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路上】我读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1978.10——1980.07)

巴林

<h5>  △1978年初冬,我在福建省委党校大礼堂前面留影,我在读78级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轮训班学员永泰县长俞基泰拍摄。</h5> <h3>  公元2020年7月,我们福建省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学员毕业离校40年了!</h3> <h5>  △1980年7月15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毕业合影照片。</h5> 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大家没有聚会的考虑。 我看到詹金灿、施扬富、郑志宏等同学,在理论进修班微信群“七号楼房客”,聊了毕业40年的事,发了在校学习时老照片、2008年入学30周年与老师聚会座谈会照片,线上聚聊好热闹啊! <h3>  △我们班老大哥是莆田县委党校欧金最学兄,今年80岁了!</h3> △7月2日下午,我请胡国平同学查一下,看省委党校教务处可有当年招生简章?他转请在职曹敏华同学到省委党校档案室查找,到下午六点半终于找到,拍照后转传给我了。<div><br></div> <p class="ql-block">  △ 上图这份省组招干通知复印拼图,是1987年6月李再立班主任应我要求复印寄给我,供当年评讲师考量教龄时备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考虑小曹拍招生简章时傍晚光影不好,7月3日到省委党校档案室找章敏老师,我在10点时分再拍招生简章,于4日晚在“七号楼房客”微信群分享,同时分享我拍省委组织部《关于招收理论教学干部的通知》(闽委组【1978】075号)文。 </p> △时隔42年,“七号楼房客”群里再现这两份招生文献了!老班长陈徳辅看后动情地说:“理论班重要资料终于重见天日,好事一桩!”<br>  <div>  伊建平同学深情回顾说:“看到招生简章,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1978年县考、省地考的考场回忆中去。我们就是通过那场的跳龙门,改变人生的命运。”<div>  </div><div> 此情此景,我们感同身受!! </div></div><div><br></div> 这是我的家乡,闽中山区永泰与尤溪、德化三县交界的高山之洋。盖洋乡政府驻地海拔790米,我家湖里海拔800米。<div>  </div> <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报考福建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之前,我跟乡下很多乡亲一样,对“党校”始终感到很神秘!</p><p class="ql-block">  但在我的内心里,我总觉得自己与“党校”缘分不浅!</p><p class="ql-block">  我最初听到“党校”,是1966年11月中旬永泰二中长征宣传队巡演到县城后,老师说我们当晚安排在小东坑县委党校演出。演出结束后,我们就在党校这所民房里,打开背包睡着了。到县委大院(一栋四层办公楼)审批步行串联和钱粮补助手续后,我们宣传队11月21日去串联,年三十傍晚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接着遇见“党校”,已是1970年1月在晋江当新兵时,从我们师直属分队特务连抄小路上青阳街,见到路边围墙上写有“县委党校”的标志,这马上引起我的关注。也许与三年前我初次到县城、初次到县委党校的经历有关,我对“党校'”的认识也同三年前一样,限于知道它是个单位名称。 </p><p class="ql-block"> 我再次邂逅“党校”,是1977年5月受公社党委派遣,参加县委学习班专案组工作。学习班所在地北门留守处,当年划为县委党校校园。本公社对象专案7月结束后,我被留下参加大案工作,后转到县委揭批办又干几个月。在北门党校刚好住一年,返回盖洋文化站,主要是作为“半脱产干部”经常下乡。</p> △1987年国庆节我小家子在永泰县委党校合影。背景中间低矮单层营房与右图低矮营房(一套两房,外带小厨房,没有卫生间),是部队留守处撤销后移交给地方,1977年冬划为县委党校校园。右图四层楼房,是我们1990年6月入住的单元房宿舍楼。<div><br><div>  </div><div> 我没有想到,当年在北门兵房这么一住,自此与“党校”结缘终生。我在此隅先后度过了15年!剔除1978年秋到省委党校读书两年不算,1993年底离开永泰去马尾这是后话。<br></div></div> <h1>  <b>一、是这幅招生简章召唤我们,汇聚小柳当了两年“七号楼房客”</b></h1><div><b><br></b></div> △这一幅招生简章广告,1978年7月初贴满全省各个公社、厂矿等公告栏上,永泰人民广播站有线广播喇叭连播3天。 <div>  **办好党校是当时大势所趋,中央党校在稳步前行,各地党校闻风而动抓紧筹办,我们算是赶上好光景啦!