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七颠百病消,是八段锦中的第八式,通过背后踮脚七次来达到百病消除的作用,该动作通过足跟的上下起落,整个脊柱得到震动,使精神为之一振的健身作用。 动作一:接上式。两脚跟提起;头上顶,动作略停;目视前方(图61)。<br> 动作二:两脚跟下落,轻震地面;目视前方(图62)。 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要领<br><br> 1、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br> 2、两脚跟下落,沉肩,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周身放松,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从而通过震动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br> 3、最后,可以做一下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和肢体放松动作。<br> 易犯错误<br> 1、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br> 2、下落颠足时速度快,用力过大。<br> 纠正方法<br> 1、提踵时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百会上领<br> 2、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br> 本动作要点在于“背后颠”,即震动整个后背、双腿、足跟的经络。做该动作时,要特别注意起落之间的松紧配合。起的时候“紧”: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停顿约两秒钟左右。<br> 落的时候“松”: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松腹舒腰坐胯,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br> 起落的时候,注意头顶百会穴好像有一根细线上悬,而身体则如沙袋般下沉,使上下形成对拉,将整个脊柱拉开,通过震动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br> 呼吸:开始时可以自然呼吸,练至熟练后,可配合上抬足跟时吸气,放松下落时呼气,整个起落动作有节奏地进行。<br> 收功:两手经体侧,上举于头顶上方,配合吸气;再经体前,徐徐下按至腹前,配合呼气。重复多次后,立正还原,气沉丹田,两手手心相合,扣于小腹,静养片刻。<br><br>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动作要领和体悟方法<br> 体悟方法<br> 1、头顶上提,逐节拨伸<br> 本式动作上提时,须注意两腿并拢,脚趾抓地,并意想头顶被一线往上提起,将头、颈、胸背、腰腹、胯、大腿、小腿、脚跟逐节提拉,脚跟被尽量拉高。形成百会上领,收腹提肛,肩向下沉的上下对拉拨长态势。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平衡稳定。同时这样的动作犹如治疗颈椎、腰椎的物理牵引治疗方法,对拨伸颈、胸、腰椎、下肢部,使各筋骨、肌肉正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说本式功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导引养生方法。<br> 2、意动形随,顶天立地<br> 在上提过程,首先是意想头顶向上提起,随即头部向上提升,并依次拉直颈椎,胸椎,腰椎,底椎,提起胯骨,大腿、小腿、脚后跟。在外显示出从头到脚的逐节提拉,而在内则注意运用意识引动,做到意动形随,意形神合一。最后意想头顶向上提升到蓝天上空与天气相连,意想两脚抓地踩到地下无限深处,与地气相连,想像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达至天、人、地三才合一的练功态势,并略停。<br> 3、咬牙颠脚,缓半轻震<br> 本式动作脚后跟下落时,须先缓缓下移,待脚跟离地约到半之时,再自然下落(犹如树上熟透了的苹果自然掉下),震动脚跟;同时,松肩沉臂,全身放松,并注意在脚跟落地瞬间,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两膝放松。这样才能达到震动合度,起到适度抖动身体和震动脏腑经络的作用,从而避免震脚时由下肢直接传递给大脑较强的震动,达到强身健体目的。<br> 综上所述,全面认识背部结构和提升阳气的原理,以及把握颠脚的功法要领,对理解和学好背后七颠百病消具有重要意义。<br><br> 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口诀<br><br>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br> 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br> 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br> 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br><br>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作用<br><br> 1、本式动作通过双手上托,缓缓用力,可有效抻拉手臂、肩背,使三焦通畅、气血调和;同时,双臂反复地上举、下落,还可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颈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颈椎病。此式除充分伸展肢体和调理三焦外,对腰背痛、背肌僵硬、颈椎病、眼疾、便秘、痔疮、腿部脉管炎、扁平足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式还是舒胸,消食通便,固精补肾,强壮筋骨,解除疲劳等极佳方法。用以预防治疗脉管炎时,要取高抬脚跟的做法,每次要反复练习。