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箬岭古道,为千年古官道,位于今黄山市黄山区(太平县)、歙县和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四县交界处。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地。箬岭古道分为东箬岭古道和西箬岭古道,以黄山区东黄山村岭脚组为起点(黄山区段8.1公里),歙县箬岭村茅舍组为终点是西箬岭古道,全程约15公里;东箬岭段则是跨越到旌德县地界之内,全程实际古道路程近18公里,旌德人习惯叫旌歙古道。</p> <p> 2020年11月21日,紫金队伍十五人,从太平谭家桥往旌德高甲方向走了一个完整的东箬岭古道全程。早上六点出发,七点四十到岭脚村后,阳光和荣辉车载着紫队,在起点与终点间来回倒车,其余十二人边走边等,“天险重開”合影后,云雾中继续行进,雨越下越密,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停留,一直到一点钟才赶到旺子洞吃饭,两点二十到旌旗厂,四点多到家。</p><p><br></p><p><br></p> <p>七点五十从岭脚村开始走。村里有小型停车场,还有箬岭古道的路牌标识,路也宽敞了许多,足见近年来有人花了不少心思,可能是当年的上海知青投入的。这个路亭应该是新建的,门楣上有“箬岭”两字。</p> <p>履险如夷</p> <p>冯荣辉</p> <p>步行者</p> <p>阳光和荣辉两位司长,还有紫队“押车”,将车开往高甲,一来一往,费心费力,辛苦了。起初,我们几个就慢慢踱着,边走边等,前面几个一溜烟不知窜到哪里了。</p><p><br></p><p>天阴沉沉的,回望岭脚村,群山环抱。远山凸亮,不知是不是黄山那边的山峰。</p> <p>初冬时节,石板上落满了树叶,像一片片枯叶蝶,感觉有些凄美。</p> <p>面见的第一个路亭。有屋顶,四面通风,新修,有没有名字,没留意。因为亭子里坐着一位帅锅,我不好意思停留😄他说他要等紫队来再一起走。</p> <p>野马</p> <p>萍姐</p> <p>小芬</p> <p>司长荣辉、阳光和领队资金h</p> <p>都很酷!!!很好奇,谁拍的?当时队伍后面就他们四大干将啊</p> <p>留念这一抹秋色</p> <p>碧绿的茶园里,这一片黄叶林,就如同画家在浓绿如玉里写意勾勒了一抹黄色。每当看到美丽的秋景,我又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时候,我就会借用刘禹锡的秋词来赞美:“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秋天不会像春色那样繁花浓艳,叫人轻狂,却让人能够闲淡怡情,思想澄净。</p> <p>前面路上有个背包,以为是我们队伍中的哪个驴友的,前去一看,原来那是正在修路的农民兄弟的。</p> <p>正在用锄头清理路面杂草,这一块地势平坦,过去是一个庵堂,叫骑龙庵。</p> <p>茂密的竹林</p> <p>公路下的茶园里正在修建房子,看样子是公厕,还有路碑。</p> <p>两位农民兄弟在整理古道,辛苦了。感恩。</p> <p>第二个路亭</p> <p>漂亮的杉树林,听凉姐说右边这些绿叶是一种防火的树种,火点不着的,奇怪极了,也长见识了。</p> <p>紫队与阳光信步而来</p> <p>第三个路亭。第一次看见这个路亭时的情景还有记忆,当时路亭墙体还在,藤蔓笼罩,没有屋顶,一根杂树从乱石中探出头来,直直地往上窜到空中。</p><p><br></p><p>这一段走来遇到的路亭,都在新修中,我理解这种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但是就我个人的喜好,是不去改变,包括废墟,保护不一定要重建,废墟的场景比修葺一新的建筑更有历史的韵味。不随意触动反而是尊重!建立是历史,损毁也是历史,这都是能让我们真实触摸到的感受。</p> <p>这块石板特别长,紫队一个人伸长手臂,远不够,阳光凑上去两个人手拉手量起来。</p> <p>惊叹!这样的巨石是在那个没有起重机的年代里是如何开采又是如何搬运到此平铺而成的呢?</p> <p>熟悉的柳树门。</p><p><br></p> <p>几次行走古道,都看到这棵柳树在这里守候,它就像古道的一位虔诚的守望者。印象中它伸长手臂,给古道弯成了一个完美的拱形门,如今看上去,有些心力憔悴的样子,老态龙钟,满目沧桑。忍不住回头又看了一眼,默默地祝福它永远枝繁叶茂。</p> <p>乐得座</p> <p>三棵参天大树,是掉光了叶的梧桐,树下曾经有过草棚与土屋,看碑文,这片土地,当年知青洒下了坚辛的汗水,献出了美丽的青春。在树下行走,脚下发出沙沙的响声。