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第十六团团史

九 妮

<p><br></p><p> 中国人民解放军</p><p> 炮兵第十六团团史</p><p><br></p> <p><br></p><p>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十六团,是一支诞生在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之际的我军炮兵部队。于1946年10月在山东莱阳组建,当时为胶东军区炮兵团,组团之初,只有十几门从日军手里缴获的迫击炮,炮弹不足百发,是我军成立的首批21个炮兵团之一。</p><p><br></p><p>1947年2月,隶属于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第九纵队,司令员为名将许世友,政委谭震林。我团首战平度(保卫战),再战叶县(保卫战),由于国军在美国海空军支持下敌我实力悬殊过大,我军接连失利,大片解放区落入敌手,山东半岛军事斗争呈绞着状态。</p><p><br></p><p>1947年3月,国军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在山东战场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特别是7月分兵后(分为东、西两个兵团,东兵团留在内线作战,西兵团跳到外围配合刘邓作战。)华野连战连败,在决定山东解放区生死存亡的南麻、临朐战役中,华野受到国军合围重挫,8月彻底丧失沂蒙山根据地。在这一连串空前的损失中,华野损兵折将超过五万人,进入最困难,最黑暗的艰苦时期。谭震林在给陈毅的电报说:“我军均已伤元气,7、9纵均如此,10师更甚,独立师仅4000人,不能再找主力作战,更不能打消耗战”。最困难时期,炮团以避敌、休整、补充兵员、求生存为第一要务。</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7年9月,在严峻残酷的军事斗争形势下,根据上级指示,炮团成立团党委,加强党的领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7年12月下旬,我军反攻,夺取胶东半岛战略要地海阳、莱阳。莱阳之战,我团官兵士气高涨,大炮上刺刀抵近直瞄射击,为步兵杀开一条血路!总攻开始2小时就掩护步兵将红旗插到莱阳城上(此役歼灭国民党军1.7万人)。</p><p><br></p> <p><br></p><p>炮兵第十六团是在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关心指导下成立,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军一支炮兵英雄部队。</p><p><br></p> <p><br></p><p>1948年6月与山东兵团榴炮一营、野炮营合并组成山东兵团炮兵团,首任团长窦金波。</p><p><br></p> <p><br></p><p>在济南战役之前,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大军横扫胶济路700里,荡平津浦线700里残敌后,济南已经成为山东境内的一座孤岛,势必要纳入山东兵团囊中。</p><p><br></p> <p><br></p><p>一等功章 华野九纵1948</p><p><br></p><p>1948年8月,东、西兵团会师于济南城下。9月16日夜,许世友、谭震林指挥14万大军,攻城部队多点发起猛攻,激战至23日,除个别踞点外,攻占了济南外城。23日18时,攻城部队各突击队在炮火掩护下,分多路向济南内城发起攻击。第9纵队和第13纵队各一部首先突破成功进入城内,其余部队也先后突入城内,此役歼敌10.4万人,一雪前耻。</p><p><br></p> <p><br></p><p>在济南战役中,我团炮火支援华野九纵25师73团打攻坚战,发布战前动员令:“打开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战斗打响后,炮团以精、准、狠的猛烈火力,为步兵的前进扫清了障碍,73团从我团炮火炸开的济南东南角城墙突破囗率先杀入城内,获华东野战军授予“济南第一团”荣誉称号,国军上将王耀武化妆逃命至寿光县被解放军生擒。这次战斗,我团共发射炮弹400多发。</p><p><br></p><p>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一层展厅里放着一门济南战役中我团五连使用的日式野炮,这门不起眼的野炮抵近城墙30米射击,为我军第一个打开济南突破口攻破城墙解放济南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山东兵团命名为:“济南功劳炮”、“济南第一炮”荣誉称号。济南是我军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从此揭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也谱写了我团战斗史上最辉煌的一幕。