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双龙村,先后有过二条岔、黑蛏洼、三截乡第二保、张舍、邓舍、汛北三社、前锋、安定等八个称谓。现在,这些有据可考的八个地名,每一个都代表了双龙的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从各个地名产生的背景看,前期的取名都与海与水有关,反映了先民逐水而居的居住状态;后来的名称则与垦殖拓荒的组织者及其居住地有关,以人的姓命名,体现了很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到了1970年代,所取的地名则跟进时代潮流,有的是按照社会组织的排序命名,也有的是取自当时的政治口号。</p><p class="ql-block"> 在双龙先后有过的八个名称中,二条岔、黑蛏洼的名称最为古老,算起来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已经查到的文字记载来看,二条岔的成陆史有两百五十年以上。</p> <p> 一、二条岔</p><p> 二条岔,也有写成二条汊或二条叉的。在汉字释义中,河岔和河汊,指的都是河流的分岔,从干流分汊出去的支流。</p><p> 打开地图即可发现,在民便河沿线,从南到北总共有三个二条岔,既为河名,也为地名。其中有两个在五汛镇的地界,还有一个在最北侧的八滩镇境内,也是民便河的一段支流。</p><p> </p> <p> 图中显示的二条岔,在民便河西岸,系汛北村地界。在民便河东岸,如红圈所指处,也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二条岔。</p> <p class="ql-block"> 下图,这是陈进先生通过潘爱军先生提供的陈氏家谱的一页截图。据陈氏家谱记载,1788年,陈氏家族的一支就迁居二条岔,垦荒种地,落脚谋生。这是二条岔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p> <p class="ql-block"> 关于双龙此前地名二条岔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说法,2020年4月16日,1950年出生在二条岔(双龙一队)并一直居住于此的滨海县物资局退休职工袁庆生回忆,大约是十九世纪初叶,先辈们为了垦殖和生活的需要,在民便河东两条自流河道的基础上,拓浚、开挖了两条一排一灌的平行河道,南面一条河叫大港,是灌河,主要是引民便河水灌溉农田。同时也是与泥螺洼的界河。北面的一条河叫小港,是排河。两条港之间有一条马路,直通八大家。</p><p class="ql-block">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两条港和中间的马路,一直是二条岔及附近的村民到海边滩里边割草运草的重要水陆通道。这两条港向西快到民便河边的时候,南侧的大港拐弯向南,从泥螺村境内的东西弯进入民便河。北侧的小港向西直通民便河,因为两条港在民便河边自然分岔,所以当地人习惯地将这两条港称之为二条岔。直到1960年代,当地村民仍然饮用大港的水。袁庆生至今还记得就在家门口的大港河水清澈甘甜,手捧起来就能喝,沿河居住的双龙一队和对岸泥螺大队百姓的日常生活全是用大港的水。河里鱼虾、蚌壳蚬子很多。进入1970年代中期,随着农村水利规划建设的推进,双龙大队建设条田化工程,北边的小港这条排水渠被平整废掉了,只留下一条河(大港)了。</p><p class="ql-block"> 两条岔河,还是泥螺与双龙的一条界河。1975年五汛划为五汛公社和北坍公社时,这里(大港)一度成为五汛和北坍两个公社的界河。</p><p class="ql-block"> 后来,二条岔成为一个地名,在1950年代以来出版的滨海县地图上,民便河东侧标示的地名就是二条岔。</p><p class="ql-block"> 二条岔在民便河边有一个老渡口,就叫二条岔渡口,是1970年代之前双龙到五汛小街的必经之地。1970年代之前出生的双龙人大都知道,双龙一队的老住户、盐城邮电局退休职工周必余的家就在渡口旁边。</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说法,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阜宁县志》中就有了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阜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曾在民便河西岸设立乡政府,辖二条岔和野场(现五汛村野场队)两个村庄,乡的名称在两个村庄的名称上各取一个字,为野岔乡。从地理位置上推算,这应该是与野场紧密相邻的村庄,在五汛村野场队的北侧,也叫二条岔。</p><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两种说法显示,民便河两岸确实存在过两个二条岔。但世代居住在民便河东二条岔的双龙村民,则更多地认可第一种说法。2020年5月,陈进先生通过现在定居武汉的潘爱军为我提供了2003年修编的《至德堂陈氏宗谱》,其中有关记载也为此提供了佐证,陈氏家族从1788年迁居二条岔已经210多年,其宗谱的封面就清楚地写着:江苏省滨海县五汛镇二条岔陈氏宗谱。这个二条岔,指的就是陈氏家族久居的现在的双龙村第一村民小组。</p> <p> 二、黑蛏洼</p><p> 在查询到的一些文字记载中,也有写成黑成洼的。