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冬雪

海水

<p>哈尔滨文庙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始建于1926年,占地2.3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现存最完整的仿古建筑,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孔庙。</p><p><br></p><p><br></p><p><br></p><p>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的哈尔滨文庙,是为祭祀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建筑的。它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但由于它是11开间的,等级确是全国之最。</p> <p>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为9开间的,小的还有5开间、3开间的。由于哈尔滨文庙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因此被称为哈尔滨的“故宫”。哈尔滨文庙是典型的三进式仿清古建筑群,结构为三进院落,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由南端的影壁墙向北,经泮池、泮桥、棂星门、大成门,至第二进院落大成殿,最后收尾于第三进院落的崇圣祠。 坐落在中轴线两侧的牌楼、石碑、配殿、掖门都是对称配列的。文庙的三进院落在中轴线的贯穿下层层递进,一气贯通。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向人们展示着空间之美。文庙主体建筑物使用清代最尊贵的黄琉璃瓦,即“皇顶”,它是帝王或经皇帝恩准人物所用的建筑规格。屋顶款式也使用了最高级的“庑殿顶”与“重檐庑殿顶”。彩绘为清代创造金钱大点金“金龙和玺”彩绘。</p> <p>文庙始建于民国十五年十月(公元1926年),建成于民国十八年十一月(公元1929年)。哈尔滨文庙落成后,当时年仅28岁的张学良为文庙撰写了《碑记》。《碑记》全文近500字,以其凝练精辟的文字叙述了哈尔滨的地理环境,修建文庙的历史背景、宗旨和作用。这座石碑位于文庙的第二院落,大成殿的南面。石碑通高551厘米,由碑额、碑身、碑座3部分组成。碑额的阳面刻有“文庙碑记”4个篆字,碑身的阳面刻有《碑记》正文,其阴面无字。1931年3月23日1时,首次“祭孔”大典在文庙大成殿正式举行。这时正值哈尔滨文庙建成后的第3年,也就是东北沦陷的当年。祭孔前后进行1个多小时,由于是在子时进行,围观的人并不多。 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后,文庙先后被用做哈尔滨医专、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的图书馆。“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专门批判了《碑记》,“造反派”还想把这座刻有《碑记》的石碑推倒。因石碑沉重,“造反派”又没有得力工具,只好放弃。但“造反派”们不甘心,一气之下在石碑的阴面刻了“造反有理”4个大字。由于此时的文庙是黑龙江省军区的仓库,因此避免了较大的破坏。1985年,黑龙江省军区将文庙移交给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哈尔滨文庙不同于全国文庙的独到之处乃是主殿大成殿。据现存《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记载:“谨案孔子文庙,在昔为中祀,其殿九楹,为堂七,为夹室二,此旧制也。自清光绪三十二年,升孔子为大祀,而京外学官,犹仍旧贯,未之改作。今东省特别区闳规大起,创而非固,故其缔造合乎大祀之仪。 凡庙制,大成殿居中南向,为堂九,为夹室二,都十一楹”。由此可知,二院的大成殿,是按大祀祭孔仪式规格设计建造。 哈尔滨文庙没有正门,取而代之的是三座呈凸斗形,长44.85米、高5.9米,黄色琉璃庑顶殿式瓦顶,绿琉璃冰盘檐,额枋绿地绘黄琉璃明式旋子彩画的照壁。它在拜祀孔子的庙宇中被尊称为“万仞宫墙”,以此象征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哈尔滨文庙之所以没有正门,是因为中国民间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即无论什么地方修建拜孔庙宇,都必须由当地的状元来此拜祀孔子,然后才能推倒影壁,修建正门。 哈尔滨文庙建成于1929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当时的哈尔滨没有状元能来这座孔庙拜祀,所以正门至今没开。这就形成了哈尔滨文庙的独特一景:“倒走状元桥”。一般的情况下,状元是从正门进入,登上状元桥,经棂星门、大成门到主殿祭祀孔夫子。哈尔滨文庙由于正门没有开启,游客们只能从两侧逆行走上状元桥,然后按正常路线到主殿祭祀孔子</h3><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