</p><p><br></p> <p><br></p><p>1949年2月配合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称为特种兵炮4团,同年6月20日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十六团。</p><p><br></p> <p><br></p><p>淮海战役纪念章 1948</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总指挥粟裕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中,我团和8纵、9纵(26军、27军)炮团组成炮兵群,30分钟发射数千枚炮弹,配合步兵全歼国民党黄伯韬第七兵团。</p><p class="ql-block"><br></p> <p><br></p><p>渡江战役纪念章 1949.4.21</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打响,我团和炮十四团强强联手,火力掩护中路大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25军、27军强渡长江。27军79师235团前身是济南战役中华野九纵25师73团“济南第一团”,1949年2月改编为235团,这次又和我团搭档。我团炮阵地设在芜湖江北无为县白茆洲,战斗一开始,猛烈的炮火铺天盖地飞向敌阵,指哪打哪。235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率先突破长江天险,在皖南繁昌县的荻港镇夏家湖强行登陆,占领对岸滩头敌阵地,该部获“渡江战役第一船”荣誉称号。我团再立新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7日淞沪之战打响,我团配属30军、31军在浦东作战。浦东郊野,芦苇丛生,没有高大建筑,步炮部队放开手脚,迅猛攻击,我团官兵英勇无畏,敢打硬拼,再次大炮上刺刀,推着炮轱辘抵近射击。汤恩伯惊呼:浦东的共军打疯了,全是亡命之徒。</p><p class="ql-block"><br></p> <p><br></p><p> 炮团参加抗美援朝战争</p><p> 1950.10-1951.10</p><p><br></p><p>1950年9月初,朝鲜战局吃紧,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奉召进京受领任务。陈毅一回到上海就于9月7日紧急召开了九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央军委最新指示:解除攻台整训任务,部队立即集中,随时待命开赴山东兖州开始进行以入朝参战为目的训练整补,并要求部队在思想上、物质上做好入朝参战的准备。</p><p><br></p><p>1950年10月中旬,我团在第三任团长陈秉德(后任第二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百岁将军,1919~2019)、政委雷敏率领下,随华东野战军第九兵团北上后,转隶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p><p><br></p><p>10月29日,我团原计划随第九兵团前卫27军奉命从辑安入朝,后来根据战场形势,中央军委在11月2日命令27军转入安东入朝,加入西线作战。11月3日,27军奉命改变行程,我团于11月4日正式接受入朝作战任务,番号更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十六团。到了11月5日,已经入朝的27军各部又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前往东线。于是我团紧随27军先回国,从安东乘火车机动到辑安,从新义洲第二次进入朝鲜,前往长津。</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中央军委对第九兵团的要求是,九兵团入朝参战计划从最早的先从山东开赴东北整训一段时期到1951年开春后再入朝参战。因战局紧迫,解密的毛泽东4封电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一、“11月1日起车运吉林梅河口地区进行战前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急需则可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毛泽东10月27日致彭德怀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二、“第27军11月1日从泰安直开辑安,直接开赴前线,其余两个军接着开赴通化辑安地区休整待命,以备必要时使用。”(毛泽东10月29日致彭德怀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三、“九兵团全部开赴前线,11月1日先开一个军,其余两个军接着开动,不要间断。”(毛泽东10月31日致宋时轮、陶勇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四、“宋兵团立即入朝,江界长津方向应确定由宋兵团全力担任,以诱敌深入迅疾各个歼敌为方针。尔后该兵团归你处(指志愿军总部)直接指挥,我们不遥制。