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小学第十期读书沙龙——《活着》温情上映~

娟子

<p> 在热切的期盼中我们迎来了第十期读书交流活动。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们的心底,总有这样一本书,它就像一滴清水浸润我们的心灵,折射出来自心灵深处的光芒。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的作品是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p> <p>  首先吉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作家余华和《活着》这本书的创作的背景~</p> <p>  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这虽是一个叫活着的故事,展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程琴,李张燕,李玲,王凤等教师为大家深切解读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p> <p> 什么是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赵潞华、高如娟、杨芹,石彦,王志瑞五位老师,向我们娓娓道来对这本书的深情解读。</p> <p> 石彦老师现场心理测试,指引在场的老师画家庭图。 引导大家回忆自己出生以来家庭的成员有哪些?女性用圆形图示意,男性用长方形图示意。“我”一定要放在整张图的正中间,家人围绕在“我”不同的地方。大家定位后,要加上以“我”为中心放射出去的线条,箭头对着某位家人,沿着线条请写上“我”对这位家人的感受。第二条线的方向刚好相反,是对方射向“我”的箭头,也要沿着线条写下这位家人对“我”是什么感受,写完“我”跟每个家人之间相互的感受,成员彼此之间的感受也要设法完成。大家审视自己绘制的家庭图,回想思索你从每位家人身上学习到什么,受到怎样的影响,并找个地方在纸上一一写下来。</p> <p>  在场的老师,讲述着自己心中的亲情和爱情,现场温情脉脉的互动,把活动推向了高潮~</p> <p>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静静地活着,生活虽然平淡,但这种平淡不是说生活的无聊、无趣。而是我们懂得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懂得我们追求的理想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懂得我们渴望的幸福和羡慕之种种其实就在身边。最后王校长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勉励大家积极乐观地生活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