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之美——贵州散记

楚之南

<p>贵州在历史上是一个贫困的山区省,一直被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经过4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发展,贵州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进步。2020年9月,我们一行8人2车前往黔西南旅行。</p> <p>从前山区的贫困与交通困难、物流不畅密切相关。今天的贵州,近8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国、省、县乡各种等级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8万公里。</p> <p>桥梁、隧道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让贵州交通方便,今非昔比……</p> <p>贵州的铁路目前的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其中包括1200公里的高速铁路。这是贵阳附近的电气化铁路</p> <p>山区里的坝子是贵州农业的顶级耕地资源,住人的村子当然只能围绕山边展开。</p> <p>城市化不可避免地要侵蚀坝区的土地资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座座城市在贵州的山区坝子里拔地而起,这是远望贵州兴义市的一角。</p> <p>民国时代的大人物—贵州兴义何应钦的故居。何是晚清时期留日学生、同盟会会员、黄埔军校的教务长、民国政府的参谋总长和行政院长,是蒋介石的密友之一。</p> <p>贵州兴义的著名风光带-万峰林,有着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的中国最美乡村之一。这秀丽的青山、白色的民居和金黄色的稻田构成的图画,让人流连忘返……</p> <p>“八卦田”,看起来可以做易经农业观光了</p> <p>这位农民已经68岁了,仍然在田里劳作。他告诉我们,现在县里的旅游局也非常重视田里的庄稼种植时间和品种,因为田野的作物颜色关系到观光旅游市场,现在这一带春天油菜花开,夏天稻田一片绿,秋天一片金黄……农业同时产生了旅游价值</p> <p>锦绣田园</p> <p>今年水稻收成好,这对夫妻看起来心情不错。</p> <p>深山藏古寺,这是兴义万佛寺。据说最早的万佛寺建于明代,当然现在这个是200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p> <p>信众供养这样一尊菩萨需800元,信众当然是自愿的,当然寺院的商业模式也是经过策划的。</p> <p>万佛寺有部分的殿堂利用山洞空间建设,颇有特色</p> <p>回眸在群山环抱之中万佛寺的佛塔,颇有可观之处</p> <p>本团在万峰林的全家福</p> <p>一天晚上在万峰林景区寻找饭馆,看见一众本地人在这家饭馆门口迎接一辆外地车上的领导,心想它肯定很贵州很好吃,于是就施施然进去。</p> <p>果然在这里吃了一次贵州特色菜:酸汤豆腐鱼、酸菜汤、腊肉、沾水豆花……</p> <p>兴义万峰林,名不虚传,的确是大自然的杰作,令人流连,乐不思滇……</p> <p>离开兴义的这天早上,来到兴义市区著名的鸡肉汤圆店吃早点,这家店生意兴隆。</p> <p>鸡肉汤圆,顾名思义就是包着鸡肉的汤圆,汤自然也是咸味的鸡汤。</p> <p>我们来到贵阳附近的青岩古镇参观,这是沿着山脊修建的城墙,显示当年这里是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p> <p>这家古镇餐馆的特色菜很不错,贵州菜有酸有辣味道浓郁好吃</p> <p>卤猪蹄是青岩古镇的一道名菜,我们点了一大盆,就此大快朵颐……</p> <p>贵州人也特别热爱臭豆腐,这家以臭豆腐为主打菜的餐厅名为“臭名远扬”</p> <p>古镇的小巷深处</p> <p>老街上的石板路,不知走过多少车马,见证多少历史过客?</p> <p>古老斑驳的墙壁,收藏着多少沧桑故事……</p> <p>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的苗绣,和它的文化传人—一位苗族老婆婆</p> <p>流行于贵州湖南等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以佩戴面具的表演为主要特征。