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非常有幸的观摩了一场“盛宴”--山东省“送教支教”小学数学活动专场直播课。听了几位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p> <p>第一节课是徐美霞老师的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本堂课由一首《一字师》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单位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大到浩瀚宇宙小到一粒沙,都可以看做单位1,由单位1累加得到整数,单位1均分得到分数。徐老师的课堂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诗词歌赋谈到数学历史。</p> <p>第二节课由烟台市蓬莱第二实验小学迟辉校长执教的《小数的意义》。“数,起源于数。”迟校长通过华罗庚的话引入,通过数一数的方式让学生从线段图上观察、发现从而直观清晰的了解小数与分数的联系。0.32又表示32个什么?数数的过程中有没有计数单位?所有问题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尤其是迟老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做教材的消费者,而是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扮演好学生的引路人这一角色。通过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提到“开积为方,求其微数。”升华提升,让学生明白事物之微,宇宙之大,处处都离不开数学!</p> <p>第三节课是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于伟老师的《小数的意义》,带给我们另一种上课的思路,总结性的小数墙、分割的正方体的展示,一切都那么的流畅。巧妙的设计,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对比十分之一与0.1的关系,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来验证,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再来对比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区别,也是师生合作一起完成的,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当中。而且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凑而流畅、切入点快而准。 在教学活动的进程中,于老师还时不时的穿插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正所谓,教学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整堂课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原来如此有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树立了孩子们的学习信心。</p> <p>第四节课由河东区教研室、山东教学能手王晓艳老师带来的《和的奇偶性》。王老师的课以小游戏进行引入,首先通过男女生摸球比赛的游戏引出奇数偶数相加关系的探索,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了解两个或几个数和的奇偶性,初步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一堂课中同学们经历举例、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过程,感受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发现方法,进一步的引发了数学思考。通过王老师一节课的讲授感觉到数学就应该是在活动中探索规律,放手让学生检验规律以此来加深印象的课程。</p> <p>第五节课是临沂李官中心小学康立军老师执教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堂的伊始康老师通过激扬的歌声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从一粒小石子出发引入物体是有大小的。康老师没有直接把书本上体积的概念告诉学生,而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为什么相同的杯子在放进石子后水溢出来了呢?让学生体验原来是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康老师幽默的教学方式,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一步步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体积和体积单位。知识是一点一点学习一点一点积累的,一节课中康老师层层渗透,一步一步的登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p> <p>今天的最后一节课是由兰山区教研室臧晓梅老师带来的《可能性》。通过一场足球比赛臧老师的课程开始了,臧老师把数学问题转换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的问题。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探索与发现,使同学们初步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在摸小球的过程中体验不确定事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课堂重、难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臧老师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再一起引导学生总结并获得结论,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又收货了满满的知识。</p> <p>一天的课程结束,学习很多,但更多的是反思,感慨万千,平常工作看似认真,但跟她们比,实在是相差甚远,很多教学环节设置没有深度,在点拨功夫上很有欠缺,尤其是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更是单调,没有能很好的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激情热情。今后我必须将所学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负期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