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72年,一汽因为支援二汽等单位调出的人员较多,在生产工人和基层干部中新员工的比例不断增加,仅1968年以后进厂的新工人(多为返城知青)就有11000多人,约占全厂职工人数的1/4.这些新工人朝气蓬勃,工作热情高,是生产一线的新生力量,但是他们缺乏生产经验,技术业务不熟,特别是青年生产工人进厂后“一天站、两天看、三天就开干”,由于缺少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致使生产中出现很多问题,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都不能得到保证。针对这种情况厂党委提出:“要搞好技术教育,提倡老工人为革命敢于教技术,青年工人为革命敢于学技术,技术人员为革命敢于专研技术”。</p><p> 当年国务院在杭州召开的职工教育大会上提出了职工教育“适应四化、大力发展、合理安排、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统一领导、通力合作”的32字方针,总厂党委根据这一方针和厂内实际情况,于当年4月作出举办业余中等技术学校(简称:业余中技校)的决定。根据生产需要开设了7个专业(机制、汽制、铸造、锻压、冲压、热处理、电气),学制为2年半,周学时为12学时,每周4个晚上从6点上课到9点结束,开设10门课程,总学时1100学时。当时全校有教职工70余人,兼职教师70余人,学校归技术教育处领导。1972年当年招生1338人,1973年招生1153人,两届共毕业1029人。</p><p> 业余中技校的成立,将青年职工业余时间集中起来进行学习,使他们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得到系统地提升,同学们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际,解决了许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许多人成为企业生产技术骨干,也有很多人从此走上企业的领导岗位。</p> <p>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业余中技校的办学受“四人帮”的干扰也存在一些问题,片面强调短学制,教学内容删减较多,加上办学条件差,又是业余时间学习,很多管理工作跟不上,对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盲目地批判“文凭主义”,甚至学员毕业后也没有得到一张毕业证书,只给学员所在单位发个学历证明,因此,这也成为学员们的遗憾,只能用毕业合影来唤起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p><p> 由于毕业后待遇政策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等因素的影响,业余中技校逐渐缺少了吸引力,1974年只招收200人,1975年业余中技校被迫暂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