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多数人都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其实不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们更加亲近数学、了解数学,主管教学的梅娟副校长一直强调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了解生活中的数学。</p><p> 我们按照梅校长的要求,在班级中积极开展丰富的数学探究性作业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面我们来第一视角去看看学生们开展的实践活动之一:自制米尺。</p> 作业布置 <p> 作业目的:二年级上册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通过具体操作感知了一厘米和一米的长度,并且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三年级上册在《测量》这一单元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认识另外三个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更好的去感知一毫米,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布置实践作业—制作米尺,要求厘米,分米,米,甚至毫米都能在自己的米尺上亮相。</p><p> 自制米尺虽然作为选修作业,但除了个别同学没有选择,其他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制作米尺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p><p>1.一小部分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米尺,对照着自己平时使用的学生直尺,只做出了20厘米的刻度。</p><p>2.虽然知道米尺是长一米的直尺,但是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像平时见过的学生尺一样,前面空出一部分,后面从0刻度开始。</p><p><br></p> 作业过程 <p> 老师想到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米尺,只见过老师手中的米尺,没有进行过仔细观察。后来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基本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或在家长的帮扶下完成米尺制作。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p> <p>孩子们专注地画刻度线和标注刻度</p> <p>刘琪颢同学还制作了一把可以折叠的米尺,很有创意。</p> <p>张启同学变废为宝,特别值得学习!</p> <p> 在自己制作出的米尺上绘画出自己喜爱的图案,这样就成了一把有灵性的米尺。</p> 实践过程 <p> 孩子们把自己的米尺带到了学校,看着孩子们的杰作,为师的骄傲感和幸福感爆棚。从此以后,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米尺成了我们课堂上的教具。综合实践课,我们带着自己制作的米尺,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测量校园里的小花坛,乒乓球台,小水池四周的长度。在测量之前老师要求孩子们先估一估,再用自己的米尺去测量,看看自己估的和测量的结果有没有差距,哪个组的差距最小。</p> <p> 有的小组直接用肉眼估,有的组为了避免太大误差,想到伸开双臂去比较着估,因为一年级学习测量的时候知道自己的一拓大约一米,现在看看有几拓就是几米。结果发现凡是用一拓去对比估算的小组,得出的结果都比实际测量长度偏大,尤其是赵炫铭同学这一组估的值和测量值差距最大。这时我引导孩子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进行激烈地争辩,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质疑补充中才发现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手臂也在长长,现在的一拓已经远远不止一米,尤其是赵炫铭这小伙子,个子长高了一大截。</p> <p> 沈文博同学甚至还想到了用自己的身高对比着去估花坛的长度,孩子们的思维还真是活跃。</p> <p> 相信通过这样的一次自制米尺及用自己制作的米尺测量身边物体的活动,孩子们收获了许多无法通过平时的练习题所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对米尺有了新的认识,对长度单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