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

朝霞

<p>今天,山丹下了初冬的第一场雪。</p><p>昨天晚上看天气预报,今天河东大部分地方有大雪,而河西只是降温没有雪,我还感慨老天爷只记得河东到了冬天,好像忘了河西也是冬天。早晨起来窗外一片昏黄,好像挂了一层黄色的纱帐,我对老公说:“难道今天有沙尘暴?天气预报怎么没有说?”走下楼来,空气一片清冷,淡淡的晨风中有细细的光点撒下,落在脸上、脖子里,让人一个激灵。“要下雪了?”我带着疑惑看向四周,黄色的帷幕正在撤去,嗅一嗅,空气中确实有一种潮乎乎的味道。门房里的赵奶奶说:“快下点雪吧!俗话说’夏要火,冬要白’(山丹话读作“bo”)下点雪好多病毒就冻死了,人们就不肯感冒了。”我一向比较佩服古人的智慧,在他们的长期观察和总结中积累下的许多谚语,简直和科学结论一样准确。入冬以来确实感冒的人比较多,我自己也感冒两周了,听了赵奶奶的说法我更加盼望一场大雪。</p> <p>一路走来,看到铺在院子里的红砖上已经有了若有若无的小冰晶。地上非常滑,大家都走的小心翼翼,在楼门口呼朋引伴,互相搀扶着走进来。大家对这场雪似乎都盼了很久。且不说“瑞雪兆丰年”的古训,也不说“杀死病毒”的美好愿望,单是那下雪时的浪漫就承载了太多的美好想象。尽管下雪会给我们的出行带来很多的麻烦,但大家似乎都不在乎。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雪越下越大,由原来的小冰晶变成了大片的雪花,虽没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神奇,也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但雪花在空中盘旋、久久不肯落下的景象让人联想到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倍增一份温暖和美好。两节课的工夫,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操场里,屋顶上白茫茫一片。雪依然下着,外面一片安静。这场雪不仅盖住了眼睛所见的脏乱,似乎也包裹了耳朵所能听到的嘈杂,世界像被过滤过一样,变得纯净安宁。</p> <p>中午放学时,地上的雪已开始融化,地上湿漉漉的,雪未化的地方,脚踩上去软绵绵的,不像是踩在雪上,倒像是踩在棉花上。重重地跺一下脚,脚边的雪四散飞去,我似乎又找到了童年的快乐。中午做饭时,雪还没有停,雪花一次次撞在窗玻璃上,又一次次远去,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我打开窗户,伸出手去,想抓它们进来,可雪花落在手心的瞬间却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个若有若无的小水印儿。一阵湿冷的风吹进来,沁人心脾。</p> <p>饭后站在阳台上,看到街边的槐树枝头结着一个个小雪球,远处看去尽然像一个个裂开口的小棉桃,吐着洁白的棉花,又像槐树枝头结着一颗颗小珍珠,煞是好看。</p> <p>中午上班,在楼梯上碰到一位瘦弱的母亲背着高大的女儿上楼,我问:“怎么了?”她告诉我:“女儿中午滑了一跤,拉伤了肌肉,不能走路。”女儿很高大,母亲很瘦小。母亲的身体几乎完全被女儿覆盖,只露出两条腿,像一只巨大的蘑菇在楼梯上艰难移动。那一刻,我又一次相信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真理。看到那一幕,我忽然想到了上周的一件事儿。上周周六早晨九点多,我接了一个电话。她说她是杨小波的妈妈。我知道,杨小波是我带的班的学生。电话中这位母亲声音焦急,语带哽咽。她说昨天晚上她的儿子晚自习之后没有回家,孩子没有手机,失去了联系,她找了一晚上没有找到,希望我把她拉到班级群里,她问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人知道她儿子去了哪里。可惜我不在班级群里,无法给她提供帮助。我赶紧把班主任的电话告诉她,让她和班主任联系。电话中我问她孩子身上有没有钱?她告诉我只有一百块钱的生活费。我对她说:“拿着一百块钱,他走不远,你不要太着急。”她在电话中带着哭腔说了许多“打扰了”“对不起”“谢谢”等感谢的话,匆忙挂断电话去联系班主任。放下电话我心里一阵难过,我一边骂着孩子不懂事,一边想象,一个女人在初冬的夜晚,冒着寒风顶着恐惧,在茫茫黑夜里急匆匆寻找孩子的身影是多么孤独,多么无助。我相信,如果不是为了找他的儿子,她是绝对没有胆量一个人拿着手电满大街跑的。但遇到儿子彻夜不归的时候,她似乎获得了某种神力,变得像一个超人,格外勇敢,格外坚强。一个小时以后她打来电话告诉我:“孩子回家了,昨晚住在同学家。”我说:“回来就好,你一晚上了没休息,好好睡一觉吧!”这时她才委屈地哭了,絮絮叨叨告诉我,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她和儿子两个人,她平时偶尔打打零工,几乎所有心思都在儿子身上。昨天晚上孩子没回来,她一个人找遍了山丹所有的网吧和汽车站。第二天,我见到了杨小波,狠狠地训了他。我对他说:“现在,你父亲不在家,你就是家里的男子汉,应该为母亲分忧解难,你怎么反而给她添麻烦?你想想昨天晚上,你母亲拿着手电在无边的黑夜里找你的情景,你不心疼吗?”他哭了,哭的很伤心。我相信他一定是知道自己错了。一定是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p><p><br></p> <p>雪越下越大了,不知道今天下午,那位瘦小的母亲又该怎样背着她的女儿回家。这样想着,我赶紧投入到眼下的工作中,为了我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