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曾经是一名初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教学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学有所获,业有所成,有的无论职级还是能力都比我强。有的老年朋友调侃说,可惜了,你还不如你的学生!这话不假,但是他们只说对一半,却忽略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以为其实就是说的德与智的关系问题。所谓德就是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让他们学好向善,成为厚德之人,而智则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以便成为国家栋梁之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目前,我所从事的老年书画教学,对象虽然不是年轻学子,但老少一理,对他们仍然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19年7月15日,柳林老年书画培训学校举办了建校十周年庆典。回顾学校创办往事,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甚至每一个微小镜头都不时浮现眼前,让人浮想连翩,久久难以平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9年7月15日培训学校正式开学上课,我担任校长,我们的一位副会长任书法老师,聘任了一位画家担纲绘画教学,学校办得红红火火。谁曾想,不几天书法老师回村居住,秘书长因病离岗,千斤重担落在我一人肩上,既当校长,又兼书法教师,也是一位勤杂员工。十多年来,我们搞过七次大型书画展,五次小型展览。由于大部分学员初涉书画,基础太差,连落款盖章都不会,我都得手把手地去教他们。开始他们的印章均由我一人保管,前三四届展览绝大多数作品均由我来钤印。更让我操心的是不少人写个作品找不下内容,找好内容又不会写繁体字,这些都由我来帮助完成。为了提高学员的文化修养,也为了给他们储备创作内容,我在每节书法课前都给他们讲解一首古诗词,后来也讲少许经典古文,这让学员受益匪浅,也是这批学员曾一度成为县里几届书画展不可或缺的一支有生力量的原因之一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如雨后春笋般的书画培训校班的诞生,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学员滋生了厌学情绪。为了扭转这种颓势,我组织讲解了一组有关知识改变命运,好学成才的经典古文,诸如吕蒙正的《命运赋》、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曾巩的《墨池记》、司马光的《孙权劝学》以及王安石的《伤仲永》等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所以讲这些文章的目的有二,其一坚定学员学习书画的恒心和毅力,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挫折而放弃学习,甚至前功尽弃,应该有古人那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其二藉以提高学员的文学素养,起码成为一名文化和书画皆佳的书画爱好者,而非只能照猫画虎的书匠或画匠。我们的部分学员缺乏的正是后者,连起码的正常落款都难以完成,更遑论跋文或记语。这里原准备写写文人与书法家的关系问题,以便让学员了解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书画的紧密关系,但这些内容在前文《教育之家》中已有较详尽的描写,在此恕不赘述,只想重点写一写我所理解的书法作品的落款问题,用以说明文学功底与落款的关系。搞书法的人都知道,当一幅作品因为设计有误或其他原因而放不下正文时,人们一般用较小的字体将剩余部分写入款文,那么因上述原因或为了诠释正文而对剩余纸张又该如何处理呢?我的理解和处理办法是写段跋文或称记语。比如为了抗击新冠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人民子弟兵以及志愿者逆行武汉,开启了亘古未见之抗疫战役。为了褒彰和颂扬他们的英雄气概,我在四尺整张宣纸上写下了耳熟能详的王昌龄的两首边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书作附后)。”并写了这样一段跋文:“己亥岁末,庚子伊始,不期一场新冠病毒疫情来袭。十四亿中国人民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宅家防疫,数万白衣天使和子弟兵以及志愿者逆行武汉,展开了一场旷古未见的抗疫大战并取得了战果。熟读王昌龄边塞诗二首,有感于气势和决心,录之献给抗疫之英雄。”本作品曾选入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致敬逆行者.期待春暖时——中华爱国知名艺术家作品典藏》中。我还写了这样一幅作品: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书作附后)。后面的记语为“蒲松龄自勉联,吾引以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在暮年学书路上奋起驰骋。”本作品曾被北京东方兰亭国际书画艺术中心刻制于紫砂壶上。上面两幅作品之记语是否可视作对诗文和楹联运用之释意,准确与否,自认为尚可。下面一幅作品是牛山亮先生嘱书,书写内容为”银海蛟龙”(书作附后)。经与交谈,得知其意,于是编写了这样一段跋文:“牛山亮先生遨游银海数十年,系金融界功臣。一九九七年曾被农行山西省分行授予“银海蛟龙”之称号,故书以志之。”这样观者对“银海蛟龙”之谓了然于胸,山亮先生也很满意。另外我还对《桃花源记》、前后《出师表》、《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岳阳楼记》、前后《赤壁赋》以及《醉翁亭记》等数十篇传统经典古文进行过全文书写,有的曾数次书写过,其中不少都有跋文或记语。这些应该是每位书家必备之素质,而我们的绝大部分学员却缺乏之,这也是我为学员认真讲授上述古文之初衷,意欲让他们既坚定学习意志,又汲取文学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我还有这样一个感觉,越是文化水平高,越爱学习的人听课越是认真、专注,比如高平谦老师,已逾八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曾经是我的同事和领导,他不会玩智能手机,每次听课前都要让孩子们把所讲课文打印下来,及早预习,力争课堂上解决所有疑难问题。象这样的学员为数不少,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枚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确为老祖宗的智慧所倾倒,他们创造了“教学”一词,确实高明,是否可以理解为“教中学,学中教”呢!我的体会就是这样。为了给学员讲好每一节课,我都要认真自学,认真备课,历来均秉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理念,从不以讹传讹,误导学生和学员,这也促成了我勤读书,精读书的习惯。迟暮之年,由于自己酷爱书法和担负教学任务,我的性格是对知识不仅求解,而且力求甚解,所以有空就钻进书本里,虽然老年记忆衰退,但脑海里还是存留了不少东西,这对书法和教学不无裨益。以教学论,学员们对我还是基本肯定的,有的学员甚至认为我的教学对其在校孩子的学习也有好处,在征得所在班级班主任的同意后,她们曾经邀请我为高一和小学六年级的班级讲过课。再以写文章说,我虽不是什么高手,但在自己的基础上却有了质的飞跃,写起来得心应手,顺理成章,脑里存储,予求予取,这无不得益于老来好学,孜孜以求,积少成多,厚积薄发,亦可理解为教学相长或教学所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这句话,是借用杜甫《春夜喜雨》中”润物细无声”之诗句颂扬老师的。人们又把老师称之为“园丁”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都是对老师的赞美之词,是说老师是有大胸怀者,默默奉献,从不张扬。所谓“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以及“为人师表”,说的仍然是教师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榜样和表率。这些既是对教师的赞美和褒奖,说明教师职业的崇高乃至伟大,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想每位教师都应该拿出一份既适合国家和人民利益,又适应并符合新时期祖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完美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0年11月初稿于老书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2月5日截稿于家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