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明堂村位于眼明泉公园西北,济青公路以南、西外环以东、汇泉路以北。南望西山(眼明桥南,原钢联一带曾为西山),东临西麻湾(十二芹沟),可谓山明水秀之地。现有470户,人口1650人。占地面积350亩。姓氏有魏、马、陈、安、程、李、赵、谭、郑、杨、黄、林,多是从山西洪洞县和河北枣强迁来。 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西麻湾、净明泉、堂子村及“十二芹沟” <font color="#ed2308"><b> 一、村名来历</b></font><br> 据史料记载:贞观十八年,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起因是唐高祖武德七年时,朝鲜半岛三国高丽、新罗、百济皆臣服于唐。至贞观十六年,高丽大将军盖苏文率部杀国王高建武,自封为莫离支(宰相兼兵部尚书),独揽朝政。后进犯新罗国,新罗求助于唐,唐太宗李世民大怒,御驾亲征。当路过临济县(当时章丘区域归临济管辖)西麻湾时,众多士兵得了眼疾。此时,有童男童女二人出现,带领士兵至泉边冲洗,病去眼明,童男童女也悠然隐遁。此后,人们便称此泉为“净明泉”或“眼明泉”,并在泉边建“眼明王庙”,内塑童男童女神像。今塑像已毁,但庙尚存,留有清朝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眼明殿记》石碑一方。延续至今已有千余载。此泉亦名眼明泉,村名也改为眼明堂村。<br> 李世民像 村全貌 村委会 <font color="#ed2308"><b>二、 名胜古迹</b></font><br> <font color="#ff8a00"><b>“十二芹沟”</b></font><div> 即西麻湾水系,颇有名气,史书多有记载。位于眼明泉公园内,与东部的东麻湾遥相对应。唐代以前《郡国志》称西麻湾为“十二芹沟”。清道光《章丘县志》称:“水从西山北麓石壑中出,东北流与百脉诸水汇合于沙河口,北入绣江河。”史称西麻湾“一泉成河”。湾底为一条南北向断层,北端为煤田砂页岩阻水,泉水自断层裂隙上涌,河底簇簇水泡缓缓升 起如玉花,岸边杨柳依依。主要泉源有:眼明泉又称净明泉、明净泉、明水泉。在西麻湾北端,塘子桥西侧路北。 早在元朝于钦写的《齐乘•卷二•山水考》中就有记载:“明水泉,又名净明泉,出百脉西北石桥边。其泉至洁,纤尘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与西麻湾水合流三里余,入绣江,又北入小清河。” 始于 760 年前的金代《名泉碑》尚无此泉之记载,但到了明代,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时任《永乐大典》副总裁、著名诗人晏壁作济南《七十二泉诗》却收录了此泉,但尚无百脉泉,可见当时此泉颇有名气。又据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卷三•山水考》记载:“于百脉泉西二里许,眼明王庙前,东流至西麻湾。徐璧论济水分支伏流地中……诸泉合而北流至氵盲河。”清道光《济南府志》亦有相似之说。</div> <b> <font color="#ff8a00">西山龙影</font></b><br> 在村南的眼明泉畔,湖湾水面蜿蜒曲折、活水波恬缓缓流,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尤其西岸的山崖高出湾底数米(地质上称为“塘子断崖”),与湖湾南面的西山延绵相接,向北一直延伸出三里之外。每到日落西斜、夕阳晚照,西山和塘子崖连为一体,在明镜似的湖湾中就会出现一道奇观妙景。它象一条长长的龙影,龙首为西山、龙背为塘子崖,弯弯曲曲、起起伏伏,随着湖水的流动,在水中晃晃悠悠、活灵活现,由于水雾蒸腾,水中的龙影如梦如幻、妙不可言,故有“西山龙影”的景致。为章丘第十三景,鲜为人知。<br> 泉水蜿蜒曲折、波恬缓缓 西泉镇碑 <font color="#ff8a00"><b> 眼明王庙</b></font><br> 原眼明王庙自始建以来,已历经一千三百六十余年,曾多次重修,其中规模大,并有历史记载的一次,是在清顺治岁次甲午年(公元1654年) 重修,四邻八庄捐款资助,并刻碑文,特立功德,明示后人,彰其功德。