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读书会活动之相约歌唱家

紫色狐狸

<p>本次“怡西女子读书会”的活动是与永川籍歌唱家刘伟的见面会 ,听他讲述他的“音乐与人生”。</p><p> 见面会分为两个时段,前一时段是怡西对刘伟的访谈,在访谈中,刘伟讲述了他的音乐之路:高一时因朗读出色,被班主任推荐考入璧山川剧团,后因机缘巧合结识了一位重庆知名的钢琴家和一位著名声乐老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声乐。虽然差一点因不务正业要被川剧团开除(演武生的天天练美声),但在识才惜才的重庆市文化局局长保护下,反而被推荐给永川文工团,由集体所有制川剧演员成为了全民所有制话剧演员。</p><p> 这一段经历不由让人感慨,他真遇上了不少贵人,那些人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的帮他,只因认为他是人才!那一句“你的声音是吃面包的,不是吃馒头的”(你的声音是唱歌的,不是唱戏的),帮他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不由想到自己一路成长遇到的那些良师益友:谢谢你们!</p><p> 虽然刘伟老师在文工团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再次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得以读上好的大学,让他的事业再上一个平台。组建合唱团第一次参加演唱比赛就获一等奖;从事招商、外事工作,让他有机会以歌交友、以歌传情,其间误撞误打中竟然还把原本伤嗓子的喊拳变成了“意大利式练声法”,练成了一副唱男高音的好嗓子;在代表永川驻北京工作时,参加合唱演出,在一次领唱感冒后,抓住机会,一展歌喉,一鸣惊人,让自己拥有了更多的专业演唱机会,得以和许多名家同台,被誉为“中国第四大男高音”;还有意无意中成为了对外输出中国文化、重庆文化的使者,……这真是一个锦鲤体质的人,机遇常伴,但背后已经做好的准备才是关键。</p> <p>见面会的第二时段是刘伟老师讲授声乐知识并传授发声方法。在我的知识储备中,音乐是最薄弱的一个板块,这次短短的交流,算是恶补了一次吧。</p><p> 他介绍到人体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 在歌唱中,由于音商不同,使用这些共鸣体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 但大多数人都只是用口腔发声。我思考的是,我们教师特别应该学习发声方法,以便正确合理的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配合好,我们就能既不费嗓,又能说出圆润、丰满、动听、悦耳的声音,而不是像现在,许多老师为了保护嗓子不得不带麦克风上课,既不方便自在,又因声音太大,教室间交叉影响且让学生听力疲劳。因时间的局限性短短的见面会,不足以让刘伟老师能训练出我们正确的发声方式,便真希望学校能够请音乐老师给我们老师上几堂课,给我们讲一讲科学的发声方法。</p><p> 刘伟老师还说〝笑是一种很好的发声练习”,笑能对各种音色加以表现,笑得肚子疼,就是因为动用了胸腔……听到这儿我差点笑出声,怪不得上大教室我都没有用过麦克风,大家都说我声音穿透力强,原来是因为我一直在练声。[呲牙][呲牙]他还谈到“唱歌是唱身体”,气血不足就提不上气,没有良好的气息,就没有良好的声音……教师是一个要靠声音吃饭的职业,保持自己身体状态的良好,真的是太重要了。</p><p> 刘老师现场除了演唱了一首重庆酉阳的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还演唱了中国民歌、世界名曲《槐花几时开》:一个怀春的少女盼望情郎,手扶栏杆远眺,在母亲追问下不好意思回答望什么,便说〝望槐花几时开”……刘伟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把我们带入那个情景,在歌声里看见了画面,感受到了人物情绪的变化。</p><p> 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__《明湖居听书》,里面有一段听到歌声后的感受的描写“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肺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毛孔不畅快”,果是妙笔!</p><p> 虽然最后照合影时发生了一点误会,但总体收获挺大,作为读书会“综合素养季”的活动之一,与音乐家的见面,也是一种阅读:读别人的人生,汲取营养,汲取动力,看到不一样的人生,丰盛自己的人生,并把这份丰盛传递给家人、朋友。</p><p> 那个误会后来因沟通而化解,这也是一次综合素养提升的训练吧: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中改变人生质量、增加人生厚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