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月湖雕塑公园位于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于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它依托山林和月湖资源,精心创设了寓意为春、夏、秋、冬四大主题的功能性区域景观,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儿童智能活动广场、月圆园婚纱会馆、日月一号和秋月坊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园区以“回归自然、享受艺术”为建设理念,是一座集现代雕塑、自然山水、景观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园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两排直挺的加那利树精神抖擞地列队,热情地欢迎着每位游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月湖雕塑公园园区一期占地1300亩,其中月湖面积465亩,环湖腹地分为春夏秋冬四岸,来自世界各国现代艺术家所创作大型雕塑四十余件,融合于山水美景中,别具特色。据说,这里是电视剧《欢乐颂2》的取景地。</span></p> <p>月湖雕塑公园入口有三个不锈钢镜面体,为《三个回转》,转速各异,叠影重重持续变幻。时空在镜像的相互映照中被重组。漫漫地迎面走进时,自我在现实和非现实的风景中时隐时现,体验在迷失中重新认知自我的喜悦。</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园区门头广场——月光广场。由保加利亚雕塑大师格沃基.费林制作的《飞向永恒》肃立面前,一只直指天空的飞翼,如同泡沫翻滚的巨浪,在无尽的轮回中不断地自我粉碎与重生。在天与地交融的瞬间,在大地上铸个自己的影子。我们又可将“飞向永恒”制作成日晷,24小时缓慢转动,指示时间每个整点会有钟声和音乐响声,也寓言时间流逝但又永恒留存于时间和空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进月湖雕塑公园,就仿佛置身于一片菊花构成的海洋当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平衡》(吴威 · 科斯滕/德国)七个几何形象象征着自然界的生长和创造,花朵、树木等植物,甚至日月。作品凝聚了对艺术创作和社会发展的核心思考,人类一旦失去了与自然界之间 的平衡,整个社会将注定毁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宴会》 三个正在赶赴盛宴的红装人像。他们漂浮于半空,与身后的蓝天白云相互辉映。作品的灵感来自行云流水的中国书法,抽象的剪影如同挥洒在空中、一气呵成的行书“男”与“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宏辉民族文化-皮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流星》 拥有强悍的结构,片段的线条和非连续的关节,处于不安定的平衡状态,暗示着能量和动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是亲水沙滩。它是利用月湖的天然湖泊优势和近5000吨黄沙修建的人造沙滩, 使游客感受到真实的夏日海滩的气息。矗立在夏岸的有真树、假树共同组成的高12米,直径达1米多的数棵大榕树是园区的另一亮点,树上观景台是欣赏园区风景的最佳位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乐融融》(萧长正/中国台湾)作品意在表现一家人游园欢欣鼓舞的心情,快乐的挥舞着双手迎向大自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夏日》(萧立/中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日》这群沙滩上嬉戏的人物肖像作品再现了着迷于沙滩游戏的孩童、水中弄潮的年轻人、伞下休憩的情侣。人物塑造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为夏岸沙滩营造了休闲的热带风情和欢愉的氛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花境》作品采用钢板喷漆,形如绽放异彩的奇葩,展现了自然延绵的生命意象和生命韵律。坚实的材料和圆润的线条以及柔滑的弯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放的空间提供了亲和的休憩场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嬉水池由蓝色系构成,深深浅浅,如梦如幻;池中浅水仅及儿童膝盖,且所有凸凹设计均无棱角,充分考虑到游客嬉水时的安全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叠罗汉》(萧长正/中国台湾) 通过三口之家的叠罗汉游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家庭传统的天伦之乐。男人的刚强。女人的柔美和孩子的活泼,浓缩在动态的平衡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躯体—坐姿2011》(玛格达莲娜 · 阿巴卡诺维奇/波兰)作者是现代纤维艺术的重要革新者和奠基人。这些剖断掏空的无头身躯,聚合成群,以肩膀微拱的坐姿,凝聚成一片令人肃穆敛容的静定磁场,讲述了无敌造物主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嬗变—转化之夜》(萧立/中国)漫漫长夜艺术家与石头对话,这个彼此征服、超越、友好、发现—发生、连结—合作的过程,在万象中转换、变化,无始亦无终。石头被赋予了观念,抽象的符号被还原为具体的嬗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境界》 作者 郡田政之(日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真假树交织而成的“老巨木”最高点达26米 、最大直径为14米,盘根错节,童趣无限,登临树屋顶部俯瞰园区是最佳视角。 它也像是长发公主的绿林城堡🏰有三层楼,在露台上拍照超好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梦幻童趣的跳跳云,是全世界最先进、从加拿大和日本进口、全国绝无仅有的。 幼儿园的小朋友非常喜欢来这里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一雕塑作品是由二十六块巨型单独竖立的花岗岩组成,是国内最大的现代艺术石林。巨石林的主体为三个环状石阵,最中心的四块石头高达12米,每块巨石均超过100吨,也相当于5,000位小朋友的重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进巨石林内部,仿佛置身于纽约曼哈顿观赏摩天大楼。巨石在草地上错落有致,走到这里就会使我回想起曾经去过的英国的巨石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巨石林前随便摆几个造型,就有大片的感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祭泉》 作者 哲曼·波泰罗(哥伦比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发》 作者 张乃之(中国台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石沙发引起了不少游客的兴趣,好些上了年纪的大妈也非要爬上去享受一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河》 设计者:坂井达省 作品阳面为山,阴面为水。