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转眼间第一村医之旅已临近结束。回想起刚上岗的第一天,依然心潮澎湃。</p> <p>开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怀揣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诲,我走上了第一村村医之路。第四批村医陪乡亲们抗洪利奇马,第五批村医站在“新冠”前守护村民健康,作为第六批村医我的使命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健康”脱贫。</p> <p> 临行前,第五批村医王传鹏就向我传授了派驻经验。第一村医不仅仅是为医疗条件差的地区提供支援,更多的是关怀村民,让他们感到国家和党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第一,勤走动, 每天都要在派驻村里串串门,宣传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同时防止村民有突发疾病但是家中无人。第二,多交流,毕竟是新面孔,如果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工作很难顺利开展,也无法完成自己第一村医的使命。所以要跟村民多交流,宣传第一村医的职能,让广大群众了解我们、信任我们。第三,抓落实,光说不练假把式说的再好都不如实干。为群众义诊,陪他们度过疾病的焦虑时期,给需要转诊的病人提供医疗咨询等等。真真切切的做好健康扶贫工作。</p> <p> 开始工作后,在县、市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又学习到了许多优秀前辈的经验:跟孤寡老人过节、陪留守儿童玩耍、帮助卫生室医生提升业务能力、从本单位申请先进的医疗资源等等。</p><p> 同时,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来自全市各个医院的战友,并肩作战的路上从不孤单!</p> <p>重启——再见悦庄,相会石桥</p> <p> 5月份我的派驻点是沂源县悦庄镇最偏远的桃花峪及其村落。桃花峪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地理位置偏僻,两山夹道坡陡路窄,出行困难,常住人口554人,贫困人口110口59户。池家峪村常住人口598人,贫困户11口6户。米山子沟村距悦庄镇9公里,入村道路盘山而行,出入不便,村民110口,贫困户9口6户,村中未设置卫生室,属于卫生空白村。</p> <p> 驻派村地形险峻,道路崎岖,条件恶劣。开不进车去,我就骑上自己购买的二手摩托车每天从镇医院花一个小时到村里,开展工作。当地村民得知我是第一村医,每次都非常热情接待。这让我一开始忐忑的放了下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第一村医”工作中来,虽然在去之前对当地医疗条件和卫生环境做了诸多调查,但走进我所负责的三个村落时,还是被贫乏的医疗设施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震惊到了。天将降担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开始工作吧!走访入户,详听民生,急村民之所急,送村民之所需。对照资料走访入户详细记录,贫困原因、有无特殊情况等。</p> <p> 期间我院领导带队来到沂源县,给我们医院的两位“第一村医”加油打气,检查这段时间来的工作情况。来到我所驻派的村庄,详细了解贫困情况,并送来了急需的医疗装备,并鼓励我要继续努力,踏踏实实的为来百姓做事。</p> <p> 经过一个月的早出晚归,我初步完成了对贫困人口的全覆盖式走访,做到了村村有记录,户户有联系。尤其是伴有严重残疾、重性精神疾病、鳏寡孤独老人及生活不能自理者,着重进行了多次走访。对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65岁老年人群对于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预防及治疗,及时进行讲座普及相关健康知识及健康扶贫政策。</p> <p> 就在工作刚刚步入正轨之时,接到上级通知,又将我调至石桥镇开展工作。负责上黄安、下黄安和松峪三个村。其中,上黄安村总人口601,其中贫困人口31户43人;下黄安村总人口309,贫困人口37户72人;松峪村总人口706,贫人口达到69户128人。于是,我和我的摩托车又开始风雨无阻的往返于各个村落之间。</p> <p> 贫困人口多,所在位置零散,每个村贫困程度都比悦庄镇严重,每个村都是扶贫重地,任务艰巨!顶着这样巨大的压力,我开始了第二次出发!</p> <p>前行——满怀激情,全力以赴</p> <p>1.宣传健康扶贫政策</p><p> 发放健康扶贫单页及连心卡,一方面宣传健康扶贫政策,一方面以村民联系更好的解读政策。</p> <p> 为贫困人员提供免费的健康查体,对贫困人员进行健康评估,反馈身体健康情况。普及健康知识,介绍健康扶贫政策,包括“两免两减半”“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让贫困人员能够享受到国家优厚的健康扶贫政策,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不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p> <p> 大多数二次三次走访的贫困户,对于先前讲解的政策已经知道。