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时光催人老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残酷地摧毁你的自信。</p><p> 上周,每年例行的警务技能考核照常进行,要考核四项内容。第一项是信息化应用,主要是考核民警能不能熟练应用各种信息查询系统;第二项内容就是法律知识,还有实战方面的知识,据说题库有两千多道题;第三项就是考核射击技能,标准不是特别高,五发只要能上靶两发就算达标;第四项是两千米跑步。说实话,我很早就接到通知了,本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今年是最后一年迎考了,明年就已经到了免考的年龄了,再拼一年,不让自己丢脸就算完成使命了,进入老年人行列就免去迎考的心理负担。怎奈那段时间有两个领导高度重视的专案都进入攻坚阶段,整天疲于奔命,晚上时不时还要通宵达旦加班,根本无暇顾及备考这档子事。回头再听年轻的同事聊到:他加班一个晚上看题库,看了六十多题就头昏脑涨,再也无法继续了。听完同事的议论,更增添了畏难情绪,以我目前的记忆力,看完五十题恐怕会忘掉四十八题,何况两千多道的题库,猴年马月才能浏览一遍,就算看了也不一定能记住,心想索性还是放弃了备考,到考场临场发挥吧。人啊,一旦对某项工作失去信心,就彻底失去了理智,伴随而至的就一定是抱怨和抵触。</p><p>临考前那一两天,还真是满腹牢骚。总觉得基层事太多,整天忙的晕头转向,哪有时间好好开展全脱产的培训,平常工作已经在残酷地剥削一线民警的劳动力了,这时候更是在折腾他们。</p><p> 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是执法者,整天跟法律打交道,法律一直在更新,司法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就无法胜任职责,更谈不上维护好辖区的安全稳定了。我们迫切盼望着能有一个规范的培训机制,让基层民警有相对稳定的时间段集中培训,更新知识。但是目前的警力配置连应付日常工作都已捉襟见肘,更别提有完整的假期和相对稳定的培训时间了。</p><p> 再者,从最初的的四十五岁免考,到最后的五十岁免考,再到现在的五十五周岁免考,我们觉得还是太苛刻了点。五十周岁以上的人已经不适合再用试题来测试了,带着老花镜还得凑近屏幕才能看得见,如果题目字数太多,看到后面的段落已经忘了前面的内容。五十周岁以上的人更不应该再去测试他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老头子的优势是时光凝聚在身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经验,是那岁月凝练而成的沉稳冷静,是对客观世界深层次的认知,以及更老辣的分析判断能力。</p> <p> 不管怎么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再不理解也得先执行。上周五,我还是乖乖地穿戴整齐同那些生龙活虎似的年轻人同台竞技。果不其然,我所有惧怕的弱点都不约而同降临。说到信息化查询,这不是我的工作重点,我的工作不可能整天去干查询这种最前沿的具体事务。带着老花镜,看那身份证号码都异常吃力,打字时键盘又是放在桌面以下,跟平常办公室摆放位置不同,这样键盘上的字符更是看不清了,手忙脚乱的,最后导致时间不够用,剩下好几题都没做完。之后的法律常识测试更是雪上加霜,洋洋洒洒的一百道题目,用时只有四十五分钟,像我这样的老头连两三分之二的内容都看不完,更别提有什么思考时间了,整场考试基本靠蒙,蒙对了算运气好。从考场走出来,我已经无力埋怨了,胸口袭来的是一股悲凉,是对时光的哀叹。谁都有年轻的时候,那时节我们并不畏惧考试,年轻时原本就是一路考过来的,上了岁数,一场简单的考试就把最后残存的那点骄傲彻底抹杀得干干净净了。</p><p> 如果说考记忆力、反应能力这方面有点犯怵的话,接下来考核的是跟身体素质有关的能力,按理说我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至于有心理压力才对,但是结果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p><p> 进入射击馆,射手位置的灯光昏暗,而靶位的灯光又特别的亮,举枪瞄准的那一瞬间,我平生第一次感到绝望,我想从此我该与射击绝缘了。因为在室内灯光条件下,我根本找不到手枪的准星和缺口了。手枪套筒上,准星和缺口之间有一条平直的刻着条纹的窄窄的直线,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强烈的反光,在室外条件下,必须戴150度老花镜的我还能凭着这一条纹线去对准靶的中间位置,而在室内靶场灯光条件下,我只能看见枪身的模糊影子。