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场冬雨温柔至,携来寒意驻梅开。”11月19日,疫情以来的第一次语文线下盛会——2020年潍坊市初三语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讨会在青州旗城学校举行。来自潍坊市各县市区的近500名初三语文同仁齐聚一堂,共同聆听针对初三毕业班教学的研究,正逢中考时间迫近,这场会议的举行恰逢其时。</p> <p> 两天的研讨会,可以用“2143”四个数字来概括:两节课例展示、一组沙龙研讨、四个经验分享、三位专家报告。有展示,有分享,有交锋,有争鸣,经验与经验的汇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让微凉的天气也变得火热起来,这种久违的对知识摄取的酣畅淋漓感让我又一次感觉到了“新生”。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学习,因为它的重点放在了一群特殊群体——初三生上,目标放在了一个特定位置——中考上。我深知,这次研讨会我必将要全心投入,为了在教室里“嗷嗷待哺”的学生,为了“冉冉升起”的学校,我都要把知识带回去,把经验分享带回去,把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带回去!</p> <p>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第一天的两节课例分享让我深受启发。董志海老师的《记叙类文本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就从文本的“眼睛”——标题入手,通过课内寻法、小组讨论、中考练习和考点辨析让学生一步步走近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找到做这类题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在对“标题的含义”的方法指导上,董老师让学生重温课内经典名作《驿路梨花》,在对写景句和主旨句的解读中,发现了标题“一语双关”的秘密,继而得出标题含义就是表层与深层,并且要从文本和情感出发,得出最后答案。</p> <p> 刘清华老师的《议论文专题复习》更是匠心十足。复习目标的制定基于学情和错题梳理,每个复习目标后面紧跟老师总结的学习方法,或是顺口溜,或是小短诗,或是关键字,言简意赅,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和运用。正如欧阳修所说:“任其事必图其效;欲责其效,必尽其方。”有效的方法指导,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比“满堂灌”或“对答案”或单纯的“讲评练”好得多。</p> <p> 接下来的课堂点评沙龙研讨更是为我的思考指明了方向。来自滨海、高密、临朐、诸城的四位语文教研员,针对两节课学习目标的叙写、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展开了研讨,肯定优点,提出建议,为老师们的教学做出指导。</p><p> 李秀业老师指出,学习目标的叙写要有明确完整的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动词和行为程度,并且要紧扣课标、学情和学习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特殊定制性。</p><p> 郝志勇老师指出这两节课的共同优点就是课堂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建议老师们在以后的复习课教学中把落脚点放在能力提升上,重在实践。</p><p> 周存良老师更是从全方面谈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从问题切入,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是值得所有老师学习的教育思想。“满汉全席”式的教学或是“亲力亲为”式的教学都不能真正让学生“学好”。而且复习课也要注意归纳法,通过列出问题、广泛探究、师生总结、得出规律这套程序,真正让课堂“活”起来。</p><p> 孙海文老师做了总结性发言。她指出,复习课的目的就是再现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消除知识盲区。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p> <p> 四个经验分享,老师们认真研究中考题型,构建大语文体系,把语文课程和生活相融合,充分利用四人小组的优势,发挥“以生教生”的关键作用;并建构线型教学,通过三轮目的性不同的复习,夯实基础,重点突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 <p> 第二天的专家报告更是干货满满,让我获益匪浅。</p> <p> 寿光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胡立业老师深度剖析了2020年潍坊市语文中考真题,告诉与会教师:学生实际语文素养的高低,与考试成绩的高低,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并从试题的三大项入手,详细地给出每种题型的教学策略,并希望老师们可以时时研读课程标准,落实教材教学,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p> <p> 安丘市初中语文教研员赵立彬老师抓住初中古诗文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教学建议的讲述。赵老师指出,古诗文是学生头疼,老师难教的一项学习内容,且这方面内容又涉及名句默写、文学常识考察、古代诗歌鉴赏和文言文阅读等题型,题量大,含金量高,需要学生把握住。因此他给出了教学建议,教师要坚持“用教材教”,选择恰当的教学点;还要适当补充,拓宽视野;贯彻言文并重,先言后文的原则。</p> <p> 最后,潍坊市教科院李宏绯科长做了题为《基于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的总结性发言。李科长言之凿凿,情真意切,从基于标准完善评价、试题质量分析反思和基于标准改进教学三方面给老师们指明了今后教学方向。</p><p> 语文教学一定是基于标准实施教学,国家教育目的具体化实施,做到学段、学期、单元、课时的一致性。要关注核心素养,与高中接轨。更要关注文本,注重理解。</p> <p> “无以待之,则十百而乱;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有了正确的方法,即使事情很多,也能干得有条不紊。我想,“方法”就是我此次研讨会感受最深的两个字了。教学方法从何而来,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即可得出;学习方法从何而来,教师要把教材吃透教给学生;答题方法从何而来,学会总结汇总并不断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我们一直秉持着语文核心素养这一“初心”,就可以凭“语”之魅力,“文”之广度,带领学生畅游语文天地,在中考的“战场”上一往无前,挥斥方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