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赏秋之旅——(二)穿徽饶古道 追婺源之秋

雅竹等歌

<p>走山走水走人间</p><p>见春见秋见流年</p><p>风景万千都看遍</p><p>云间水间云水间</p><p>无数相逢与擦肩</p><p>心上独留你一面</p><p>你来时那一眼似天地也变</p><p> ——云间月</p> <p>在塔川茶余饭后,我们经过80公里的车程,11月16日下午到达“皖南革命摇篮”——石屋坑。</p> <p>石屋坑是休宁县一个村落,坐落在鄣公山北麓的革命老区,掩映在重山峻岭中。它曾是皖浙赣省委常驻地,蕴含着厚重的红色历史。</p> <p>古老的石板桥,青色的石板路,连接起一幢幢古老房屋和与它相关的红色故事。</p> <p>这个村里到现在为止还保留了三座树皮屋,其中一座还住人,小遗憾,主人外出打工,只是看了看树皮屋外部。</p> <p>燃烧的茶果壳,浓重的白烟飘散在村中。</p><p>听村民介绍等浓烟过后,再把火炭搬进屋用来取暖。</p> <p>在红色基地,必须有的仪式感。</p> <p>民宿的老板娘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一顿“一万零二百五”的大餐,不过不怕,有程哥买单。冷水鱼自然不可缺。</p> <p>石屋坑全景</p> <p>17日,醒来的早上下起了雨,这就预示着我们要雨爬。烟雨中,我们走向朦胧的山中。</p> <p>山中的石板路保存的相对完好,树林间积攒着的落叶、松针旋转着飞扬,又均匀地铺散下去,掩盖了盘旋到山间的小径。</p> <p>雨爬很吃力,亦费体力,需要高度集中精神,稍不留神就会滑倒。</p> <p>这是我第一次雨爬,尽管小心又小心,最终还是被摔两次,而且摔的猝不及防。但都无妨,爬起来依然前行,这也许就是徒步精神吧。</p> <p>这是一块令我们兴奋的牌匾,迈出这一步,意味着我们已走出安徽休宁,跨入江西婺源境内。</p> <p>午后,雨停,瞬间晴空万里。</p> <p>一路上,田间有村,村后有山,山上古树浓荫,村前有水,水倚田园。</p> <p>溪水,青山,红叶,翠竹构成一幅美丽山水画卷。</p> <p>徒步中,我们多了一个“调查员”的身份。每个村落老人居多,攀谈中会发现这些老人均是高龄,但依然下地、种菜做饭,自给自足。</p> <p>从安徽到江西,翻越三座山,累计爬升两千多米,途径塘窟、梅坑、理坑、小沱村,全程徒步28公里。傍晚七点,一行八人顺利到达虹关村。</p> <p>虹关村是徽墨主要产地之一。村头一古樟,被誉为“江南第一樟”。</p> <p>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p> <p>察关古桥。</p><p><br></p> <p>老树古桥,老牛犁耙,小桥流水,随处可见一树叶红。</p><p>醉了眼,醉了心。</p> <p>小憩一夜后的我们,体能恢复得很快,继续徒步前行。</p> <p>岭脚的风景映在我们眼里,我们的背影定格在画里。</p> <p>晨雾和着炊烟,将青瓦白墙的民居村落笼罩得若隐若现且不时变幻;阳光的斜射,更增加几分斑阑与神秘。</p> <p>行走十一公里后到达官坑,此时已是我们徒步第四天。</p><p>古意盎然的民居、石径、廊桥,全然剔透着水墨丹青的韵味。</p> <p>三眼桥,身处婺源段莘上坦村。</p><p>每年春水过后就逐渐被水淹没,秋冬之季,石桥就又露出真容。</p><p><br></p><p><br></p> <p>它把时光穿了三个洞,然后把自己流放进时光里。</p> <p>一座接受了光阴的涵养的残桥,安然落定于五百年左右的时光里。</p> <p>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岸上看你</p> <p>草地褪去了青涩,变成了枯黄与枯红的色块,显得如此温情,将自己缠绵成岸。</p> <p>美女与黄牛。</p> <p>一路美景一路走,18日下午我们到达此行的最后一站——庆源古镇。</p> <p>放下背包迫不及待的爬到山上,去拍庆源村的全景。</p> <p>庆源古村,峡谷深幽,宽如太行之盘谷,美如武陵之桃源,故又名“小桃源”。</p> <p>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把庆源古村分为东、西两岸人家。</p> <p>依河的店铺在河边建起供行人休息、纳凉的长条靠椅,这便是庆源极具特色的美人靠。</p> <p>美好的东西总是忍不住看了又看,转天(19日),我们又去寻庆源小镇清晨的美。</p> <p>曾经雪白的墙体,现已到处是斑驳的霉点,黑瓦及青石板缝隙里是厚厚的青苔。</p> <p>这镌刻在老房子上的恬静光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让人缱绻不舍、魂牵梦绕。</p> <p>“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p><p>行走在婺源的古村古巷里, 村村皆景,步步皆画。</p> <p>五天,我们用坚持、毅力遇见了最美的丹青墨画,也遇见了最美的自己。用美篇记录这次婺源赏秋之旅,留下它的诗情画意。</p><p> </p><p> </p><p><br></p> <p>转身,归家,却不忍说再见。</p><p>婺源,再约一个春可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