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p><p> 丁宪忠</p><p> “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冯唐</p><p> 再见我的校园,美好而心动的感觉一如当年。</p><p> 1990年,我师专毕业后分配到菏泽市技工学校当教师。4年后离开,从此开始了我的江湖。30年来辗转于多个岗位,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在技工学校的美好的时光。</p><p> 技校之美,美在校园。</p><p> 1990年的技工学校,如出生的婴儿般稚嫩。一座尚未完工的4层教学楼,即使没有安上窗玻璃,但白蓝相间的马赛克瓷砖仍然显露出她优雅的气质,在当年学校普遍简陋的条件下,也算鹤立鸡群了。食堂是简易的,虽然没有餐厅,但期末考试时,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们还是商量多煮些鸡蛋,给学生们增加些营养,就像慈爱的家长在呵护着迎考的孩子。小柏油路是公路局赞助的,中心小花园也是别人赞助的;操场是简易的,场地是师生们自己平整的,篮球架是自己立的。就是在这个简易的篮球场上,我还当起了主裁判,斩钉截铁地打着手势,俨然是位叱诧风云的将军。当然最美的还数在建教工宿舍,就在校园的南部开工建设。我们都是无房一族,大家备课时还时不时向南望一眼,想象着交房后美好生活的样子,期盼着在教书育人的日子里终老一生。</p><p> 30年后,因为工作变动的关系,我的工作地址搬到了职教园的12楼。时光荏苒,此时的菏泽市技工学校已经更名为菏泽工程技师学院,虽然不再是原来的校址,但老领导和老同事重逢时笑靥如花,倍感亲切。校园里的一花一木都似曾相识。在一代代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下,校园更美了。居高凭栏南望,牡丹之都高楼大厦栉次鳞比,城市巨变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之下,俯瞰校园广场,高大金黄的银杏树如一树树金黄的花束,给人以丰收的愉悦。巨大的天蓝色雕塑像一双大手精心呵护着明珠,气势非凡。居高北瞰,鲁西南大平原郁郁葱葱,一望无垠。远处的风力发电塔隐约可见。案牍劳顿之余,我想,如果世上有桃花源,那一定是技校的样子。</p><p> 技校之美,美在学生。</p><p> 初为人师,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年我二十岁出头,下定了决心要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而不是板起脸来教训人。我先后在90级、91级烹饪班、93级工商管理班任教,并任过班主任。我和学生打成一片,称兄道弟,甚至要求学生们直呼我的名字。我待学生如初恋,学生们亦以真情回报我。90级烹二班的学生到我家聚餐,我提出要做一道雪丽香椿,殊不知这道菜非常麻烦,学生们轮番搅拌,直累得满头大汗,终于成功地做出了这道菜。93级工商班是我直接但任的班主任,学生们和我感情特别深。那天我正在操场上打篮球,学校广播站突然传出了工商班全体同学为我点播的歌曲《摘星》,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初春时节,肖培振同学爬到高高的树上采榆钱给我送来,后来他告诉我他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得不轻,心疼得我不得了。前几年这个班聚会邀我参加,众星捧月般把我围在中间,向我敬酒。我深情地说,我那时年轻,初为人师,只知道严格,不懂得方法,请大家谅解。但我们名为师生,情同兄弟,实践证明这种建立在真情之上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学生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很多学生至今与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成为了知心的朋友。参加工作30年,我有过诸多的称谓,但最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还是丁老师。</p><p> 今年年初,由于政府公务大厦办公用房紧张,我的单位搬到了职教园办公。因疫情严重,学校推迟开学,很长时间里,校园里都冷冷清清,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终于盼到开学那一天,我加班到晚上9点多,下班时冷不防在广场上迎面碰到了下晚自习的学生们,三三两两、夹着书,聊着天,议论着课程,而我恍然还是当年刚入职的青涩少年,身处他们之间。美妙的感觉一下子溢了出来。</p><p>(上篇)</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