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杜先生

Yjm

<p class="ql-block"> 1994年,在海关工作了四十多年的杜圣余先生退休了。</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也从海关退休。退休前几年,在所工作的海关大楼餐厅用餐时,时常会遇见来关参加退休老干部学习活动的杜先生。那时,年过八十的杜先生脸色红润,精神矍铄,身体健朗,却见灰白的浓眉,背微驼,有点见老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与老师杜先生联系并不多。日前,准备投稿海关《退休园地》期刊,写一篇回忆年轻时工作经历的文章,首先想到杜先生,想记录那些与杜先生交集日子。征求他意见,电话另一头传来杜先生的声音有些羸弱,毕竟先生年事已高。他告诉我,不用写他了,平凡的很。放下电话,那记录老一辈海关人渐渐模糊地平凡工作片段的冲动更强烈了。</p><p class="ql-block"> 1986年初夏的一天,怀端着《高校统一工作分配单》去上海海关人事处报到开始,我在海关工作了整整三十年。期间从事过海关多种业务,从师过多位海关前辈,时间过了那么久,唯老师杜圣余先生无疑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位。入关那年正值国家刚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方针,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大幅度攀升,海关监管业务增加迅猛。形势需要,海关工作重心也从以往的防范为主,开始转为促进为主,着眼点放在促进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交流。海关监管方式、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也有所调整。1989年4月的一天,在浦江海关调查科工作的我,接到组织的调令,要我去总关办公室报到,第一次见到了杜先生。从杜先生那里知道,调我去办公室工作,是充实当时日益增加的港澳台捐赠进口物资的审批监管工作。</p><p class="ql-block"> 记得,杜先生当时正值盛年,中等身材,白净的脸上架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操着一口浙江口音的普通话。很具有学者风度,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工作时的老师挺严肃,言语不多,处理问题时一般不轻易表态,但阐述看法时条理清晰,掐中要害,言简意赅,我很是崇拜。他每日工作安排总是满满的,不是去总署开会,就是下基层海关调研,或埋头办公桌前处理或电话协调各种事务。杜先生办公桌上永远堆满了处理不完的需签发的文件或需处理的各种资料、审批材料。至今还记得,杜先生看文件时,会时不时用右手摘去眼镜,左手拿着文件将眼睛凑近阅读的动作。往往我们下班了,他还在忙碌着。加班加点是他的常事,当时杜先生的家就在海关大楼后五楼职工宿舍区里,也为他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 平凡的杜先生又不平凡。1952年,杜先生从海关总署干训班毕业,即参加海关工作,是新中国第一批海关人。杜先生海关业务扎实,政策理论水平很高,至八、九十年代,先生可谓是当时海关行邮监管领域方面权威专家级人物。海关公认的“老法师”。</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总关办公室设在海关大楼四楼面朝黄浦江的一排房间里,除了文秘、档案室,还设有海关业务办公室。业务办公室又分为货管组和行邮组。行邮组,虽称“组“,人员少,其实工作层级颇高,传达总署业务旨意;统筹、协调整个关区的海关行邮监管业务,还具体处理本关区发生的行邮业务疑难、敏感问题;驻沪使领馆、外商驻沪办事处的办公用品,个人自用物品的审批;港澳台同胞捐赠物资审批等等,杜先生是行邮组的负责人。可谓千头万绪。</p><p class="ql-block"> 还清晰记得,来办公室工作后,第一次与杜先生一起接待来关的市台办引进港澳台同胞捐赠进口物资咨询。听完台办和有关单位介绍情况后,面对欲进口的捐赠物资较为庞大,用途特殊,杜先生从来访者提供的材料、沉长表述中,剥离出几个需明确,待解决的的问题,介绍了海关对于进口港澳台同胞捐赠物资的免税规定。旁坐的我对整个接待过程一目了然,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我如一名学徒生,从中悟出了师傅道道。杜先生独特的工作方式,用心良苦,平时不会对你讲这事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需你自己从实践中感悟,加深印象,提高处置能力。有时杜先生放手让我独自处理有关事务,事后,帮我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告诉我哪些需明确,哪些表述应该这样,海关的规定如何解读。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较为圆满完成交办的各项业务。期间,在杜先生的指导下会同关技术部门,开发了《港澳台同胞捐赠物资进口审批》网上办公审批系统,规范了对进口捐赠物资的监管。</p><p class="ql-block"> 1991年冬天,金山区辖下的某公益单位,经区侨办同意来关要求从香港进口一批捐赠物资,其中还有车辆。经我关审批,准于免税进口。因此批捐赠物资,由香港陆路经深圳的文锦渡口岸进关,杜先生放手让我协同区政府侨办的同志前往深圳海关(当时叫九龙海关),与下属的文锦渡海关做好海关关封交接,捐赠物资进口的清关工作,有效实施对此批免税捐赠物资的监管。临行前,杜先生联系了深圳海关的老同学,安排我在深圳海关招待所的住宿,并叮嘱,文锦渡海关进口捐赠物资量很大,设立专门的监管科室,去看看,学习学习人家的管理经验。</p><p class="ql-block"> 1992年初夏,我生病入住瑞金医院。一天医院探病时间,百忙之中的杜先生出现在我的病床前,将所带的营养品放在我手中,嘱咐我,养病不要性急,关里的工作虽然多,临时有人顶着,安心休养,来日方长。如父亲般的关照,令我难忘。</p><p class="ql-block"> 杜先生又是个讲原则,做事顶真的人。行邮监管工作涉外性强,他时常提醒大家,外事无小事,遇事要多请示、多汇报。去办公室工作时,我三十刚出头,办事无经验,做事鲁莽,时有差错,杜先生见了从未训斥,他会用自己的处理方式时不时纠正我的不是。80年代末,出国留学潮盛行,身边的同学、同事多有离开。90年末,我也申办好了出国去欧洲自费读研的相关手续,由于种种缘由,有点犹豫未成行。此时,一向温和的杜先生很严肃地找我谈话,言语不多,态度明确,希望我尽快了断此事,或交出护照由组织保管,安心工作;或离开目前的工作岗位。最终我还是选择留海关,安心工作。</p><p class="ql-block"> 海关如一座铁打的营盘,每个曾在海关工作的人最终都是流水的兵。杜先生像我见过的许多老海关人一样,兢兢业业一辈子,把一生奉献给了海关事业,他们的形象平平凡凡之中又凸现出其不平凡。有幸在入关初期从师杜先生四年,时间虽短却受益良多,对我整个海关工作生涯影响颇大,好多年过去了,至今难以忘却。用时下的网红语说来,那美好的仗杜先生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已经跑尽,所信的道杜先生已经守住了。望老师杜圣余先生身体健康,长寿。</p> <p>1991年11月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前参观大桥时合影(前排右二为杜圣余老师后排右三为笔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