</p> <p>山势险峻</p><p>看样子是凿山为空,就地取材的吧</p> <p>石板凹痕累累像凿着古老的文字,又像是雕刻了岁月的年轮。每一块青石似乎是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老人,平淡祥和,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往事;每一块青石,都镂刻时光的痕迹,记载着历史的风云。</p> <p>天然山水画</p> <p>外围的石板护栏</p> <p>路边的“梦”红彤彤的,特别诱人,摘了一串试了试,哎呦喂!忒酸啊!后来每每看到路边的红红的一片,就有“望梅止渴”的效应。</p> <p>野竹恣意,云雾弥漫。</p> <p>往歙县许村去的方向</p> <p> 这座建在两山之间、平坦如砥的关隘建筑叫 箬岭关,又叫大关洞,建于隋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歙县、太平县、旌德县和绩溪县“四县之会冲”的关隘。</p><p> 现存关隘重修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青石块砌成,高约两丈,厚丈余,两翼石长城连接至山顶。拱形门洞三尺余宽,内有一兵道通向关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站在关隘上眺望,风光无限。只是,此时,空蒙一片,远方啥也看不到。</p> <p>合影</p> <p> 箬岭古道现存遗迹中,最著名的当属汪公庙遗址。据史料记载,忠烈庙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为纪念汪华总管六州。经年日久,但仍有民众焚香祭奠,祈福平安。解放后汪王庙破败倒塌,一直到前些年,歙县许村张高良、张荣华兄妹时刻关心积极行动,合计捐资百万重修汪王庙,历经数年,如今已完成汪王庙的重建修复工作。</p><p><br></p><p>附上汪华故事(来源于百度):</p><p>汪华(公元587年—649年),字国辅,又字英发,出生于歙县登源里(今属绩溪县)。公元605年,汪华应新安郡守募为府兵,在平婺源、开拓箬岭山道上有功,渐渐崭露头角,晋升为新安裨将。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策划并发动兵变,占领了歙州,自任代理刺史。后又相继攻占宣、杭、睦、婺、饶五州,拥兵十万,号称“吴王”。但难能可贵的是,汪华所治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百姓安居乐业,这在隋末时期实属绝无仅有,故而徽州百姓称他为“太平之主”。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德政,于是顺应民意,于公元622年奏表归唐,使徽州人民免受战乱之苦。</p> <p>雨时断时续,雾越来越浓。只看见近距离的驴友鲜艳的衣服。脚底下,石板的颜色和之前太平段那种玉石一样的颜色完全不同,是青灰里面夹杂着红色。也没有之前的那样大块规整。路两旁的杂草砍掉了,路路况很好,拾掇的清清爽爽。</p> <p>往旌德方向行走看到的第一个路亭,只剩下一些石头遗迹了,没有留意,不知有没有名字。</p> <p>云雾很浓,能见度很低,驴友在前面隔不多远也看不清楚。</p> <p>贴壁洞</p> <p>新庵遗址</p> <p>新庵遗址所在这一块地势空旷,路很平缓,静谧清幽,抬头回望,远方云雾向我们奔赶而来的态势。</p> <p>回魂亭</p><p>有时候拍了一张照片我就落在队伍后面,阳光收队,总不放心,我不以为然,看了这个路亭的名字后的行程,我心里就不自在了,总感觉后面阴森森的,再也不敢走在最后了。</p> <p>过了回魂亭,路面变窄,路况也越来越差。</p> <p>步行者手指的方向是通往绩溪金坑的小路,过村子翻过黄百凹山那边就是上庄。</p> <p>欣喜地发现,云雾中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那一定是金坑村的房屋。</p> <p>这一截横培路属于绩溪路段,没有人打理,杂草丛生,藤蔓疯长,满目荒芜,还好是初冬时节,由于叶落枯瘦,能看到清晰的路面。只是快到天星洞那一段,古道被野竹吞没了感觉,看不到石板,羊肠土路可怜地被摁在了竹窠里,必须得弯着腰前行,下雨更不好走,得用伞遮挡护脸。</p> <p>曾经两次跟随紫队从上庄那边翻过黄百凹,到金坑农家乐,然后往旌德高甲方向。所以我不断在云雾中往这个方向寻望。突然,云气聚拢缩成了一簇一簇的在山谷里游移,远山坳口露出一角,村庄的房屋也像珍珠一样跳跃出来,我不失时机地凝望着,可惜瞬间又是云遮雾绕,一切都淹没在了浓浓的白雾之中。