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2020教育帮扶——云南怒江兰坪支教纪实(十八)

行走在路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进云南怒江兰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寻民族文化之“普米族口弦”</p><p class="ql-block"> 2020年 11月21日(周六)中午,我 和冰花、亚林来到兰坪原菜市场想买点菜晚上自做,来到圆通快递附近发现有四个人聚在一起正手工制做什么东西,出于好奇我站下观察,看到一个男师傅正在量裁竹筒,另一个男师傅和一个姑娘在已量裁好的竹筒上雕刻各种花纹,另一个姑娘则在雕好花纹的竹筒上缠绕彩色毛线……</p><p class="ql-block"> 经过与他们进行好一阵交流才了解,缠完毛线的竹筒还要上漆等工序,告诉我这叫口弦筒(我还以为是笛子呢,我说怎么没有什么孔),用来装口弦。其中一位年轻点的姑娘又拿出三个口弦,放在口边给我们表演起来,虽然简单的演示,但已经把口弦的要素表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口弦,是普米族的传统民族乐器。下面对口弦做个简单介绍:</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历程上有很多陪伴了我们情感的东西,渐渐淡化以至消失,口弦就是。</p><p class="ql-block"> 口弦是古老的民间乐器,通常自娱为多,本非舞台表演乐器。目前,存活在中国偏远山区的村落中。普米族口弦为竹制,形式多为独奏,也有成套曲目或几人一起弹奏。</p><p class="ql-block"> 一般民间口弦,音节单一缺乏明显旋律,今天展示的则是旋律口弦。而原生态竹制口弦组成的合奏,则更罕见!06年央视[民歌盛典],普米族向世人展示了阵容口弦。</p><p class="ql-block"> 这种微型乐器纯粹手工制作。构造简单,却能集人手拨奏、唇舌配合及口腔共鸣加即兴变化,发出许多美妙声音。</p><p class="ql-block"> 口弦分铜制、铁制、竹制、木制,竹制最为古老,</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具备冶炼技术之前已存在,算是簧片乐器的鼻祖。故,与之相伴的民间文化歌舞,也自然历史悠久,更具原生性。 从自然传承角度看,三江并流地区保存较完好,深入一点的山寨往往有老人会,佼佼者则多是中年妇女,到年轻群体这层已日趋淡化,会的人很少。</p><p class="ql-block"> 2002年秋,《土风计划》在兰坪村寨成立小组,姑娘们历经数载,广为拜师学艺,目前已能掌握大部分口弦技巧,并能集精华段落向社会介绍传播。她们还带动身后起一批年轻人集体传承,这个陪伴过我们人类历程的文化遗产,在今天重新活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为之,我们鼓掌,庆幸……</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两种,一种定音:米、索、拉,普米语称为‘宗扣扣’;一种定音2、6、1叫‘拨搂扣扣’。均有各自曲目。</p><p class="ql-block"> 演奏方法类于弹拨吹奏,按发声原理看则属体鸣乐器。</p><p class="ql-block"> 很多民间口弦,音节单一没有明显旋律,今天展示的是旋律口弦;而由原生态竹制口弦组成的阵容式口弦,对社会,对视听世界来说,恐怕都罕见。</p><p class="ql-block"> 总想寻觅云南各民族的特色和传统,今天终于有所收获,感谢自己的努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米族同胞在做口弦和口弦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米族同胞在做口弦和口弦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米族同胞在做口弦和口弦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米族同胞在展示口弦和口弦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