3>教师节为敬爱的王老师献花。</h3> <h3>宣传队几位成员去看望陈清平老师。</h3> <h3>姐妹情深</h3> <h3>每次聚会都是载歌载舞,满满的回忆。</h3> <h3>  光阴似水、岁月如歌。1967年至今,一眨眼五十三年过去了。时光带走了我们的容颜,岁月却沉淀在我们心中。当年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孕育着我们成长,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进!难忘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历史留给我们永恒的纪念。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珍惜眼前这每一寸光阴,让我们常相聚,永远健康快乐!芳华不在,友情长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