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抗美援朝中的铁道兵人文历史

无求

<h1><b>打不烂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抗美援朝中的铁道兵</b></h1><p>人文历史 ·&nbsp;6-14&nbsp;· 42阅读</p><p><a href="https://space.bilibili.com/37012013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a></p><p><a href="https://space.bilibili.com/37012013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33, 33, 33); font-size: 15px;">西南交大国防教育协会</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年是抗美援朝爆发70年。1950年10月19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率领下,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现代战争中,胜利的取得不仅是靠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也离不开后勤的有力保障。如同彭德怀所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全体指战员的功劳算一半,后勤算一半。”当年响亮的口号是:“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保障此任务的骨干力量是铁道兵部队。</p><p><br></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工程技术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包括铁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工程等部队,担负着工程建设和保障任务。战时,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保障军队的机动和作战物资的输送;平时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武装护路队伍,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铁道兵正式作为一个兵种进入人民解放军序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节节败退,1951年夏季,地面战事已逐渐稳定。7月10日,美国开始同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但美国并不想就此彻底放弃战争,他们希望在战场给中朝方面施加压力,从而在谈判中赢得主动,迫使中朝方接受其停战条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1951年8月中旬起,“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中,利用其空军优势,趁朝鲜发生40年来未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发动了持续近一年的被称为“绞杀战”的空中封锁战役,以切断前线志愿军的补给,削弱志愿军的战斗力,从而使战局向有利于美军的方向转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种用空中力量集中轰炸对方的交通线,以切断其补给并阻绝部队调动的作战方式,美军在二战中就曾多次采用过。1951年上半年,“联合国军”空军总兵力为19个大队,为了发动“绞杀战”,美军增加了飞机数量,总兵力增至24个大队又10个中队,各型作战飞机约1700架。</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战役开始前,美军对朝鲜战场进行了仔细分析,认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前线约有60个师,每个师每天最少需要40吨的补给物资,共2400吨。如果以汽车运输的话,算上往返时间,至少需要6000辆卡车。如果采用铁路运输的话,只需要120节车皮就够了。由此可见,铁路运输远比汽车运输更为经济且有效率,所以美军将“绞杀战”的重点确定为铁路线。1951年8月18日,也就是美军地面部队发起夏季攻势的同一天,美军使用空军、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在内的所有空中力量,除了少部分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外,几乎将80%以上的力量全部投入到以铁路线为目标的“绞杀战”中。其兵力部署是:美空军第5航空队负责切断朝鲜北部的铁路线,集中轰炸宜川至肃川、熙川至顺川之间的铁路干线:美军轰炸机指挥部的B-29轰炸机,主要负责轰炸宜川、新安州、顺川和平壤等地的重要铁路桥梁:美海军航空兵则负责封锁朝鲜沿海地区的铁路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朝鲜北部共有七条铁路干线,新安州、西浦和价川为三个端点的“三角地区”是朝鲜北部铁路运输最为关键的咽喉所在,也毫无悬念地成了美军“绞杀战”的重中之重,美军每天对这一重点地区的空袭都在200架次以上。小小的“三角地区”铁路线总长还不到80公里,只占朝鲜北部铁路总长的6%,但在整个“绞杀战”期间遭到空袭破坏就达2000处,占到全部被破坏铁路处的45%。在空袭的十个月中,美军仅在“三角地区”就投下3.8万枚炸弹,平均每半米铁路线上就落弹一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洪水和美军“绞杀战”的双重影响下,朝鲜北部铁路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从9月到12月间,“三角地区”总共只有28天是通车的,直接导致志愿军一线各军一度存粮不足一周,二线各军存粮不足半个月。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志愿军随即投入铁道兵部队抢修被炸坏的铁路。首先,是给在朝鲜的铁道兵部队补充了9000人和五个成建制的新兵团,使铁道兵的兵力增至6.5万人,从1950年11月起,铁道兵机关及所属部队全部陆续入朝,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一个全部入朝的兵种。其中在“三角地区”就投入了志愿军铁道兵一个师和人民军一个铁道联队,采取分班轮换昼夜不停地抢修,于10月7日恢复了“三角地区”的全面通车,在10月16日到22日的一周中,就通行列车1947列,超过9月下半月和10月上半月的总和。此后,由于美军加强了空袭力度和强度,“三角地区”的铁路运输再度中断。11月,志愿军又向“三角地区”增调铁道兵一个团、工程总队一个大队和人民军一个铁道联队,加强抢修力量。