</div><div><br></div><div><div> 1977年3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恢复中央党校,胡耀邦同志任副校长主持中央党校日常工作。胡耀邦意识到理论思想战线拨乱反正的全局意义,5月决定找个发言的地方,创办《理论动态》,向北京当时政治漩涡投个手榴弹。同时办好党校校刊和党校简报,致力把“四人帮”搞乱了的路线是非、理论是非、政治是非颠倒过来。7月15日《理论动态》第一期发刊,文章是吴江撰写《“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div><div><br></div><div> </div><div> 中央党校决定当年9月正式开学。三部理论宣传班先于9月26日开学,学员164人,分4个支部,学制暂定一年(后来实际学习14个月)。10月9日,中央党校喜气洋洋地举行了停办十年后的第一个开学典礼,华国锋、叶剑英、胡耀邦同志发表讲话。据说中央党校第一期高级、中级干部班、理论宣传干部班,共807名学员参加这个党校复办盛典。10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盛况和领导讲话同时见报了,各地党校同仁感到欢欣鼓舞! </div></div> △网络图片:1977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1版。原载同日《人民日报》第1、3版截图拼版被屏蔽。 △1977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2版、4版网络截图拼版。 据后来统计,中央党校从1977年9月至1983年7月6年间,结业学员22596名,为文革前18年学员数6883名3倍多,其中高中级干部6395名,理论专业干部11827名,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专业干部1880名,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干部328名。中央党校与中直机关、国家机关、部队、北京市委共同举办四期校外分部,学员人数10909名。1983年第二次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后,1983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中发【1983】14号),各级党校大都举办正规化教育的培训班和理干班,学历教育包括函授教育,这是后话。 说是这幅招生简章召唤我们,何以见得呢?<div><br><div>  (一)省委党校与省委及部门密切互动,搞好理论进修班办学顶层设计</div><div><br></div><div> </div><div> 1978年4月28日,《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关于招考理论进修班的报告》主送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借鉴中央党校举办理论宣传班的经验,搞好理论进修班办班计划。省委常委会于5月10日专门听取了党校工作的汇报,批准省委党校招收100名理论教学干部,举办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进行培养提高。省委党校认真筹备,于6月15日完成办班计划包括招生简章、学习科目和课程内容。省委组织部于6月24日下发《关于招收理论教学干部的通知》(闽委组【1978】075号),要求各地(市)委组织部要切实搞好推荐工作,教育各单位要从全局出发,主动推荐和积极支持真正符合条件者报考。</div><div><br></div><div> 省委党校重新修订具体招生办法,把招生简章排版印刷广告版,分发到全省城乡广泛张贴宣传。省委党校原先设想:在职干部和5年以上工龄职工带薪学习,其余按师范大学标准领取助学金,毕业后享有大专毕业生同等待遇。省委常委会议和省组招干《通知》下发后,《招生简章》规定:“学习期间按招干待遇,毕业后定级,在职干部、职工学习期间党校按原工资发给”。这里不提毕业后的文凭,只是理论教学干部招干,培训提高先上岗再说。<div> </div></div></div> △时任福建省委党校主持工作副校长明祖凡(中)与党委副书记季德吉(右)、田 若(左)。(班级毕业照截图) <p>  197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省委党校召开理论进修班招生工作会议抓落实。各地(市)党校负责人和专家27人出席,省组智世昌、省宣明祖凡、省校季德吉、田若与组宣有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p><p><br></p><p> 会议认为,采用报名考试招收学员的办法,在我省党校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广开才路的一项有力措施。应有重点地到生源较多的厂矿企业和农村中去发动,要到工、农业余理论骨干多的地区去发动,要对拔尖骨干进行个别发动。要准确宣传报考条件、要求,反复说明党的理论工作的重要性,党校所担负的任务,对理论教学干部的要求等等,使考生能够“量才报考”,尽量减少盲目投试的现象。