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br> 1990年8月25日中午12时09分,空军航空兵某团一大队飞行员王宝玉驾歼-6飞机正常起飞进行训练,科目是低空特技。<br>到达预定空域后,他便右转弯,以100米左右高度超低空飞行,不久,就飞过边境,然后消失了。无论是飞机还是飞行员都下落不明。<br> 当时,值班员估,最大的可能是发生了飞行事故。<br> 然而,让人惊讶的的事却偏偏发生了。当天晚上,苏联塔斯社播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一架中国军用飞机于当天中午12时45分,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附近的克涅维契军用机场降落,飞行员要求到美国政治避难。<br> 这时,中方才知道飞行员王宝玉驾机叛逃了!<br> 王宝玉,山东青岛市人,1962年12月出生,1980年7月招飞入伍,1984年10月入党,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某师航空兵团一大队任飞行员。<br> 从表面上看,王宝玉少言寡语,但很有“思想 ”,而且个性很强;平时很爱看书,也很注重接受新事物;善于钻研飞行理论,飞行技术中等偏上;自尊心非常强。疑心较大;不善交际,群众关系一般。<br> 1990年8月25日这天,王宝玉终于找到机会,借飞行训练之机实施驾机叛逃。<br> 此时,由于中苏已恢复正常关系,所以王宝玉驾机叛逃事件发生后,两国马上启动了外交程序,以期通过外交途径使这一问题尽快得以妥善解决。<br> 8月26日,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与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分别赶赴哈尔滨,就“8·25”事件进行紧急磋商。<br> 因为当时苏联迫切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正好利用这次事件来向中国表明恢复友好关系的诚意。<br> 双方经谈判交涉,决定对这次事件低调处理。<br> 对于中方提出飞行员的引渡问题,苏方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双方很快达成引渡协议。<br> 根据协议,中方安排一架图154专机直飞苏联克涅维契军用机场,引渡王宝玉,同时,将其驾驶叛逃的那架歼-6飞机空转回国。<br> 然而,在具体细节上还是遇到了麻烦。<br> 苏方认为,王宝玉已经提出政治避难问题,因此在引渡之前的安全问题应由苏方负责,同时,不能让王宝玉有丝毫察觉,而且,中方不能在苏联领土对其实施逮捕。<br> 最后,双方商定,正式移交以中方图154专机舱门为界:舱门以外的各项事务由苏方负责;舱门以内的事务则与苏方无关。<br> 为了保证顺利引渡移交,苏方对王宝玉讲:苏联军方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处理他提出的到美国政治避难的要求。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不便滞留在这个基地,为了保证安全,决定给他换一个地方等候消息。由于保密的原因,需要在转移途中给他蒙上眼睛,希望他能谅解。<br> 王宝玉不知有诈,欣然同意。<br> 王宝玉被引渡回国后,立即被开除党籍、军籍。后被空军军事法院以背叛祖国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br> 不久,空军通过这起事件,举一反三教育部队,并制定和完善了各项措施,从而从根本上杜绝了这类问题的发生。因此,这次事件便成了建国以来最后一次驾机叛逃事件。<br> 那么说,王宝玉歼-6飞机怎么样了呢?<br> 由于王宝玉驾驶歼-6强行着陆,因而造成轻微损伤,其中一个严重问题是双侧减速板不能正常收回。<br> 而苏方基地又是一个轰炸机场,既没有修复能力,又不具备飞行保障条件。<br> 但苏方还是利用机场的现有条件,积极给予了保障。<br> 8月的海参崴气候宜人,但在毫无遮蔽的机场跑道上,苏方人员还是忙乎得汗流浃背。我方人员便从专机上搬出一箱可口可乐。一位苏军上校接过拉力罐饮料竟不知是何物,颠过来倒过去不知如何是好。我方人员这才发现这位上校可能还没见过这种罐装饮料,便替他把饮料打开请他喝。<br> 或许是第一次尝到这样的饮料,苏军上校一边翘着大拇指一边喝,一口气竟连喝了3罐。<br> 后来,我方人员干脆把专机上的备用饮料和一些方便面等食品,都搬下飞机送给了苏军的保障人员,这让他们欣喜若狂。<br> 于是,他们尽全力为我方提供保障,甚至连给飞机添加的油料都免收了费用。<br> 尽管如此,歼-6飞机的减速板仍未能修复。<br> 但我方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自己的飞机留在苏联。担负空转任务的一位副团长战厚顺果断决断:驾驶打开减速板的歼-6飞机,空转回国。即使飞不到目的地,万不得已被迫舍弃,也要让它留在自己的国土上。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空军的尊严,更关系到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br> 最后,这位副团长驾驶着这架故障飞机,硬是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意志,将飞机安全地空转回了祖国。<br> 转自《读史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