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毛泽东11月5日致彭德怀邓华并宋时轮陶勇电)</p><p class="ql-block"><br></p> <p><br></p><p>在朝鲜战场上,我团主要配合志愿军27军第79师、80师(原师长张铚秀,1984年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81师对联合国军及**伪军作战。79师所属三个团中的235团,就是济南战役中赫赫有名的原华野九纵25师73团(济南第一团),1949年2月部队整编中改番号归27军建制(迟浩田时任79师235团3营副政治教导员)。老73团在朝鲜战场上又和我团成了搭档。</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7日至14日,我团分批随27军从临江渡过鸭绿江,隐蔽前进。长津湖地处盖马高原,山高路陡,11月4日起又迎来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度,大雪没膝。落后的日式火炮轱辘都是“铁疙瘩”,靠骡马牵引,在冰雪路上行走十分困难,我团指战员有时要把背包打开垫在炮轮下才能推炮前进,限制了炮团的机动灵活性。在步兵隐蔽包围美军时,我重炮部队因美军飞机轰炸扫射的严重威胁,大多未能赶到一线阵地,只能靠步兵轻武器与敌作战,失去很多歼敌良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级英雄勋章 195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团装备的为日式火炮,1营配置105毫米榴弹炮(重炮),2、3营为75毫米野(山)炮。每连施行3门制,每营有9门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到前线,1营住地就遭到了敌机的狂轰滥炸,由于部队隐藏得好,火炮及人员都没有损失,战马却受惊吓四处逃散了。没有马匹牵引拉动,沉重的火炮是无法行军作战的。因此,1营配置的9门105毫米榴弹炮(27军配备的最重型火力),眼睁睁地失去了掩护步兵,打击美军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7军80师、81师围攻新兴里美军31团(北极熊团)战斗队时,我团3营9门75毫米野炮进行了齐射,发射炮弹1051发,有力的支援了步兵的战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48年9月济南战役开始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8个多月时间,我团“大炮加刺刀"式的进攻战斗势如破竹,展现了一系列炮兵猛轰,步兵猛攻;步炮协同,猛打猛冲的精彩画面。但朝鲜战场上异常艰苦的作战环境,我军没有制空权,弹药、粮食送不上来,官兵们一把炒面一把雪,经常陷入有炮无弹的尴尬局面,情况紧急时,炮兵当步兵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军博馆北极熊团军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军缴获的美军“北极熊团”军旗,现存于首都北京军博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团参加了第二至第五次战役。在第二次战役中,由于天气寒冷至零下30多度,敌机在头顶反复盘旋轰炸,我团官兵经受了空前艰苦环境和残酷战斗考验。在一年多的入朝战斗中,我团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精神,首次作战就全歼号称为“北极熊团”的美军王牌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步兵第7师第31加强步兵团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战功显赫,被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授予“北极熊团”称号,并由总统亲自授予“北极熊旗”这一支非常强悍的精锐部队)。因为这是抗美援朝作战史上唯一的、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并缴获其军旗——“北极熊旗”。以劣势的装备战胜了装备精良的美帝国主义侵略军。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团有1578人次荣立战功。</p><p class="ql-block"><br></p> <p><br></p><p>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2020.10.1</p><p><br></p> <p><br></p><p>1951年10月上旬炮团奉命从朝鲜胜利回国,准备改装进驻上海市国权路,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十六团番号。</p><p><br></p> <p><br></p><p>1952年7月由上海移防江苏常熟。