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p> <p>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党员“四个意识”,丰富党员教育形式,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持续有效的推进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化、党内教育经常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教师的党性修养。2020年11月15日,秦安县兴国镇初级中学组织党员、骨干教师40余人赴会宁县观摩学习,先后参观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会宁会师旧址景区”和红色教育基地“会宁教育展馆”,踏寻红色遗迹,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p> 活动一 参观会宁会师旧址 <p> 会宁会师旧址景区大门顶部以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军旗为主题,显得雄伟壮观。毛泽东主席赞美会宁“会宁好地方,好地方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的毛体书法遒劲有力,独树一帜。</p><p> 整个景区以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军会师楼、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为主要建筑。</p> 【1】会师纪念塔 <p>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简称会师塔)是198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50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修建的。现已成为甘肃省会宁县地标性建筑。</p><p> 会师塔高33.33米,是无限循环的意思,寓意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会师塔共11层,呈三塔环抱雄姿,像征会师后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一起。三塔塔体各为9层,意蕴天长地久,在第10层合为一塔,既反映着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伟大的长征,又映照着红军三大主力1936年10月10日在会宁胜利会师,也应对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归一”的必合意境。塔在11层收顶,代表中央红军长征中经过的11个省,塔内台阶共126台,最下一台代表地,最上一台代表天,红军创造的革命伟业顶天立地,其余124个台阶暗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大会师之意。</p><p> 一塔,象征三军会师胜利。这一事件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p><p><br></p> 会师纪念塔前合影 重温入党誓词 <p> 全体党员在现场讲解员的引导下,一同来到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前,通过鞠躬致敬,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的形式向革命先烈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 </p> 【2】会师楼 <p> 会师楼及古城墙,始建于明代洪武六年(1373)。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克会宁城,打响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的第一枪。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195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西津门”更名为红军“会师门”,命名城楼为“会师楼”。196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西津门”为“会师门”,城门楼为“会师楼”,并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会师门被誉为“中华第一门”。</p> 【3】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 <p> 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由顶端的五角星、三只直立的步枪、三个红军头像和底部一条鲜艳的红飘带组合而成,形象直观地表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主题。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飘扬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信念的象征。红军、红星、红旗,红色是劳苦大众的颜色,红色是革命的代名词,数万里长征,红军把红色的种子播种在千山万水,点燃了革命的火种,染红了大江南北。</p><p> 雕塑由西安美术学院设计,底座和主体采用泰山花岗岩雕刻,飘带用碳钢焊接,外刷红色油漆,顶部五角星用红铜铸造,表面是24K镀金。2006年,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捐造。</p><p> 《地球的红飘带》是我国第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作品从湘江之役写起,描绘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整过程。著名作家魏巍以诗人的激情和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使诗与史融为一体。</p><p> 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象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p> 【4】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p> 接着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这是一座生动记录中国红军长征过程的纪念馆,是记录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的纪念馆。它的主体是两层的展厅,共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各路红军长征相继到达陕甘》、《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和《弘扬长征精神建设红色热土》,各单元按红一、二、四方面军不同长征路线,均以丰富的图片、实物、仿真的故事场景为主体,辅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完整地反映了红军光辉的战斗历程,生动地再现了会宁会师的壮阔场景。</p><p> 纪念馆中陈列着革命文物640件,珍贵文物107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分别是红军党员登记表、文庙供桌、“会宁县苏维埃政府”门匾、“会宁县苏维埃政府”印章、“热烈庆祝红军大会合”标语牌;二级文物22件,三级文物80件。</p> <p> 序厅部分主要展示大型人物立体群雕《会宁大会师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从左至右依次为任弼时、贺龙、彭德怀、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伯承、徐向前</p><p>等九位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领导人,在会宁决策、指挥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历史画卷。</p><p> 还有大型壁毯《万水千山》,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林乐成教授创作并监制完成,主要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环境,用艺术的手法和绚丽的色彩以及现代的纤维艺术结合毛主席的《长征》诗句,诠释了红军所走过的艰难历程。</p> 一级文物 <p> 第一部分是“红军长征 北上抗日”主题,以史料、图片、实物形式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的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情景。</p> <p> 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达会宁。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九位元帅及八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余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揭开了光辉的一页,留下了一大批革命文物。</p> 爬雪山过草地 <p> 在馆内我们看到了四渡赤水的壮举,夺取泸定桥的艰辛,翻越雪山的困苦,更看到了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谊。馆内陈列物品的破烂不堪让我们知道当时条件是多么艰苦,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取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p> 艰苦的生活条件 军民鱼水情 <p> 第二部分是“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反映了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的喜庆场景和主要活动。其中大型多媒体场景秀《三大主力会师》,采用了国内一流展示手段恢弘再现了三大主力会师的胜利场景。</p> 《三大主力会师》场景秀 <p> 第三部分是“长征精神 丰碑永存”。伟大的长征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彪炳千秋的伟大长征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宣传好、弘扬好、传承好红军长征会师精神,是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职责使命。</p> <p>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全面展陈各路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旨在通过红军长征精神的全面展示,教育和启迪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的长征路。</p> <p>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进革命历史纪念地,发表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长征精神时代品质,并发出“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伟大号召。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 活动二 参观会宁教育展馆篇 荣誉墙 <p>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传承红军长征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化作自身的动力,尽己所能的干出不平凡的贡献,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为党徽添彩。 </p><p>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新时代下精神引领教育。伟大的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及其一脉相承的会宁教育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参观完“会宁会师旧址”景区后,我们根据学校安排参观了“会宁教育展馆”。</p> 教师合影 会宁教育梦 <p> 会宁教育展馆是会宁县委、县政府2011年全县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承建,总投资656万元。</p><p> 该展览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布展,第二部分是弧幕电影。其中综合布展以展示“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为主题,结构上设一个序厅,五个单元,另有前言、后记与远景展望。</p><p> 序厅安排两幅彩雕,同时以石刻方式展示自明洪六年至2010年间影响会宁教育发展的大事。五个单元分别是:教育历史沿革、“三苦两乐”教育精神、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育工作成绩、各级领导关怀和新闻媒体关注。展示方式以实物、图片、文字和主题LED、投影、幻影成像、电动图表、电子翻书、多点触摸屏、电子沙盘、液晶电视等电子类高科技手段。展示会宁教育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对于树立会宁教育形象,扩大会宁教育影响,挖掘会宁教育内涵,激励全县上下、社会各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br></p><p> </p> <p> 会宁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明清以来,耕读传家、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绵延六百余年而历久弥盛。</p> 不同时期的会宁教育 <p>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揭开中国革命崭新一页,谱写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这为会宁教育文化传统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力。</p> “三苦两乐”精神 <p>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会宁人民继承尊师重教光荣传统,弘扬长征会师精神,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矢志教育,展现出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庞大教育的“会宁教育现象”,形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p> <p> 伟大的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及其一脉相承的会宁教育精神,是会宁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p> <p>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会宁人对教育的重视。“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会宁人推崇的人生信条。</p><p> 多年来形成的“三苦两乐”会宁教育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继承和发扬的。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份子,愿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谱写新时代的教育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