而年纪较大的则需要继续强化,“王大娘,你还记得我是谁吗?”,“你是第一村医我记得,你姓…”,王大娘挠着头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姓伊,没事,我的姓偏僻了点慢慢就记住了,你还记得我给你说的扶贫政策吗?”,“哦,年纪大记不清了,也没上过几天学,唉老了不中用了”,“没事,我再给你讲一遍啊,这两免两减半呢是……”,每天这样的对话总是重复很多遍,我不厌其烦的为每一位贫困户反复讲解,在我的坚持下,每位贫困户都能够熟知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 </p> <p>2.筛查慢性病</p><p> 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首先进行了村民慢性病筛查工作。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严重残疾的登记工作。同时发放连心卡,方便村民联系到我。</p> <p>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重性精神疾病对个人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的同时,伴发的自杀及伤人危害的不可控性,也不能轻视。对村里的32位精神疾病患者更是着重走访,了解病情、明确诊断、记录用药、观察病情波动,调整治疗方案,减轻家庭负担。村里的杨大哥患有“精神分裂症”,因冲动有伤人危险,在土门精神病院住院治疗3个月,病情稳定后出院,现已经院外服药治疗两月余,每周入户检查一次精神检查,记录对比变化预防复发。</p> <p> 贫困户李大姐和丈夫杨大哥都是贫困户,李大姐一家主要是因病致贫,丈夫杨大哥早年就患有“精神分裂症”,这种病治疗周期长,且容易反复,需长时间持续服药,几次发病以后严重影响社会功能。“这些年来看了好多地方,济南的大医院去过好多次,有时一年得住三次院。医生都说这种病去不了根,得一直吃药。家里的钱都给他看病了”,李大姐抹着眼泪继续说到,“犯起病来可啥活也不干,还得有个人在跟前照顾,要不一会就不知道去哪里了。慢慢病越来越厉害,落下根了不犯病的时候也不干活,天天在屋里躺着”。我拉着李大姐坐下,问道“杨大哥呢,出去了”,“嗯,出去活动去了,家里活也不知道干,每天都是这样!”我给李大姐详细介绍了这种病的危害,以及系统正确的治疗方法。“李大哥这病可是得好好治,治疗周期长。向李大姐详细介绍了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后在精神科专业医院系统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p> <p>3.协助村医工作</p><p> 定期在中心卫生室坐诊,协助村医展开诊疗服务,将先进的诊疗经验带到农村中来,提升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于每一位就诊病人耐心倾听救治。人多了就给宣传国家优厚的健康扶贫政策,同时向他们讲解,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及正确的治疗方法。慢慢的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积极防病在前,健康治疗在后。</p> <p> 帮助江大夫整理贫苦户家庭资料,登记贫苦户家庭收入情况,办理扶贫特惠保险,填写爱心帮扶卡,整理帮扶信息帮扶情况。办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结算报销。按时对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查体,对疾病早发现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p> <p>4.定期义诊</p><p> 为更好的完成健康扶贫工作,拓宽健康扶贫覆盖面,石桥镇和悦庄镇的第一村医自发组成义诊小分队——“沂源县第一村医基层医疗服务队”。每周定期在集市上为百姓义诊、宣传健康扶贫政策。适时开展医疗夜市,对工作繁忙的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p> <p> 发放精心准备的宣传材料,教导如何正确预防冠心病、糖尿病、腰腿疼等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为乡亲们进行健康宣教。测量血压、血糖、问诊查体,各位临床大夫根据居民健康状况,给与正确诊治方案,力所能及地帮到老百姓。</p> <p> 所有参与义诊工作人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义诊活动中去。乡亲们也对义诊活动非常欢迎,前来查体看病的人们络绎不绝。