同时,采取了很多应急抢修方法,比如以枕木排架代替大弹坑填土,再比如在抢修桥梁时采取了“爬行桥”、“水下桥”,甚至在夜间修复通车后天亮前主动拆除工字钢梁等重要部件,造成没有修复的假象,美军自然也就不会再来轰炸没有修复的桥梁,避免遭到进一步破坏,到第二天夜间再重新装上,又可以迅速通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外,在抢修中,铁道兵部队创造并完善了一整套的战时抢修方法,确定了先通车后加固、先简单后复杂、确保重点等原则。抢修的便桥、便线都只要达到最简单的修复标准,能维持三到五天就算完成任务。就是这样,在与美军轰炸一修复一再轰炸一再修复的反复斗争中赢得了胜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铁路抢修通车后,接下来就是更为紧张的抢运。铁路运输部门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抢运措施,如“片面运输”,就是在某个时间段里实行全部向一个方向的单向运输,这样前后两列列车的间隔被缩短到5分钟,使发车数几乎达到正常情况的一到两倍。如果在“片面运输”的基础上再进行“合并运转”,即将两三列列车合并为一列列车,用两三个火车头拖挂,就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突击抢运效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顶牛过江”更是彰显了铁道兵的智慧。由于铁路抢修特别是桥梁抢修,只要求达到最低的通行标准,通常只能通过比较轻的车厢,所以就创造出在只能最低限度通行的桥梁上,将火车头改到整列火车的最后,将列车顶推——而不是正常情况下在最前面的拖拉——到对岸,然后对岸的另一个火车头就在岸边等着,直接挂到列车的最前面,再将整列车就像正常那样拖拉走。这种方法就是火车头根本不用上桥,就能将列车后顶前拖过桥,在桥梁抢运中发挥了巨大作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外,铁道部队还组织了“当当队”,在夜间无灯光情况下引导列车通行,一举解决了夜间无灯光运输的难题。当时,美军飞机都没有装备夜视设备,夜航飞行员数量也不多,所以,夜间无灯光通车就可以在美军飞机难以发现的情况下保证了夜间运输。</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为了破坏志愿军的前线机场和后方补给线,敌人使出了十分阴损的战术,“联合国军”大量使用了所谓“蝴蝶弹”和不定时炸弹。</p><p><br></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蝴蝶弹”是一种感应炸弹,投放以后随风乱飘,落地即进入待击发状态。人接近就会自动感应击发,排除难度极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而不定时炸弹,其爆炸时间设定是胡乱设置的,有时候二十分钟就炸,有时候好几天不会炸,给排除人员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两种炸弹经常混合投放,给志愿军的机场、道路、桥梁等关键设施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对付不定时炸弹,铁道兵指战员们的解决方法是用挂钩加绳子排除:派一个较为的勇敢的战士拿着挂钩绳子冲上去挂住炸弹的弹翼,然后用人力或者车辆拽住绳子把炸弹拉远一点,使其不再是一个威胁。当时要被派去执行这个任务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党员骨干优先,即使这样战士们依然是抢着上前。对付蝴蝶雷,则是赶几头猪去蹚雷,于是那段时间战士们总是吃到暗藏破片的猪肉,不小心就硌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是由于防空、抢修、抢运三位一体的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到1952年初,美军原计划90天的“绞杀战”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为此只得延长至1952年6月,持续了十个月。但在1952年5月3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格里特不得不承认:“尽管‘联合国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志愿军的供应,但志愿军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完全毅力,把物资送到了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从1952年6月起,美空军将轰炸重点转到了北方的工厂、矿区,基本停止了对朝鲜北方铁路的空中封锁行动,这也意味着志愿军最终赢得了反“绞杀战”的胜利。</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公布数字,铁道兵部队和铁路援朝职工总人数15万人,荣立一级战斗英雄(1人)、二级战斗英雄(10人)、二级模范(3人);荣立一等功(1名)、二等功(164名)、三等功(17844名)。据公布统计数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铁道部队牺牲指战员1705人(其中:抗美援朝铁路职工574名、铁道兵部队1131名)。&nbsp;</p><p><br></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杨连第,铁道兵团1师1团1连副连长,他独创的“钢轨架浮桥”的方法在清川江大桥抢修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5月,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图为杨连第和他荣获的朝鲜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截自《铁道兵传奇》)。</p><p><br></p><p><br></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史阜民,志愿军铁道兵团1师2团5连副班长。1951年12月,第5连在抢修铁路大桥时,缺少一个固定螺丝,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螺丝扳手插进钢轨夹板孔里,自己趴在钢轨旁,用力握住扳手,忍着剧烈震动,坚持一个半小时,保证18列军车安全通过。荣立一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截自《铁道兵传奇》)。</p><p><br></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袁孝文,志愿军铁道兵团2师6团11连副班长。1953年2月,袁孝文在查看铁路时发现险情,正要排除时被埋在身边的定时炸弹炸断双腿,他仍坚持爬行300多米,设置了响墩,保证了军用列车的安全停车,自己流尽最后一滴血。部队追赠他为一等功臣,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截自《铁道兵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