1952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九师在常州成立,我团随即归建炮兵第九师。1953年3月18日,部队在常州火车站接收苏式122榴弹炮及各种苏制车辆并举行授装仪式。</p><p><br></p> <p><br></p><p>1953年4月参加著名的“汤山演习”,即军事学院组织的《南京汤山地区步兵师防御、进攻实弹战术示范演习》,旨在研究步兵师攻防战斗中的炮兵的动作,深刻认识炮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与炮兵实弹射击、航空兵轰炸示范演习,我团成绩优异。</p><p><br></p> <p><br></p><p>刘伯承、陈毅等首长视察并观看汤山军事演习</p><p><br></p> <p><br></p><p>刘伯承元帅亲自为炮十六团提词,并签署嘉奖令。</p><p><br></p> <p><br></p><p> 参加执行炮击金门的战斗</p><p> 1954.8-1957.2</p><p><br></p> <p><br></p><p>1954年5月进驻无锡县姚湾,同年8月移防福建前线驻马巷地区排兵布阵,奉毛泽东主席命令,执行炮击金门作战。</p><p><br></p> <p><br></p><p>1954年10月,华东军区组织炮兵射击竞赛,我团代表全师参赛。日夜苦练,在比赛中仅用4发炮弹就摧毁了预定目标,受到了刘伯承、陈毅、陈锡联首长和在场的苏联专家柯瓦廖夫的高度赞扬。陈毅司令员亲自给颁奖,他高兴地说:“这个部队像个样,能打仗!”</p><p><br></p> <p><br></p><p>1957年3月随炮兵第九师归建南京军区(军区直属机动炮兵师)部队,回原驻军地姚湾营房。营房始建于1952年,完工于1954年5月,由当时苏联按照苏军营房援建,空中俯瞰为CCCP(苏联英文缩写)。营区面积276860平方米,营房使用面积34238平方米,建筑面积42674平方米房屋共130幢。</p><p><br></p> <p><br></p><p>1961年1月6日起,炮团担任全军战备值班任务,是中央军委赋予东南沿海地区防务火力支援打击的拳头部队。</p><p><br></p><p>1962年6月,炮团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任务。10月20日,返回驻地。</p><p><br></p> <p><br></p><p>1967年10月至1969年3月,炮团抽调部分军事骨干加强到高炮66师166支队,参加援越抗美战争。参战期间先后配属南京军区27军79师高炮营、海军独立5团、59师高炮营执行战斗任务,取得辉煌战果。</p><p><br></p> <p><br></p><p>1969年10月,炮团抽调部分官兵参加组建高炮75师。同年12月,炮团抽调部分官兵组建新疆军区炮兵第13师210团。</p><p><br></p> <p><br></p><p>1976年12月,炮兵第十六团由苏式122榴弹炮换装为(国产重型火炮:身管长、初速大、射程远、威力大、杀伤面积达800平方米以上、战斗转换时间快)国产59-1式130加农炮、装备国产红岩六驱牵引车。</p><p><br></p> <p><br></p><p>1979 年对越作战,我团分四批抽调 66 名官兵补充到广西边防部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斗,部分人员分配到高炮六十六师参加空中防务。</p><p><br></p> <p><br></p><p>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纪念章</p><p><br></p> <p><br></p><p>1980年8月至11月,我团抽调葛树芳(浙江肖山人)、徐贤海(浙江富阳人)、蒋昌明(安徽安庆人)、王柏根(浙江桐庐人)、俞月顺(江苏东台人)、余发林(浙江桐庐人)、陈伦权(浙江桐庐人)等九名官兵,赴新疆执行国防科工委组织的21基地4大队716核效应试验任务。</p><p><br></p> <p><br></p><p>1980年10月炮团参核官兵在罗布泊马兰核试验基地</p><p><br></p> <p><br></p><p>10月16日核爆试验成功,参加核试验的全体指战员,受到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通令嘉奖。</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别是1984年6月-1985年7月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炮兵第十六团作为南京军区的先头部队,是十年中越战争中唯一没有进行临战训练就直接投入作战的部队,成为老山地区作战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小、取得战果最辉煌的炮兵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19日18点30分,中央军委对炮九师十六团下达赴滇参战命令预令。6月26日上午九时,全团举行赴滇参战誓师大会,南京军区参谋长周德礼宣布中央军委命令。