</p> <p>看到黄百凹那个熟悉的垭口了</p> <p>天星洞</p><p>天星洞是旌歙古道至高点,横架两山互通四方。确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要地。站在关口之上,寒风阵阵,吹得人都有些站不稳。</p> <p>白雾蒙蒙,树木通透,野草枯黄,石板幽幽,人行其间,很有诗意的意境。</p> <p>山路崎岖,蜿蜒回转。希望人生之路笔直顺畅,却感觉古道的弯来绕去有一种曲线美。</p> <p>旺子洞 有屋顶,洞内未受潮,两边石条可以落座用餐。</p> <p>亭内石墙上有字</p> <p>这一段林密路陡,门头石刻“旺子洞”,洞口古树虬枝。</p> <p>天竺庵</p> <p>胜利在望,萍姐好棒。第一次走箬岭古道,老天就煮长寿面款待,走下坡的雨中石板路最是艰难,既兴奋又忐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面对困难,面对自我,是挑战也是超越。</p> <p>古道旁有碑刻,字迹已模糊不清。</p> <p>靠壁洞</p> <p>坐在洞内小憩,顺便看对面的云雾中的山景</p> <p>如来柱</p><p>石柱屹立在山脊突出古道旁一小块平地上,石柱高约四米,成八角菱形,上有三层莲花形毗罗帽,形如唐僧所戴之佛帽,柱身隽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当地老百姓称为“如来柱”。石柱每一方都雕刻有古文,可保佑八方来客旅途平安、生意兴隆。</p> <p>五里洞,沿着山坡用条石建筑在路边的一个个拱形的圆洞,很像桥洞,</p> <p>天是阴沉的,一杯清茶的笑脸是灿烂的。</p> <p>欣慰</p> <p>程大厨露出了胜利的微笑。</p> <p>家和万事兴,有点儿严肃,是不是忘带了口琴,没有尽兴过瘾?😄</p> <p>箬岭古道,携手前行,经历了风雨,前方一片坦途。</p> <p>两位司长辛苦,感谢。</p> <p>旌旗厂厂房外面围墙上一道醒目的宣传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p> <p> 古道宽阔平整,蜿蜒前伸,走不多久,凉风习习,雨丝绵绵,白雾蒙蒙,我们好像走在时光隧道里。看不见远处的景物,也不知道前面还会遇到什么情况,这种未知性正是户外驴者的一种乐趣。路的两边,有时会遇到上百年的古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光杆清瘦,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它们都是与古道相生相伴。</p><p><br></p><p> 大山环抱,空气清新风光幽丽,山雨时断时续,风携着云雾在顽皮地游戏,有时一丝一缕,在山谷、在天际,变幻莫测漂浮不定,有时越聚越拢,细细密密,像白布一样在眼前五米外的地方向四围无限延伸,天地笼罩在整个白茫茫的世界里。古道前方,若隐若现,每每消失在前方的金黄中,路边植物的掉光了叶子的枝条上挂着一串串水滴,如珍珠般的闪亮,美得质朴脱俗。当你不经意间回望,山色空濛中,才发现古道盘旋穿行在山中,看不到尽头,仿佛那头是悠悠远去的隋唐。</p><p><br></p><p> 过“天星洞后” 的下坡路,又湿又滑,步步小心,步步艰难。 因为无法登高远望,正好专注脚下,拄杖低头,慢慢地用双足与石板一下一下亲密接触,用眼神与石板无言地交流。脚下的青石板,是如此的不同寻常,要经历过多少岁月洗礼,多少双脚风风雨雨中磨砺,才让它如此清幽发亮!在这茫茫的大山中,它就如同一条灿若天河的星路,带给寻梦者无限光明和希望,千百年来,多少个传奇从这里开始,多少个美梦在这里破灭,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留下姓名,但是他们共同写下千古的传说,永远回荡在这悠悠古道上。</p> <p> 那年(2012年)我刚跟随山麻雀户外不久,紫队带我走的第一条古道,就是箬岭古道,当时听驴友叫它徽青古道,不知道因何得名,只记得那天是同一个方向走,到箬岭头关隘后走往歙县许村,闷头闷脑,依稀仿佛,倒是关隘上“天险重開”四个字深深印在了脑海中。后来走过古道的不同路段,关于古道的点点滴滴在心里明朗起来,因为起迄点不同路段有别既而产生了不同的名字:箬岭古道、隋唐古道、旌歙古道;户外时间久了,走过不少古道,领略了不同的古道风采,然而箬岭古道在我眼里,在我心中仍然是那样美丽。四时风景不同,箬岭古道悠长邈邈,古树,竹海,茶园,古亭,关隘,古庙,茂密丰厚的山林植被与千年沉淀的人文景观,自然山水与悠久历史相得益彰。大气规整的青石板一路铺展,写满了深邃与厚重,展现了恬静与悠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