</p> <p>古镇里的照相馆,专门为满足一些人的帝王梦而做的金黄色宫殿装修和皇帝服</p> <p>我们住在贵阳郊区的大学城附近,这里也是贵州各种科技项目的重要落脚之处。酒店对面就是“富士康”“苹果”“微软”等著名跨国公司在贵州的分支机构。令人对贵州人的招商引资能力刮目相看……</p> <p>这里是贵阳附近的名胜之一天河潭景区,以牛头牛角为它的标志物</p> <p>游客乘船在溶洞河中穿行二十分钟后出山</p> <p>穿过石灰岩溶洞,灯光照射下光影变化出彩动人</p> <p>瀑布众多美丽</p> <p>江水上的石踏步,很有味道</p> <p>山亭、绿树、瀑布,天然一幅画</p> <p>天河潭旅游小镇上对老贵阳小吃的展示,果然有料有特色,其中的“肠旺面”“辣子鸡”和“羊肉粉”也是云南人喜闻乐吃的美味……</p> <p>甲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最早建于明朝,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南明河从楼前流过,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p> <p>甲秀楼的夜景</p> <p>这是甲秀楼的牌坊</p> <p>现代化的写字楼也布满了贵阳市区南明河畔</p> <p>华灯初上的贵阳南明河畔</p> <p>这里是明清时代的贵州联通省外洞庭湖和长江水系各地的水运大码头—位于清水江畔的下司古镇。</p> <p>古镇之门</p> <p>清代是下司古镇的黄金时代,那时候长江下游的两湖江浙地区的千百只船载着布匹瓷器和油盐逆江而上到达此地销往西南各地,来自滇黔各地的由千百匹马组成的马帮驮着烟土皮货和药材山货到达这里,装船顺水东下洪江、出洞庭运往东南各省。</p> <p>为了提高水位以行船,清水江上的滚水坝</p> <p>我们下榻的下司古镇客栈</p> <p>横跨清水江的风雨桥</p> <p>专门卖银器的商店,银器门头非常贵州。</p> <p>苗族女子的全套银饰装束是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说最重的可以有十几公斤,有学者认为远古时代就开始的这一文化传统,可能反映了苗族长期漂泊不定、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把家庭的主要财产变成银器穿戴在身上是一种对财产和生活方式的保险。(本照片来自百度)</p> <p>浑身银饰的苗族女子(本照片来自百度)</p> <p>塔、古镇广场和银饰苗女们</p> <p>本团摄影家小胡和他的拍摄对象苗族老大娘</p> <p>古镇上的美容美发店的广告词,有趣!</p> <p>今天的下司古镇已经没有了水陆交通枢纽的繁华,这是工业化时代的铁路公路运输替代内陆水路运输的结果。但是,昔日的古镇风光成为了今日旅游业发展的基础。</p> <p>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明代的大儒王阳明曾经在贵州的龙场做过邮政局长,在贵阳主持过书院,据说他最大的学术成果,影响了包括曾国藩、毛润之在内的若干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行合一”的心学就是在贵州形成的。这是在下司古镇的“阳明书院”</p> <p>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完美境界就是“立功、立德、立言”。而王阳明既官拜巡抚和两广总督,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又是道德圣人,后世楷模,立德;更集儒道佛学说于一身,创立影响后世的“心学”,此为立言。有此三立,乃为三不朽也!所以王阳明被供奉为“真三不朽”</p> <p>沿着江边栈道观光,江边的民居许多都变成了客栈。</p> <p>遇到一位女侠,好像穿越到了大宋年间</p> <p>对岸的山形水貌民居</p> <p>古镇夜景</p> <p>再看一次美妙的下司古镇</p> <p>再见,下司古镇!再见,山清水秀的贵州!再见,水陆码头人杰地灵的贵州!</p> <p>在这2020年的秋天,我们一群老朋友以自驾游的方式,游览了贵州的景秀田园兴义万峰林、体验了贵阳附近古色古香的青岩古镇、喀斯特地貌的天河潭景区、参观了贵阳市区的的甲秀楼,最后游历了美妙的下司古镇,饱览了贵州的锦绣河山和文化之余,又大啖贵州的各种美食。经过这次难忘贵州之行,感到生活又美好了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