6月29日午后,炮兵第十六团由团长王纪庚、政委吴克贤率领,1军军长傅全有,炮九师师长袁兴华为出征将士送行,全团分为五个梯队,第一梯队于29日凌晨在无锡南门站登上军列,另外四个梯队分批于6月29日、30日、7月1日装载上车,全团五个专列,向云南前线开进!</p><p class="ql-block"><br></p> <p><br></p><p>1984年7月10日晚六时,第一、二梯队按时抵达老山战区西畴县马关区沙坪坝、新街集结区域,7月11日晚五时,另外三个梯队分别抵达麻栗坡县落水洞、豆鼓店、坪寨集结待命。7月11日晚上五时,部队接到昆明军区前指紧急命令,一、二、三营配属陆军14军第40步兵师于当晚投入战斗,即7.12战斗。</p><p><br></p> <p><br></p><p>老山、者阴山作战纪念章 昆明军区1984</p><p><br></p><p>炮团在老山作战期间,编入昆明军区作战序列,番号陆军第十四军炮四师(甲)三团,代号35316部队。火炮配置上,每连四门130加农炮,一二三营各装备12门,全团36门射程超27公里(最大达30公里)的重炮。先后编入14军炮兵群、11军炮兵群、1军炮兵群对敌炮战。</p><p><br></p> <p><br></p><p>炮十六团 712大捷纪念章 1984.7.12</p><p><br></p><p>1984年7月12日,坚守中越边境老山地区的昆明军区陆军第14军及配属部队,在炮兵支援下浴血奋战14个小时,坚决粉碎了越军精心策划的代号为“MB-84”北光计划的加强师规模反扑,歼敌3700余人(关于此战歼敌数字我军战史记载不一,3700余人是越方在战后报告中承认的数字),取得了十年对越作战的一次最大胜利。那拉口、清水桥一带漫山遍野躺满越军尸体,敌人收尸一个月仍到处都是,臭气熏天。叶剑英元帅看完录像后惊叹,淮海战役之后还没见过这么多敌人尸体。7.12战斗,是我团抵达老山战区后参加的首次大战。</p><p><br></p> <p><br></p><p>炮十六团115大捷纪念章 1985.1.15</p><p><br></p><p>1985年1月15日凌晨,越军集合了356师149团7、8营和313师122团1、2、3营共5个步兵营兵力,在821特工团1营的配合下,突然向那拉地区的142号、145号、146号高地发起了猛扑。此前越军通过电台广播倡议春节期间两军休战,一军军长傅全有识破敌人诡计,要求加紧备战,命令一线部队做好打大仗、打恶仗准备。越军二军区司令员武立也赶到前线,亲自指挥督战。敌我双方的作战日期巧合的撞在了一起。激烈交战中,越军动用了胡志明主席授予英雄称号的“建国钢刀连”,我军动用了毛泽东主席授予英雄称号的“硬骨头六连”,两军在狭小的老山前沿阵地展开争夺,激战五昼夜。我军一线多个阵地几度移手,一师投入九批敢死队终奠定胜利。1月15日开战至20日结束,共歼敌1500余人,我方伤亡数百。激战期间,据我团六连前沿观察所战斗日志记述,两军阵地硝烟蔽日,枪炮声震天,地动山摇!三道弯运输线遭越军炮火封锁,时有送弹药车被命中,火光冲天,那里成为汽车兵的一道鬼门关。1.15战斗,我团三个营炮阵地,炮管全部打红,官兵们轻伤不下火线,许多人累晕在炮位上。</p><p><br></p> <p><br></p><p>在长达一年多的对越作战期间,炮团先后配属陆14军40师(含41师)、陆11军32师(含33师)、陆1军1师(含36师)对敌作战,参加大小战斗200余次,其中大的战斗八次,分别是1984年7.12战斗、7.28战斗、11.18战斗、12.20战斗,1985年1.15战斗、2.11战斗、3.8战斗、5.4战斗,配属三个军六个师取得歼敌12160人的巨大战果,团荣立集体二等战功,受到昆明军区的表彰。</p><p><br></p> <p><br></p><p>1985年7月5日,昆明军区授予炮兵第十六团集体二等战功,时任团长王纪庚接旗。授予步兵119团集体一等战功,时任团长张又侠接旗(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p><p><br></p> <p><br></p><p>炮十六团集体二等功纪念章 1985.7</p><p><br></p> <p><br></p><p>云南前线总指挥独臂将军余秋里中将、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少将亲临会场为炮团授旗。</p><p><br></p> <p><br></p><p>两山作战一、二、三等功章 1984</p><p><br></p> <p><br></p><p>1985年7月,二营四连被昆明军区授予“模范炮兵连”荣誉称号。</p><p><br></p> <p><br></p><p>1985年7月,侦察股长徐小丹被中央军委授予“炮兵侦察英雄”荣誉称号。这次参战官兵1275人,在战斗中牺牲4人,负伤68人,14人荣立一等战功,63人荣立二等战功,365人荣立三等战功。</p><p>四连荣立集体一等战功;指挥连、一连、六连、八连荣立集体二等战功;指挥连有线排、一连指挥排、五连侦察班、六连侦察班、六连炮一班荣立集体一等战功。</p><p><br></p> <p><br></p><p>六连侦察班战后军营相聚 2017.11</p><p><br></p><p>在作战中,设在八里河东山那马646高地六连前沿观察所,因地理位置独特,视野开阔,侦察捕捉敌人重要目标300多个,一度成为我团战斗值班观察所,数次为军、师炮兵群提供战斗保障,给敌人造成巨大威胁。越军前线指挥官武立中将恼羞成怒,下令168炮兵旅对646高地观察所进行地毯式炮火覆盖,严令越军王牌特工营务必消灭我646高地观察所,敌人的报复行动均告失败。