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记忆饥饿、感恩饥饿一一平遥三中纪事</h3><h3>文/段滋明</h3><h3>饥饿是动物的生理现象。过度的饥饿就会导致死亡。因为饥饿,动物才会去觅食、争食,才会去冒险、去撕杀,并往往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饥饿,动物才去拼博,为生存而奋斗,为生存而适应环境,不断改变自己的生理特征,不断提高自己的捕捉食物的技能技巧和智商,不断地优胜劣汰,不断地变异進化,并保存和发展自己的种群。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了這个规律,并由此而创立了生物進化论。</h3><h3>埃及人类,类异而理同。唯有饥饿,才会使人类勤劳节俭,拼搏奋斗,勇于探索,勇于追求,健康向上,持续地走向進步和文明,不断地提高人类社会的文明水平。不能想象一个没有饥饿的人类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很可能会是最大的厄运。由于食物丰富带来的惰性,不仅社会不能進步,反而要倒退,最后连人类的骨骼肉体也会退化变异甚至消亡。因而,我们应该记忆饥饿,感恩饥饿。</h3><h3>八十一年前的农历己卯年腊月二十八日,段村和薰堡西二巷第二只院内,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其祖父是以济世为怀誉满乡里的安泽县府城魁泰烟店掌柜段可祥,已于半年前在日寇的侵扰惊吓中病逝。其父段和业于本年年初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这个孩子被父亲起乳名叫阿宝。阿宝一出生就开始了国难家难当头的人生之旅。阿宝即本文作者。</h3><h3>我出生时的段府已家庭破落,父辈兄弟四个已分家。我父母分到三孔窑洞和简单的日用家什,没有土地,没有银两。父亲在外搞抗日工作,母亲带领我们姐弟东躲西藏,忍饥挨饿,艰难度日。我童年最难忘的是日寇投降后内战最激烈的1947年前半年,我们半年没有吃到粮食,每天是饥饿状态,饿得头昏眼花。顿顿是粗糠下肚,野菜也很少。每天大便都困难,得用小柴棒往下抠粪便。有时看到邻家孩子吃粗粮窝窝头,就眼馋得发慌。我正值发育时期,瘦得皮包骨头,青筋暴露,不象个小孩样。那年还患上对口疮,几乎要了命。</h3><h3>解放初期日子好过了一些,但仍然半饥半饱,那是父亲是县文化馆馆长,供给制领下的有了霉味的沤小米煮的饭,我们都亳不在乎地争着吃。</h3><h3>1954年至1957年,我在平遥中学读初中,班内五十多位同学,每天的晚自习,同学们都能坚持。唯有我一人,由于体质太差,头昏得不能坚持,根本原因就是童年的饥饿所致。</h3><h3>1957年初中毕业后,我先后在平遥城关一、七小学当了两学期的小学教师。1958年的暑假教师培训期被县教育局提拔为中学语文教师,调往设立在王郭村的平遥第三中学任教师。与郭诚(解放前在北京、石家庄的四存中学任国文教员,在国民党陆军上将张荫梧部下任中校秘书)、孙缵祖(解放前在民国政府财政部工作)、梁克元(解放前在县衙供文职)等老知识分子同室住宿和办公。在特别优越的文化环境中开始了边工作边向老者学习的自学深造生活。不仅心身愉快,而且有教师灶的美餐。这是我最能吃饱吃香的一个阶段。</h3><h3>但好景不长,1959年开始了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时期各种物资都匮乏,但最紧张的是粮食。大家都吃供应粮,教师每人每月24斤,由食堂发给内部粮票。高梁面、玉茭面、小米为主,白面极少。每天按八两自己掌握使用,多数人是早晚餐各2两,午餐4两。早餐多吃稀米汤,配一个将军帽窝窝头(中空如帽),晚餐多吃稍稠点的米汤,午餐多吃红面擦圪蚪。基本没有副食,也没有油水。大家都吃不饱、每顿饭吃不饱,吃完饭一个来小时就饥肠辘辘了。饥饿归饥饿,人体生命的机器和学校的工作机制依然运转,教师照常授课,学生照常听课。时闻有个别学生辍学。教师灶那时掌杓子的炊事员有极高的权力。尽管那时人心较齐,人们作风较正,但是炊事员的杓子还是有文章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同样的粮票,碗里盛的饭的多与少,大相径庭。我年龄最小,盛的饭也最少。</h3><h3>那时,西王智公社在羌城村分给了三中二十来亩地,作为三中师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基地离学校十几里路,师生辛苦经营,每年的收获,虽然杯水车薪,难解师生饥饿之急,但却是校运会和体育队参加县运会、地运会粮食补助的来源,教师们也能分到三斤二斤的补助,这是比黄金都贵重的生命之果。</h3><h3>秋末冬初,基地收获的连皮带壳的粮食堆在正院内(即学校领导和教师办公与宿舍集中的四合院)。校领导大会宣布不准任何人拿取吃用,但是不少胆大的教师还是偷取一些在火炉上爆炒着吃。我也住在正院,看着别人吃着香喷喷的黄豆,口水欲滴,但还是硬忍着,遵守纪律,不炒吃一粒。后来,实在饿的没办法,就开始用弹弓打麻雀吃。玩弹弓我有些少年功底,现在算重操旧业。不过一个教师要在校园里玩弹弓打麻雀实在不像话,这要等学生放学后,抓早晚。我的准头还算不赖,每次出手总有收获。麻雀肉也太少了,主要是胸脯上两块。和块泥把雀全身一包,放入炉膛里,到泥干的时候,雀也就烤熟了,剥开泥巴,皮毛全粘在泥上了,肉自然剥离,吃起来香甜可口。一两只麻雀肉虽然少得可怜,但对于每天处在极端饥饿状态下的人来说,真是最好的享受。</h3><h3>学校寒暑假,教师们要把假期的口粮从食堂领回家。当时的食堂事务长是我在城内一小学上学时的宋庚祖老师。宋老师和那个炊事员完全不同,不仅不是缺斤少两,也不是秤平秤够,而是秤高秤满。这在当时受人欺负没有公平待遇和最年轻而又最饥饿的我来说,是最大的恩遇,宋老师也就成为我一生最难忘的恩人。</h3><h3>净空大师曾一吐佛家真言曰:“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進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所有使你坚定成就的人。”我的人生路上,遇到不少伤害过我的人,我就要真诚地感谢他们。其中有一位比我大几岁的教师,我要特意感谢他。就是在饿死人的荒年,他到食堂吃饭时,大约有五、六次以忘记带饭票向我“借”,共“借”约十来斤,但总是有借无还。