而追溯地名产生的历史渊源,黑成洼应当是一个笔误,有可能在这个地名产生以后的年代里,一些人为了书写方便,用了这个笔划比较少的“成”字,这在当年识字群体不多的农村,就有了更多的辨识度和接受度。</p><p> 黑蛏洼,原来是一块地势低洼的海滩,海拔高度仅有0.8米,生长在潮间带的软体动物蛏比较多见,此地因此得名。在民便河东岸,从五汛镇一路向北,历史上是一片草滩水洼,所以,村庄因地形而得名,地名大多被冠以“洼”,从南到北依次有泥螺洼、黑蛏洼和三洼。在其周边区域,也有许多类似的地名,比如:射阳河北岸的洼滩,民便河西岸的熊洼、团洼等。</p> <p> 下图, 这是邓 桐之子邓季直于1954年12月在滨海县初级中学干部登记表上填写的信息,籍贯一栏里原籍住址清楚地写着:江苏省阜宁县五汛港黑成洼。这是迄今为止能够查到的最早记录黑蛏洼的文字档案。</p><p><br></p> <p><br></p><p> 三、三截乡第二保</p><p> 民国十六年(1927年),张舍、黑蛏洼一带建保,为三截乡第二保,隶属于阜宁县第六区(五汛)管辖。其管辖范围大致是当时的黑蛏洼和张舍的一部分。该名称随建制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张舍、邓舍分别建保时为止。</p> <p> 下图,这是王云礼于1955年填写的干部档案的截图,1927年至1942年,家住黑蛏洼的王云礼曾在当地担任第二保民主保长。经考证,档案中写的翻身乡于1947年2月成立,翻身乡的前身就是三截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张 舍</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大致为1910年代),阜宁的晚清秀才张林英经人介绍来二条岔购买800多亩土地,拓荒垦殖,此后,二条岔的土地大部分为张氏所有,当地农民也多为张氏佃户。此后,张氏家人及佃户聚居地称为张舍。</p> <p><br></p><p> 五、邓 舍</p><p> 清宣统年间,大约在1910年代,八滩二十层的富户邓如纶携其长子邓 桐、五子邓 棠来到民便河东岸的黑蛏洼购地置屋,拓荒垦殖,其开发并拥有的土地逐步扩展。到了1940年代,双龙大队第五生产队范围内的二百多亩土地均属于邓家私产,并有一批租种邓家土地的佃户在此居住,这一地域范围被称为邓舍。</p> <p> 下图,邓舍,是在民便河东岸的一个不大的村庄,从1920年代以后,邓氏、高氏、孙氏、张氏等十多户人家居住于此。后来的住户有进有出,直到1980年代初期,大部分住户才陆续迁出,有的进城,有的搬迁到附近的居民点。最新的卫星地图显示,此前邓氏、高氏、孙氏、张氏聚集的地块已经成为养鱼的水塘,现在还有孙氏、张氏后人在此居住。</p> <p> 下图,2020年5月,在邓舍的旧址由东向西看,镜头不远处就是上百亩的鱼塘,鱼塘周边长了许多树木和杂草,靠近住户的地方种上了蔬菜和其它农作物。四十多年前,这一带是高氏、孙氏、张氏家族世代聚居地,现在只有鱼塘东侧住了几户人家,分别是孙氏、张氏后人。因为子女都进城工作了,家里只剩老年人看家守舍,也就显得有些冷清。</p> <p> 六、汛北三社</p><p> 1952年到1956年,双龙在张舍村、邓舍村的基础上,先后组建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邓舍的地域范围内取名为汛北三社。汛北村,地处民便河西,1950年代及之前,是民便河两岸这一区域的行政中心和教育中心,张舍、邓舍的村民出门办事、洗澡、购物和孩子上学读书都会到汛北村。以其当时所处的区域地位来讲,以汛北为中心排序命名初级社和高级社顺理成章。</p><p> </p> <p> 上图是朱志花提供的汛北三社实物照片,1950年代,其父朱学山担任汛北三社社长期间,把土改时从三洼郭姓地主家分得的两张红木椅子和一张梳头桌子送到社里,换回一张长条木凳和一张长方凳子,长条凳的背面清楚地写着:“汛北三社 第十号”,这张凳子现在朱的侄子朱德越家使用。这件实物令人确信,汛北三社在双龙的土地上存在过。</p> <p> 七、前 锋</p><p> 1976年,北坍公社决定,从双龙大队析出南部的一、二、三、四等四个生产队,组建新的大队,取名前锋。</p><p> 在地理位置上,新设立的前锋大队不仅是原来双龙大队的最南端,也是北坍公社民便河东最南端与五汛公社当时的汛东大队接壤的大队之一,在北坍公社的版图上,前锋具有明显的方位感。</p><p> 1980年,国务院决定对地名更名进行规范。1981年8月,前锋更名为张舍。</p> <p><br></p><p> 八、安 定</p><p> 1975年,在射北干渠东汛鲍河西这一片区域,析置新的大队,取名安定。新的大队取了这个名字的原因应也是因应时势。当时的背景是,1974年8月,毛主席有过一段著名的讲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八年。现在,以安定为好。全党全军要团结。......还是安定团结为好。”安定、团结、胜利就成为这一时期公开宣传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口号。因此,北坍公社在成立之后的第一轮区划调整中,在时任公社党委书记杨德九(杨德九,射阳县鲍墩人,后曾任滨海县革委会副主任、滨海县委副书记、滨海县政协主席)的主导下,将射北干渠东的一部分生产队从双龙大队、三洼大队析出,组建新的两个大队,分别取名安定、团结。民便河西的渠南大队析出一部分,组建新的大队,取名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个带有时代标签的地名在其后的区划调整中,逐步被旧已有之的老地名所取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