内心里长长一点声叹息,我放弃的自己的愤怒,平静地依靠自己的直觉打完五发子弹,这完全谈不上什么精度射击了,只是依靠模糊枪身影子去寻找靶心的位置了,还好我的直觉比较靠谱,五发子弹都能上靶。</p><p> 曾经英雄过,才能更真切体会到英雄落寞时那种绝望的悲伤。毫无疑问,年轻时我是非常优秀的射手,25米半身靶五四式手枪精度射,成绩一般都在90到92环之间。就在三年多之前,训练之余,我们自己搞了个游戏式的测试,十米距离,把矿泉水瓶放在靶的上面,五发五中,弹无虚发。也还是三年多前,同时展开的一个速射测试,跑动中快速射击,十发子弹枪枪上靶,从掏枪上膛到射击完毕,用时12秒6。仅仅过了三年多,我已经老得无法当成一个射手了。“廉波老矣,尚能饭否”?答案只能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自然规律谁都无法阻挡,老头子怎么可能再与年轻人拼身体机能呢?</p><p> 接下来是两千米跑步。虽然很长时间没有锻炼跑步了,但是我每周还坚持用两个晚上业余时间打羽毛球,运动量非常大,所以肺活量足够,只要自己能坚持,跑个达标不会成问题。此时,我的情绪已经开始平复,反正就差一项还没考,其他的考项都已是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就算不达标也不算丢脸,这么大年龄,努力过了就好,明年就免考了。</p><p> 开始跑步的时候,已是中午十一点多,艳阳高照,初冬的阳光还是热辣辣的刺激着皮肤,不过那清爽的风还是给人带来舒心的凉意,我特意换上宽松的运动服,跟在一大群人后面开始起跑。三百米的跑道我们要跑六圈半,跑到第二圈,队伍开始越来越长,我是场上年龄最大的一个,因为离最高考核年龄我就差不到四个月,所以我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因为通常情况下,我是理所当然的最后一名,跑到第四圈过后,我就发现有的年轻人开始超越我了,我知道那是已经超出我一圈了,但是,我同样也发现,我还超越了刚才比我还先出发的几个人,其中有一个我原来的女同事,今天,全场只有一个女性参加跑步,第五圈开始的时候,有些体态偏胖的人开始走一段跑一段了,相信他们都开始进入生理临界点,而我已经过了最难熬的时候,在最后半圈的时候,我跟上一个体态较壮的中年同事,当然并不认识他,下意识地想超过他,那时我的体能分配比较合理,相信自己完全具备冲刺的能力,但是很快,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看上去他比我年轻好几岁,我如果在这时候超越他,势必让人尴尬,其次,我真不想耗尽所有体力,因为下午回到单位,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处理,如果太累了,下午就没有精力去处理更多的事务了。</p><p> 年轻时曾经看过一片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电影的主题就是阐述人生总是在历经困境中度过,生活也同样不能用眼泪博取他人的同情。如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有一个非常理性的认识。任何一种顶层设计,都不可能对所有的人群公平合理,总会有少部分人群利益受损。如果我们理解了存在即是合理这条规则,就能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看似不合理的规则是人生的常态。就像考试,那天的经历告诉我,场上最艰难的不是我,而是更多的同事。我很佩服那位女同事,她的年龄应该过了四十岁,作为女性基层领导,她一定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但是她同样要百忙之中花时间备考。同样她还得跟男性一起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两千米。相对而言,考核对她而言更不公平。生活对谁而言都不容易,不用把自己想的太过悲惨,一定要相信这世上有很多很多比自己活得更艰难的人。</p><p> 同样,大部分人都应该避免犯跟我同样的错误。生活不能老在抱怨中度过,如果说只是为了缓解心理压力,偶尔的抱怨无伤大雅。但如果天天把抱怨挂在嘴边,那就很糟糕了。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才是人生的正常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