<br> 2、三焦经脉支脉从膻中穴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出走耳前,交颊,至目外眦。本经有病,经气不利,故耳聋,耳后疼痛,咽喉肿痛,目外眦痛,面颊肿痛。三焦之经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经脉有病,则肩、臂、肘外侧疼痛,小指、次指不用。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输布水液,三焦气机不畅,则腹胀,气化不利冰液泛滥则水肿;膀胱气化失司则遗尿,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或小便完全闭塞不通。<br> 3、虚症:免疫力下降、易疲劳、上肢无力、腹部堵胀、体毛变浓、呼吸困难、胃寒等。<br> 实症:肩膀经常酸痛、颈侧酸痛无力、淋巴经常发炎、偏头痛、发热、耳鸣、小便异常等。<br> 脚十趾抓地的作用<br> 例如: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上行,入腹属于脾,络于胃。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传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br> 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两脚大趾抓地,通过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势,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其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br> 刺激督脉阴阳平衡<br> “背后七颠百病消”的颠足震动,其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和大脑,刺激督脉,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br> 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其力的传递和震动都在督脉上,对督脉的刺激是必然的。督脉又络于两肾,故震动也刺激了两肾。所以,该动作可通过震动督脉,改善人体各脏腑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体质。<br> 拔跟提气<br> 做“拔跟提气”这一动作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吸气的时候要轻提谷道,也就是收缩肛门,呼气时松开。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提升阳气、气归丹田、温煦五脏而益寿延年,并能防治脱肛、痔疮、阳痿、早泄、遗尿、尿频等疾病。<br> 拔跟提气虽然只是一个小动作,幅度不大,做起来很简单,但它能使身体的气灌注到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拔跟提气对虚症很有效,例如,贫血、低血压、神经衰弱、近视等,显效很迅速。<br>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它对气虚血亏等症的效果作用甚大,所以像高血压、心血管系统有问题的人就不要练得太多。<br> 血液循环<br> “背后七颠百病消”通过提脚跟,使下肢肌肉绷紧,血就被迫向上走,放松的时候血又回到下面来了。它是通过一种被动的,像挤压一样的下肢运动,来促使全身的血液循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身体的潜能、配固精元。<br><br>背后七颠百病消讲解<br><br> 背后七颠百病消每天做几次<br><br> 本式一起一落为一遍,共做七遍。<br><br> 背后七颠百病消呼吸方法<br><br> (1)呼吸方法:接上动,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并步(吸);并步直立两拳变掌收于体侧(呼);两脚跟提起,头上顶(吸)。两脚跟下落震动地面(呼)。<br> (2)说明:每一次提踵与下震,需要一次呼吸循环。<br> 第二种呼吸方法<br> 动作一:两脚后跟相并,两脚尖外开呈九十度。阴掌心向上,双手交叠在少腹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大拇指轻轻抵住),两手与肚脐形成一个三角。<br> 动作二:吸气两手上提到膻中穴。<br> 动作三:呼气翻转掌心尽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仿佛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br> 动作四:保持向上托的姿态,同时闭气片刻,大概10个数左右。<br> 动作五:吸气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膻中穴,掌心向下。<br> 动作六:呼气,掌心向下按,恢复于体侧。<br> 第三种呼吸方法<br> 动作一:两脚相并,脚尖外撇各45度,松静站立。<br> 动作二:吸气,两臂上提耸肩,脚跟提起。<br> 动作三:呼气,两臂下落,脚跟也随之下落。<br> 动作四:全身放松,不必过分注意呼吸。<br> 意念配合呼吸方法<br> 1、练完攒拳怒目增气力后,随即回到站桩姿势,方法见前,不赘。<br> 2、双掌掌心向下,在腹部前并拢。指尖相对,相距约一、二寸。然后双掌慢慢抬升到心窝前。<br> 3、足跟离地,力在足前掌,尤其在五趾尖。然后两足后踵尽力向外侧撇开。同时双掌缓缓下压,到丹田之前停止。吸气。<br> 4、意念一则放在背后命门,二则放在吸气上。身体上升时,相像因吸气,全身充满了气,体重减轻了,自然向上浮升而起。头顶百会像有绳子拉向上,甚至有直飞上天空的感觉。<br> 5、身体尽量上升到不能再升时,停顿,再做一呼一吸。<br> 6、身体下降,双手上升回到心窝前,呼气,意念放在后踵。下降时,后踵要有些少力量和地面相接触。同时想你自己身体好像一张纸,轻盈地下降,或者相像自己似“平沙落雁”,同时呼气。<br> 7、依此操作七次(六次或十二次,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