现场为群众宣讲了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减盐限油、合理膳食、控制体重等健康知识,倡导大家从日常生活做起,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p> <p> 张继鹏大夫是淄博市机关医院的中医科大夫,作为我们队伍里唯一的全科医生,对各种疑难杂症,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p> <p> 来自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两位大夫,是骨科方面的专家,询问病情对比检查结果,认真讨论后给出最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p> <p> 通过集市义诊,对未覆盖的村民也能展开诊疗服务,提供一对一的健康咨询服务,解答了他们心中长期积赞的疑惑。介绍国家健康医疗政策,切实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在健康扶贫路上,我们就是要和村民心连心,做好守护天使,尽我所能去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健康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p> <p>5.为留守人口进行心理疏导</p><p> 由于派驻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出入困难收入单一,主要收入来源多是种果树,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挣钱多少看收成,严重影响了脱贫致富。致使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及儿童较多,没有了陪伴导致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p> <p> 走访入户除了宣传扶贫政策,以及健康查体,陪老人聊天陪孩子们游戏,也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都不在身边,都把我当成了自家的孩子,拉住我聊聊村里的新鲜事,问问我家里的情况,他们很是高兴。作为专业医生从本职出发,把心理疏导做到润物细无声。</p> <p>6.为特殊贫困人口巡诊送医送药 </p><p> 期间参加了我院开展的对“国家级省级贫困户伴严重精神疾病送医送药活动”以及“沂源县复退军人巡诊活动”,对病人进行查体、问诊、送药、调整治疗方案。</p> <p> 抽调我院各个辅助科室的骨干人员,对军人们进行抽血化验、查心电图、测量血压、问诊、免费赠送药物。</p> <p> 复员军人张大叔患有“精神分裂症”40余年,一直服用氯氮平治疗,症状相对稳定。3年前逐渐停药后,慢慢出现自语自笑,孤僻不爱与人接触。详细精神检查后考虑为病情复发,必须立即用药,嘱咐如果症状持续加重立刻住院治疗。</p> <p> 对于因特殊原因不能来诊者,下午我们进行了入户检查。沂源县中庄镇的江大爷,患有“精神分裂症”由于发病多年,有些症状已经无法缓解,拒绝服药,家人只能把药偷偷放在饭菜里。江大爷看到老伴个别人说话,就认为老伴对自己不忠,无故打骂。给予调整药物治疗,由于有暴力伤人行为建议住院治疗,并上报有关部门。</p> <p> 如果说,战乱纷飞的峥嵘岁月里,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是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那么和平年代里,默默奉献是军人最好的写照,向我们最可爱的人致敬!</p> <p>终章——不畏将来,不念过往</p> <p> 经过这七个月的努力,我在他们眼中已由一个陌生人变成了村子里的一员。本职工作之余,我帮乡亲们挑过水、摘过苹果、收过庄稼。走在哪里都会有熟人跟我打招呼,甚至他们有些人已经把我当做亲人对待。</p> <p> 同样,乡亲们也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及亲人般的感情。不管走到谁家的门前都是热情的说“伊大夫来了,大热天的还天天跑,口渴吗进来喝杯水”,出门时家里的水果总是使劲的往手里塞。乡亲们时常把自己种的各种水果,地瓜南瓜等农作物送到卫生室,“村里也没什么,这些都是自己种的,拿回去给家人尝尝好吃我再给你拿,我们农村里这个不缺!”</p> <p> 临别之际,与乡亲们互相表达着不舍之情,我一再叮嘱着他们要牢记我的嘱咐,继续将良好的健康习惯保持下去。</p> <p> 情依依,别依依,离绪千种。但我们不得不暂时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这片土地送给我一份深厚的情谊。临走再深情回望一眼,这曾经充满美好回忆的美丽沂源。相逢会有期!</p> <p> 感恩此次第一村医的派驻机会,感恩这次美好的相遇。这段时间有过憧憬,有过迷茫;有过快乐,有过苦恼。但更多的是收获,收获了满满的真情与宝贵的基层经验。更加坚定了今后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好务的决心!</p> <p> 路在前方,任重而道远。回首过往,精彩无限;展望未来,一片光明。虽然第一村医派驻工作即将结束,但是真情不断,服务不止!只要乡亲们需要,我随时可以再次回村服务,作为第一村医的我,永远会走在前进的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