我想,毕竟全省才招收100人哪,全省七八十个县区,不说省、地(市)直属还有多少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哪个考生敢不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p><p><br></p><p> 会议要求,各地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报考工作,7月10日开始报名;要认真做好选优工作,严肃杜绝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真正做到择优录取;要做好考试工作,根据理论教学特点及要求,考生要有一定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写作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录取标准一般应高于普通大学文科入学的水平,对报考者除笔试外,可在通知体检时安排口试。各地市派两三人,到省委党校集中统一评卷。</p> (二)全省广泛发动理论骨干报名,夯实好中选优的群众基础<div><br><div>  </div><div> 在组织执行层面,如何贯彻省委招收理论教学干部的战略部署呢?据招生办汇总反馈,各地大量张贴招生简章宣传,福建日报迅速发表党校招生工作会议消息,各地县普遍通过有线广播传播,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发动。还有目的的到生源较多的厂矿和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宣传发动。福州通过工会召开业余理论骨干座谈会,鼓励他们积极报考。龙岩到厂矿推荐报考,动员参加高考的员工积极填表,鼓励他们以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为第一志愿。为了做好在众多报名考生当中择优推荐,大多数县都通过不同形式的预先考试(亦即现在海选),对考生的文化理论基础情况进行初步调查考核,调动考生积极性,避免不正之风,减少盲目投试,提高推荐工作的质量。为了及时了解情况,省委党校先后派出两批20多人,分赴各地协助工作,反映解决问题。</div></div> △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招生工作简报(一)截图。 <p>  在理论进修班招生简章的召唤下,我们有缘汇聚小柳!据招生简报披露:全省符合条件报名人数2359人,经审查、预试后发准考证参加全省党校统考人数963人。参加高考同时兼报我理论进修班的考生共1396名。</p><p><br></p><p>  </p><p> 当年报考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p><p> 1974年6月,我住院出院、退伍回家,行前师农场杨盛忠场长留信告诉我:莆田地区1973年大学招生七百多,1974年增到两千人左右。我到县宣教组了解当年招生情况,拿了推荐表回家,找斯星叔从生产小队推荐搞起,经大队推荐后送公社文教办,7月上旬公社党委审查时没有推荐我。我找县里来公社招生的宣教组刘积山和实验小学刘校长二人反映,显然没有用。源于1957年我村党支书林旺山蒙冤被开除党籍,在本村高级社当会计的我父亲,帮山叔写材料上诉到县委获得平反,因此得罪造此冤案的嵩口区党委组织委员陈某良。</p><p><br></p><p> 恰巧到了1971年,此君调任我们公社党委书记,从1973年起找我家麻烦事:2月初,不让23人中考成绩第二名的我弟其刚读高中,甚至不让堂侄锦生读初中,经过告状到县宣教组和大队支部工作,推迟两周去读书;9月初组织一批人到赤岭清查家父经管的赤岭水电站和大队财务账目,没有收获;10月我探亲照顾父亲胃开刀,部队发我入党调查函到了公社,陈书记终于喜出望外!冯股长在我退伍前找我谈话:“你那公社党委盖章寄5份材料来,考虑你在部队表现好,材料没装入你档案。”</p><p><br></p><p>  在永泰县域,我们盖洋公社离县城最远、最为偏僻,山区小公社10个行政村,人口不过数千,可谓是山高皇帝远。寄到部队这5份材料到底写了啥我不清楚,后来听说有几件事:我堂哥林其星是民国盖洑乡乡长,参加革大学习后跑到海峡东岸去;我三个母舅成分中农,但在1959年“改造落后乡”时三舅被评为地主,到1980年才平反;我姨丈是洑口信用社主任、是党员,但我姨在家加工粉干是资本主义尾巴;我父亲民国高小毕业是三青团员。1979年11月我到福清地委党校实习。我抽个星期日到渔溪老部队,当年洪指导员见到我第一句话就问“组织解决没有?”我中午在管理员姚忠康家里吃饭,他不提此事。我猜想1973年他们收到函调材料讨论我入党问题时会有争论。1974年2月退伍名单已定,我天冷胃病发作住院,姚问我要不就换个人走?我说不用。没有入党提不了干,不如早走。</p><p><br></p><p> 1974年8月我回部队迁转粮油关系,6月回县报到时发现粮油手续未转。8月底想离开盖洋,到嵩口中学谋个代课岗位,没有成事。后来,盖洋公社文教办张忠志老师推荐我去小学代课。不久,这个公社陈书记调任县畜牧局局长。那两年,我去过碓头、前湖、湖头、湖里几个小学代课。1976年12月公社文化站开办,我的关系放到文化站,主要参加当时拨乱反正政治中心工作。