<br> 眼明王庙 眼明王庙碑刻 <font color="#ff8a00"><b>西泉古桥</b></font><br> 在村东头,眼明泉公园北侧,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面由青石铺就,桥呈拱形,如同一驾马鞍卧在湖面之上,旧时,从西门出西泉镇(后来的明水镇),必经此桥。<br> 此桥名曰“西泉桥”,这在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有记载:“西泉桥”在县治(今绣惠)东南眼明堂东。邑人知县康大壮倡修。这里还有一段故事。<br> 明朝万历年间,石桥年久失修。当时,眼明堂村民以魏、马两姓居多,财力不足。河东岸的康家却是名门望族,明嘉靖年间曾出过保定知府康迪吉,官宦、商贾者多,为豪门望族。县志上记载的康大壮,字允刚,号续川,康迪吉长子。性情刚直,敏而好学。由万历举人,选任直隶行唐(今河北行唐)县令,后又受命调大城(今河北大城)知县。此西泉桥,就是康大壮出巨资倡修的(他还捐资倡修明水城南关王庙)。据传说,仅康家就捐资大半,修桥之事皆由康大壮定夺。有善堪舆者,巧设拱桥,形似马鞍。寓意:用沉重的马鞍压住眼明堂村的“马”,以避“康(糠)喂(魏)马”之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虹桥卧波几百年,明水康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br> 西泉古桥 虹桥卧波 <b><font color="#ed2308">三、宁可今天不上香,也要听听梆子腔</font></b><br> 眼明堂村民会唱“周姑戏”。上世纪五十年代唱红了四外八村,现在六十岁以上老人记忆犹新。那时春节后搭上戏台,挂上幕布,连续唱了十几晚上,节目还不需重复。剧目有《彩楼记》《小姑贤》《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等……剧目内容根植于民众,喜闻乐见,观者很受教育,唱戏已成为时尚,男女老少争先登台,生、旦、净、 丑很是到位,演艺水平很高。后来还上演了黄梅戏《天仙配》,村里“仙女”们多登台展示才艺。<br> 《王小赶脚》剧本 演出剧照 <font color="#ed2308"><b> 四、堂子磨石(又名塘子磨石)</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 <font color="#ff8a00"><b>前人开采数百年, <br> 塘子磨石美名传。<br> 宝剑锋自磨砺出,<br> 寒光闪闪刺破天。</b></font><br></div> 堂子磨石 这是旧时描述堂子磨石的一首诗。<br> 眼明堂村地下有三宝:磨石、粘土和煊苗(次煤)。堂子磨石质量上等,鼎盛时期是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石头论斤卖。<br> 堂子磨石不硬不软,杀钢杀铁,磨得快,效率高,省时间,用起来得心应手,加工的器具美观耐用,章丘铁匠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像携带传家宝似的。<br> 磨石生产加工的历史要追溯至 300 年前。据村里老者回忆:“传说有个老前辈,在干完活回家的路上,看到草窝里有块石头露在外面,用锄头一勾,掉下一小块,他拿回家打磨锄头,很快露出了光泽,用来磨刀和其他铁具效果很好。传开后,人们都去开采利用。” 过去,村里的磨石山是由南向北,南面浅,北面深,人们便由南向北、由浅入深地开采。村里的人上溯几代大多以打磨石养家糊口。 开了浅的,开深的,全是肩扛人抬,手工加工。加工的磨石成品有圆、方、条 三种。磨石畅销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北三省客户不断,用火车整车皮向外发出,供不应求。<br> 由于磨石山经多年开发利用,已基本上开采完毕。但塘子磨石,确实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br> 新村 眼明泉大桥 眼明泉公园一角 2005年4月,以眼明泉公园二期工程为契机,实施旧村改造。新建居民楼36幢。2012年,经政府批准,眼明堂撤村设居。<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