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寿千年

上官周美术馆 曹燮

<p class="ql-block">纸寿千年</p><p class="ql-block">曹燮</p><p class="ql-block"> 造纸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项杰出发明。纸张薄如蝉翼,却成传播古今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最为厚重的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 自汉代发明造纸术以来,古人的文化生活发生了骤变,纸张被运用到众多领域,因生产工序繁琐,不但要历时久,而且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纸张昂贵,非常人受用得起,因而古人特别珍视纸张。古代书画家不但爱惜笔墨,亦惜纸如金,遂有怀素书蕉和唐人贝叶写经卷。</p><p class="ql-block"> 大凡古代宗教经典、诗词歌赋、喻世小说,以及传世书画遗珍,除少数用绫和绢等丝织品外,各类典藏多以纸本留存至今。而今,专家学者研究古代宫闱内幕、战乱纷争,及百姓日常,信息源主要依靠纸本文字记载,依赖纸质书籍作为参考。可见,纸是传播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了解古人的桥梁和纽带,是今人与古人“对话”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连城宣纸始于明代,盛兴于清代,民国后手工纸走向衰落。然而,在连城姑田镇,这种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仍一直沿袭至今,尚有不少宣纸厂仍在生产竹宣。由于竹纤维拉力强,柔韧性好,这种稳定性奠定了“纸寿千年”的基础。在国内各大博物馆,馆藏唐人写经卷和宋代官刻古籍善本,佐证了纸寿千年的真实不虚。我们惊叹纸张在传播文化过程中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今天大家还能欣赏到先贤遗留的经典文献,欣赏到千百年来书画名家的传世遗珍,不能不归功于纸张的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连城宣纸拥有四百余年历史,在书画创作和雕版印刷方面,曾占据一席之地,也赢得了纸乡“金姑田”之美誉,不但为振兴地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也为闽粤赣乃至国内外书画家创作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 清代绘画史上,汀州籍书画家人才辈出,涌现过上官周、华喦、黄慎、李燦、伊秉绶、上官惠、伊念曾等书画名家,他们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及至晚清民国时期,仅上杭县就涌现出宋赉臣、罗晓帆、邱沺、宋省予、李少奇等书画家群,他们在闽画史中声名显赫,他们的创作用纸也多数采用连城宣纸。当时,连城宣纸销量大,飘洋过海遍布东南亚诸国,日本书画家对连城宣纸尤为推崇,但国内外书画家使用连城宣纸的情况,却难见诸地方纸史。民国时期,鲁迅先生与郑振铎的信札中,对连城宣纸曾大为赞赏,但这些内容却鲜为人知。可见,在关注连城宣纸对振兴地方经济同时,亦不可忽略它给地方带来文化方面的影响,惟有文化是可以永存的。在研究地方纸史文化方面,我们显得严重滞后。关于书画名家及文化名人的用纸情况,当地可做专题调研,把连城宣纸向文化纵深处挖掘和推进。</p><p class="ql-block"> 近二十年来,我从事古代书画鉴藏就与宣纸密切相关。因此,对宣纸的产地、生熟程度、吸水性与透墨性有些微的了解。对于宣纸,我有种特殊的感情,曾用各种宣纸用于临帖,便于掌握其习性,有助于书画鉴定。姑田宣纸较适宜书写,生宣水分如控制得好,墨韵效果尤佳。</p><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我曾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笔者由于痴迷书画鉴藏,曾研习过古人笔墨。逢双休日,在故宫博物院书画展厅,我曾认真揣摩过一幅幅历代书画名作。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隔着陈列柜往里窥探,那些书画家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活脱脱的闪现在眼前,我静心观摩良久而不忍离去。揣摩作品的起笔落笔,及提按顿挫,画面的布局,营造的环境和渲染的气氛,以及落款印章位置,我的目光认真扫描过画面的每个角落。站在作品面前,仿佛就站在了古代书画艺术家面前,艺术家的形象蓦然从头脑中纷涌而来,这种奇妙的幻境时常浮现于脑海。我伫立良久沉迷其中,竟不知不觉中忘记闭馆时间。</p><p class="ql-block"> 那些馆藏书画多数用宣纸绘制而成,游走在翰墨遗珍中间,我被它们深深吸引了,感受到那一张张宣纸的鲜活而充满生命力。它们宛如一位位美人静立身旁,她浑身每一个毛孔仿佛都在呼吸着,周身透出一股特有的芳香。她柔软光洁的外表隐藏着一股陈年暗香,像从古代时光隧道里穿越而来,仪态优雅中散发出古典之美,而我则穿梭其间,发出一声声由衷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在国内各大书画拍卖会前,我将一幅幅看中的古画进行逐一调阅,然后小心翼翼将画幅轻轻打开,如同生怕惊扰美人从梦中醒来。我恭敬地站在她面前,一股陈年的纸香沁入心脾,那仿佛就是她的体香了。你甚至能听见她隐若的呼吸,她那看似平整光滑,实则有些微不平的肌肤,原是洁白无瑕的,只因年代久远而泛出微黄,那定是时光留下的印记。书画家曾抚摸过她。收藏家为了把她娶回家,有时竟快倾家荡产。再看看题跋,你就略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或帝王为之倾心,又有多少后学为之心追手摩,还令多少收藏家求之不得,辗转反侧……</p><p class="ql-block"> 在拍卖现场,我无数次打开那一本本尘封已久的古籍善本,那精美的纸张因平时少人翻阅而历久弥新,它薄如蝉翼又洁白如初。那些都是用上等宣纸印刷的,从一根竹子变成纸张再印成书籍,中间要经历多少时间和工序,又要牵动多少家庭的参与。在那肩挑手提的年代,又要耗费多少人力成本。古代的书籍价格昂贵,非一般家庭轻易买不起书,更不用说读书了。那时,要培养一个读书人是何等艰难。我也理解了缘何古人惜纸如金,也明白了宋代古籍善本为何一纸千金。</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日本友人藤原胜分享我藏的古画,他双膝跪地双手捧着认真观摩。他仔细端详画幅上那细如游丝的每一根线条,脸上洋溢出一丝难言的愉悦和满足感。另一位朋友写得一手好字,但生性狂傲。他数次找我喝茶,提出想看书画藏品均未如愿。一次,他又提出同样请求,我拿了一本山水册让他欣赏。没想到画册甫一打开,他就双眼发直,手捧册页双膝下跪,口中喃喃自语:“实在精彩,应当跪下看,才体现对古人的敬畏。”我曾将此册页纸本提交相关专家鉴定,纸张乃连城宣纸。</p><p class="ql-block"> 宣纸是千百年来书画家的必备之物,笔墨与纸张的精良是创作好作品的前提,因手工竹纸寿达千年,历代书画作品传承主要就靠这一载体,从古代雕版印刷到现代书籍印刷,皆离不开纸的承载,纸张里隐藏了巨大的文化信息和密码,然而对于与纸相关的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