我终于觉察此人是存心要占我的便宜,以后他当然“借”不成了。我感谢他增加了我的饥饿程度,增进了我的见识,强化了我在困境中的意志磨练。此人后来不听古训,选择了“好逮人便宜”,发展成坑蒙拐骗的性格,路越走越窄,那是他自己的事,与我就无关了。</h3><h3>饥饿是痛苦的,但也是甜美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是人生经历的宝贵财富。饥饿留给我的记忆刻骨铭心,但回忆起来不仅不觉得痛苦,倒觉得有丝丝的甜意。它使我至今不肯浪费一粒粮食,懂得尊重劳动人民;它使我一生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奋进自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懂得珍惜财物和来之不易的社会進步,并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学生和周围的人;它使我在当今物欲横流和浪费成灾的社会,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深刻认识国家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安全的严峻性,认识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各种人类生存资源安全的严峻性,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和诣的必要性和人类社会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始终怀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心。例如早在2005年3月,我就通过大量细致的社会调查和分析研究,写了《平遥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的建言,希望平遥县党和政府能率先行动,影响全国。此建言早于国家政府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决策半年左右。我特别尊重“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巨大贡献;我特别为我们的伟大祖国和祖国人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辛勤努力而感到自豪。</h3><h3>目前世界上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仍然在饥饿状态。打开电视电脑视屏,我们会看到,成群的黑人孩子,瘦得皮包骨头。他们有的举着小碗,有的瞪大眼睛,祈求恩赐食物。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刚达到“够吃”的水平,仍有少数人不免饥饿。可是浪费之风却悄然而起,许多人忘记饥饿,有些人不知道饥饿。人们的虚荣心理、攀比心理正在使抖“阔气”讲“排场”的规模越搞越大,人们在选择错误的世俗观念。这种错误和落后导致每天有大量吃“剩”的美食从饭桌上推下来被扔掉。这种浪费的观念,导致每天有惊人数量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各种美食被霉变腐烂或抛撤变成废物。我国每年浪费掉的美食,至少够一亿人吃一年。浪费的观念意识在滋生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全面腐败,人们抛撒丢掉的不仅是美食,而且是道德和良心,是人类的文明。人们一方面在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文明,一方面又在以错误的观念和落后的生活方式毁掉文明。</h3><h3>每天的美食成堆和吃肉喝酒不一定是一件好事。青少年的养尊处优和不懂饥饿,更是危而又危,险而又险。</h3><h3>我曾撰文强调,要利用艰苦环境,甚至设计和创造艰苦环境,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受到锻炼和教育,增强为生存而奋斗的体格,增长为生存而奋斗的本领,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人类美好明天而奋斗的理想和品德。</h3><h3>饥饿是人类进步的根由和火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人类几千年历史的真实写照。盛极必衰,居安虑患。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忧患意识!</h3><h3>记忆饥饿吧,饥饿会使我们清醒!感恩饥饿吧,饥饿推动了社会的進步和人类的文明!</h3><h3>(此文原载晋中市政协文史、学习资料“难忘的记忆”丛书。作者教书育人,乐于奉献,业绩突出,一九九九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配图实地采风,前为文作者段滋明老师,后为美篇编者)。</h3><h3><br></h3> <h3>一粒米一碗饭</h3><h3>一串汗珠摔八瓣</h3><h3>入奢易入俭难</h3><h3>劝君善待盘中餐</h3><h3>推杯换盏的时候</h3><h3>你可知道酒的源头</h3><h3>杯盘狼藉的时候</h3><h3>你可知道米的来由</h3><h3>不能忘春耕夏种</h3><h3>一双布满老茧的手</h3><h3>不能忘旱涝虫灾</h3><h3>一个来之不易的秋</h3><h3>亲友相聚的时候</h3><h3>并不是浪费的借口</h3><h3>百年好合的时候</h3><h3>简朴也是一种追求</h3><h3>要知道锦衣玉食</h3><h3>并不是真正的富有</h3><h3>有时候粗茶淡饭</h3><h3>更能彰显品味操守</h3><h3>一粒米一碗饭</h3><h3>一串汗珠摔八瓣</h3><h3>入奢易入俭难</h3><h3>劝君善待盘中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