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亚的美篇

听茶

<h3>从我报敦煌学院的那刻起,我就知道我和敦煌这座古城结下了缘分。当我带上行李,拿上通知书,坐车经过戈壁滩时内心充满了无限激动。</h3> <h3><br>在我报这个学院的时候,查到的跟现在完全不同,其实我看到的是由三个学校组成的一个假象,真正的学校很小的,只有两栋楼,并且,宿舍楼是和其他学校学生公用的。但是有一点就是这学校,有着丰富的文化之源。敦煌莫高窟有着中外文化的交集,想到这里我便不在伤心,因为我知道以后还是要靠实力生活的。</h3> <h3><br>开学第一课,军训拉开了序幕。在面对高温暴晒下,我们一步步练习各种各样的动作,并且跟同学们一天天的熟悉。我们在赵教官的指导下,学会了很多东西,虽然许多东西我们在生活中用不到,但是可以磨练我们的心智,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军人的不容易。慢慢的军训接近尾声,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但知道我们也就要和教官分开,天下就没有不散的宴席。</h3> <h3><br>军训结束后,我们迎来的便是在敦煌学院的第一次专业汇报。很紧张,很紧张!因为好久都没有练过功了。差地不能在差了,最终还是要过的。第二天迎来了大学第一节文化专业课。那便是专业导引课。<br>在专业导引课上我们总共三个大点:自我介绍,电影赏析,编导实践。<br>第一:自我介绍,老师的这节课跟以往的有所不同,他说:每个同学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而我的学习对象便是苗颖。老师说我们要比在最短时间内看谁了解的透彻,那肯定我是我们组。<br>对于第二个点,是我们主要的学习任务。<br>二:《穿越丝路的花雨》赏析;<br>我从本片中看到了,一些舞蹈前辈在1979年来到敦煌,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思路,主要当时社会的潮流是以:阶级矛盾,地主压迫,新中国成立主的舞蹈主题。而我们的常书鸿,吴曼英,等为主的提出了;社会和谐,各国友好的关系,便来到了这有着古印度,古波斯,古希腊,古中国文化交集的的敦煌。<br>经过给位的不断努力,终于剧本搞定叫做《敦煌曲》主角叫多宝。但是在排练时出现了种种困难,这个有这样的意见,那个是那样的,分歧特别多,就在他们脑子里想他们的坚持是不是对的,要不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吴坚从西安来到了兰州,给他们带来了灵感,要论丝绸之路就要从源头起。<br>最后在给位前辈的不懈努力下,于北京红塔舞台上映。当时门票只有五毛钱,但除了演员家属之外没有过多的买票人。但演出之时震撼了所有人,包括演员自己也没有想过会如此成功。真乃是一鸣惊人。《丝路花雨》开启了他的传奇般的旅程。<br>  《丝路花雨》得出现,超越了艺术的界限,打破了当时已阶级斗争为主的格局。以全新的主题,在新中国之初,用一部舞剧反映了全世界人民向往的生活,且表达了各个国家之间美好的友谊。<br>《丝路花雨》的诞生使大西北登上了艺术领域的地位。让艺术界发现了前途远大的敦煌舞,如今我们敦煌舞学习,少不了前辈们七进七出莫高窟。他们是真正种树人,我们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学习的人。<br>通过观看舞剧纪录片,我懂得了,一个舞剧的成功,少不了兢兢业业的演员,导演,等等一些在后台,服饰,道具努力的老师们。对我舞蹈上有了更多的启发。用眼神来表达一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将感觉散发到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到睫毛,头发丝,指甲盖,尽自己的能力发挥最好。<br>电影《三个傻瓜》主要讲述了三个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但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相对应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进行反思和学习的。<br>其主人公有:法函,兰彻,拉杜。兰彻是一个物理天才,不上课,不学习,考试成绩也不错;对待朋友也是两肋插刀。法函自己的父亲一心想让他成为工程师,而自己喜欢摄影,不喜欢物理。最后通过了拉杜血的教训父亲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在法函的不懈努力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摄影师。至于拉杜,他心态一直老不好,最后在校长的打压下,选择自杀。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失去了双腿但在心理上站了起来,摆脱了内心的恐惧,敢于直接面对。<br>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对待自己的东西,首先是喜欢。中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放手一干,不要怕,不要恐慌做最好的自己。<br>实践课心德;<br>实践课我们主要从舞蹈编导的角度发展。再不用说话的情况下去学习自己搭档的动作。要求是:要有一度空间,二度空间,三度空间;到后边人数变多难度增大:在全面的基础上增加双人舞,关于舞蹈的声音直到后边有队形,成为简单的编排舞蹈。<br>对于实践课我觉得,可以增加我们对自己编导路上有很大的帮助,提高脑子灵活度,丰富想象。<br></h3> <h3>虽然这门课课时不多,但对我舞蹈生涯有着极大的帮助!终有一天我会相信自己吃过的苦,会成为自己成功的垫脚石,会像大雁一样翱翔蓝天!</h3>

敦煌

我们

舞蹈

学习

自己

丝路花雨

前辈

军训

有着

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