</p><p><br></p> <p><br></p><p>六连观察所战斗小组部分官兵战后合照</p><p> 2017.11</p><p><br></p><p>六连观察所12人战斗小组,在连长许正楼、指挥排长屈健(后期)率领下,严格分工,昼夜潜伏警戒,全天侯不间断侦察敌情,顶着敌人上百次炮火轰炸和越军特工队连番偷袭,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战斗小组自1984年7月20日首次占领观察所(从40师炮团侦察分队接手)至1985年5月26日撤离观察所(交给67军炮八师侦察分队),共在观察所战斗12个月,克服了空前的给养困难和敌人炮击、偷袭,战斗中轻伤5人,战残1人,零阵亡,创造了战争奇迹。连长许正楼(安徽金寨人)火线荣立二等战功,侦察班长汪如申(浙江富阳人)火线荣立一等战功、三等战功各一次并受到合成军首长高度赞扬!六连侦察班荣立集体一等战功!1985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赠予侦察班长汪如申“人民功臣”金字牌扁,以励后人。</p><p><br></p> <p><br></p><p>陆军第一军军长傅全有将军</p><p><br></p> <p><br></p><p>炮十六团对越作战纪念章</p><p> 1984.6- 1985.7</p><p><br></p><p>我团作战11个月取得战果:共发射炮弹2万余发,击毁敌火炮63门,歼敌324人,汽车52辆,冲锋枪10支,引爆弹药1184发,轻机枪二挺,40火箭发射筒2具,弹药堆集所8个,营房六幢,电台两部。</p><p><br></p> <p><br></p><p>炮十六团对越作战纪念章 </p><p> 1985.6- 1985.7</p><p><br></p><p>在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团的老搭档“济南第一团”在八十年代老山战场上和我团失之交臂。我团于1985年7月归建南京军区,而隶属于北京军区的陆军第27军79师235团(前身华野9纵25<u>师</u>73团,赫赫有名的“济南第一团”,1969年8月20日由南京军区划归北京军区)在1987年9月奉命赴老山对<u>越</u>作战,两个从战争年代一起走过枪林弹雨的完美搭档这次没见着面,非常遗憾。</p><p><br></p> <p><br></p><p>1990年6月参加抗洪抢险,炮团二营荣立集体二等功。</p><p><br></p><p>1991年太湖流域突发百年不遇洪灾,我团官兵全力投入抗洪抢险。四连在连长杨希贵(越战一等功臣)率领下,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二等功。炮团被江苏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p><p><br></p><p>1992年至1995年底炮团参加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拍摄。</p> <p><br></p><p>1992 年 11 月,转隶陆军第 1 集团军建制。</p><p>1996 至 1998 年我团先后 3 次参加光缆施工,铺设光缆长达 28 万 5670 米,尤其是 98 年 7月,宜兴段光缆施工,当时地面最高气温高达 50多度,平均每天都有 20 多名官兵中暑倒下,但是大家爬起来继续战斗。同志们就是在这样的施工条件下,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p><p><br></p> <p><br></p><p>1998年3月,军区方祖岐政委被中央军委授予上将军衔,不久就来到三营九连参观指导连队建设工作,何其宗副司令员也到九连视察工作。</p><p><br></p> <p><br></p><p>锦旗</p><p><br></p> <p><br></p><p>1998年9月,三营九连被南京军区评为《按纲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p><p><br></p> <p><br></p><p>2007 年,团队按照战备与作战相对接的要求,及时修订完善各级各类战备方案;建立完善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尽可能减少战斗力波动,加大紧急出动演练力度。年底,军区不打招呼进行战备拉动,全团 1.5 小时内完成任务,受到赵司令员好评。</p><p><br></p><p>2008 年 3 月,集团军在我团召开紧急出动现场观摩会,达到快速、有序、安全的要求。团投入 70 多万元,购置了野战指挥作业器材及生活保障器材;投入 30 余万元整治各类战备库室和各类训练场地;完善了各类战备设施,提高了部队野战条件下指挥作战能力。</p><p><br></p> <p><br></p><p>炮团从组建时期的山炮、野炮、骡马炮,到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日式、美式火炮,再到如今集成雷达、无人机等信息化装备的新型机械化炮兵。炮团艰苦卓绝的英雄战斗史,也是团队建设成长的发展壮大史。