正面刻画着高山流水,部分保留了从矿山中被开采时的原始的粗糙肌理;背面以抛光处理表现水波荡漾。动静结合、粗犷和细腻对比,山山水水不可分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猫》 设计者:劳拉·福特 作品从马萨乔的壁画“逐出伊甸园”取得灵感,诠释了亚当和夏娃其实是一组又高又瘦的黑猫。六只猫的诙谐形象与孔子《论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谋而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湖上之风》 设计者:坂井达省 微风掠过湖面,水波荡漾。眼状的石缝视窗是千年的风化留下的印记,视线经过压缩后穿透远望,展现在眼前的是更加宽广的世界,心中反复思考的是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梦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风之穿透 》设计者:安东•布隆斯玛。作品源于易经的启发,表现了在思想形成之前、自我和精神对话的瞬间。撕裂与整合抗衡;抛光的花岗岩激活了持久、凝固和永恒等元素,去接纳一种精神的硕果与繁衍。</span></p> <p>在公园里也可看到佘山上的教堂</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幻觉场域》 设计者:比利•李 作品是关于空间的建筑试验。不锈钢表面镜面映照周围的景色,抹消了雕塑的具体形态,为观众和环境创造了一个透明的视幻空间。在虚幻和迷失中寻找和重审现实,并重新认知自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之门》 设计者:依伯哈•艾克 作品由数个单纯的几何造型组合体堆砌而成,总共使用了一万二千余枚独立的不锈钢板。顶端的线条从格局严谨的主体结构中伸展出来,有如绽放的烟花,释放出活力和能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美人鱼》 设计者:吉沃吉•菲林 作品源于对东方帆船的美好印象,象征三片风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历经风雕水琢,风帆渐渐演变成美人鱼。起伏的躯体和丰满的唇,令人想起童话里那个忧伤而美丽的爱情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向打石的人致敬》(黎志文/中国台湾)远古以来,石和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石匠的灵魂中孕育着强韧的生命力。作品中的“虚”和“实”都是石匠的创造,暗示着人类代代延续的实践和智慧,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信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水之门07(月湖之女)》(坂井达省/日本)作品临水而立。正面部分保留了从矿山中被开采时的粗糙表面,衬托着柔美的女性线条,背面以抛光处理表现水波荡漾。动静对比、粗狂与细腻对比,水流涓涓,如同永不止境的时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佘山的秋意已很浓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达》(比利 · 李/英国)作品如同一位伸长双臂的“人”,采取暗喻的方式和含蓄的姿态,激发人们的兴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同花岗岩石材,既有坚硬和理性的一面,也有柔软和感性的一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海2003—盼她》(马克 · 德萨多/意大利)“盼她”是一个五边形结构,跨越时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暗示着巨大的乌托邦建筑。图案相同、元素不同。“盼她”系列散布于世界各地,或许有一天,它们将被组合在一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边连接线》一种宇宙之梭,一种道家之灵,机械中的幽灵。上半部的造型如同谦逊的人正在屈腰鞠躬,又如掌声沸扬中演员谢幕的一刹那。作品中众多的“一”(连接线)是艺术家的代表语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圆屋顶》(大卫 · 纳什/英国)不规则的个体块面被赋予了生命力,象征着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组合成简练的几何形态。这是作者于2009年在中国创作的第一件作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屏风》(砂川泰彦/日本)在艺术家的故乡南国冲绳,御狱是神女的祈天之地、村落的中心。信仰的存在感不可思议,言语难以形容。借助于草木形象和屏风的隔断形式,艺术家表现这种根植于心底的存在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龙之光系列—繁荣兴旺》缘起古老的中国传统,春回大地,初醒的龙跃出池塘,在空中戏水、降雨人间。带来土地的肥沃和丰收。“龙体”伸入天空,龙的眼睛追随形体朝向天空,将周围的“风景”吸入体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花》 设计者:郡田政之 抛光的上半部和未抛光的下半部私语对话。饱满的曲面孕育即将爆发的生命力,趋向成熟的个体暗示着从主体分离的无尽繁衍。倚靠着具有亲和力的生命之花,感受天人合一的宁静。</span></p> <p> 《水之门(月湖之女)》 作品临水而立,正面部分保留了从矿山中被开采时的粗糙表面,衬托着柔美的女性线条,背面以抛光处理表现水波荡漾,动静结合,粗犷和细腻对比,水流涓涓,如同永无止境的时间。</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然》(日本) 这件黑色的大理石作品暗含了自然界的规律,生命都是由母体孕育出来的。涌动的生命力在饱满的形体内部膨胀着,两旁的幼体正从母体脱离出来,雕塑表现了新生命诞生前的瞬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教堂》 作者 罗伯·沃德(英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间舞台》是由台湾雕塑大师朱铭创作的,雕塑与人等身大,主要由花岗岩和大理石组成。大家看到这样一组雕塑群会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那是因为《人间舞台》不仅是作品,同时也是游客、观众,每个人物现实人生的采样。和游园的人们一样,他们有着各种身份、姿态与神情。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一出戏就是一座人生舞台,朱铭大师把他细心观察的常人的喜怒哀乐都收录在人间舞台的群像中,让雕塑真实又精彩地演绎人生。因此雕塑中人人有事做,有归宿,他们或坐、或卧、或躺,或三三两两地喁喁私语或凝神遐想,洋溢着市井人家的生活气息,仿佛民间里巷的三姑六婆,和真的游客融合在一起,亦真亦假、如幻似真,构筑成一幅令人玩味的景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风之曲线》 作者 伊藤隆道(日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反射森林》 作者 伊藤隆道(日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方向》 作者 郡田政之(日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