烽火连天的岁月,锤炼出的不仅是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更加锤炼出的是团队官兵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军队和平建设时期,炮兵第十六团官兵始终秉承前辈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为军旗增光添彩。</p><p><br></p> <p><br></p><p>2013年12月18日,部队整编,炮兵第十六团番号、代号成为历史。炮团留下两支血脉:“模范炮兵连”二营四连、“按纲建设模范连”三营九连编入远火旅。</p><p><br></p> <p><br></p><p>2017年6月18日,中印边境洞朗对峙,远火旅千里飞驰新疆大漠深处,射程425公里的远程火箭炮迅速展开实战演练。一旦开战,首都新德里在我射程之内,印度人秒懂。</p><p><br></p> <p><br></p><p>2020年5月中印在班公湖局势吃紧,远火旅再次出征,威慑印度。当年的老四连和老九连传承了炮团敢打敢拼、战无不胜的光荣传统,再显英雄连队本色。</p><p>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p><p><br></p> <p><br></p><p> 历任团长名单</p><p><br></p><p>01.窦金波 1947.4~1948.6</p><p>02.武鸣亭 1949.2~1949.6</p><p>03.陈秉德 1949.10~1952.8</p><p>04.王家云 1953.7~1955.4</p><p>05.高毓相 1956.5~1957.2</p><p>06.杨应福 1958.8~1961.2</p><p>07.鞠润生 1963.1~1964.7</p><p>08.唐厚楷 1964.8~1967.9</p><p>09.于德修 1967.9~1970.11</p><p>10.孙洪寿 1970.11~1978.6</p><p>11.曹辑伍 1978.8~1981.4</p><p>12.袁兴华 1981.4~1982.11</p><p>13.朱长兴 1982.11~1983.6</p><p>14.王纪庚 1983.6~1985.8</p><p>15.张学钊 1985.12~1989.8</p><p>16.刘庆忠 1989.8~1992.8</p><p>17.李德田 1993.1~1993.3</p><p>18.裴志强 1993.5~1997.3</p><p>19.张 一 1997.4~2001.4</p><p>20.韩志凯 2001.5~2004.4</p><p>21.</p><p>22.梅中华 2006.5~</p><p>23.</p><p><br></p> <p><br></p><p>凝固的历史瞬间,炮十六团对越自卫反击战系列图片。</p><p><br></p> <p><br></p><p>兵临战区</p><p><br></p> <p><br></p><p>交趾城一营阵地</p><p><br></p> <p><br></p><p>为祖国而战</p><p><br></p> <p><br></p><p>7.12那拉口战场</p><p><br></p> <p><br></p><p>交趾城二营阵地,模范炮兵连在这里诞生。</p><p><br></p> <p><br></p><p>后勤部战友</p><p><br></p> <p><br></p><p>阵地炮位</p><p><br></p> <p><br></p><p>夜战那拉囗</p><p><br></p> <p><br></p><p>三连侦察分队</p><p><br></p> <p><br></p><p>战神文工团慰问演出</p><p><br></p> <p><br></p><p>战地留影</p><p><br></p> <p><br></p><p>营、团首长开会</p><p><br></p> <p><br></p><p>凯旋</p><p><br></p> <p><br></p><p>他们,没有回来!</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神雄风》炮十六团参战将士名录,由我团第12任团长袁兴华少将(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提写书名,第14任团长王纪庚将军(江苏省苏州军分区司令员)写序,原六连侦察班长姚万富主编,该书被首都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珍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连侦察班战士姚万富战斗日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师、团首长小聚杭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挥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营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营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营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