1977年5月到县委学习班参加专案组工作,至1978年4月结束揭批办工作。我走前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黄际光找我谈话时,就讲一句话:“你还是回公社做事!”</p><p> </p> <p>  △这是70年代我们大队两任党支部书记林乃良(左)、林信松,二人是我入党的介绍人。照片本人2002年回村时拍摄。</p> 不记得是7月哪一天?我在公社食堂吃过午饭,走出办公楼底层大门时,侧头发现门框左侧土墙上,孤零零地贴了一张白纸印刷的告示。我走近细看,原来是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招生简章。那天傍晚,我又听到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里传来招生简章的广播声。我看了报名条件要求,就打算去报考碰碰运气。到我离开公社去县里报名,没有人告诉我省委党校有招生。闭塞的乡下,信息化在缓慢推进。前年冬,我夫妇参加比邻小区乡亲林艳乔迁新居的家庭小饭局,她小姑秀平回顾说:“当年只听说阿美考上了,就是不晓得考上哪里了?”<div><br><div>  </div><div> 我后来知道,我行政关系在乡下公社,人在县委干得再欢也没有用。我相继在县委学习班、揭批办工作一年,期间还在宣传部帮助工作,在组织部筹备“两会”,但1977年农村招干时盖洋公社报名就给小洋大队苏存贵。1978年8月底县农村招干,县委组织部檀遵枝到公社做我招干政审,特地给公社汪毓勤书记讲:其强招干不占用你公社招干指标。9月份我读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的政审,是县委组织部郑高金到我公社办理的。我入党手续4月21日大队党支部审议通过后就报给公社,9月17日公社党委批准我入党为预备党员。对我个人而言,县委招干、省委党校招干、公社批准我入党,两个月里接踵而至,可谓喜事连连。</div><div><br></div><div> </div><div> 人生际遇有时就那么巧,这次偶然看到招生简章和听到广播,吹响了改变我人生命运的号角!</div></div> △我在福清县莆田地委党校(即今福清市委党校)参加省委党校全省招生(招干)统考的准考证(正反面拼版)。 <p class="ql-block">  (三)按理论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严格搞好出卷、评卷和录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党校统考内容,包括作文、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在政治理论方面,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着重要考察考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在语文方面,着重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省委党校对命题、印刷、封卷、送卷、考试、评卷、复核、定线等各个环节,反复研究,制定工作程序、制度和纪律。省、地(市)党校领导对各个重要环节非常重视,亲自组织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疑难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评卷过程中为了达到“准确”,反复讨论标准卷,对各类型考卷进行了试评。特别是对一些疑难卷做了认真的研究、评定,对接近体检线的试卷进行了反复复核。总的来说,比较准确地反映考生的文化理论水平。党校统考最初确定体检97名考生,有的企业不放,有5个是公办教师,发录取通知92人,报到91人(另一个连城考生已调龙岩党校不来读书),后来补录13人,总共录取104人。其中施扬富、林一民、王国富、康乃美等4人原身份国家干部,干部指标置换不占理论进修班招干指标。省委宣传部招干指标30名,从高考兼报本班考生中录取,在党校抢到上线考生档案中,在当年重点大学340分录取线以上,按其政治、语文两科总分155分以上录取30名。招收理论干部总数134名,从当初统计分析,完全符合招生要求;从毕业40年后回头看,这次招考理论干部成就值得载入史册!</p> △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招生工作简报(二)截图。 <p class="ql-block">  当年莆田地区的考生,集中到福清县城莆田地委党校参加省委党校统考。我记得8月3日上午考作文,出两个题目备选:《我们的书记》、《一次批判会侧记》。这两个题目,我开篇来回折腾一下,浪费了一个钟头,心里越想越急!最后,我主标题用《我们的书记》,副标题用《一次批判会侧记》,50多分钟,写了千儿八百字了事。我想,这次肯定与党校无缘了!我回到山区就下乡,还是在闽中胜景闇亭寺所在的赤岭大队下乡时,接到我父亲来电话说省委党校通知体检、政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省委党校统考录取学员,全省大20几个县剃了光头,包括莆田地区仙游和平潭。高考兼报本班考生录取后,生源分布结构才有所改善。莆田地区各县考生平均成绩前三名是:闽清120分、永泰119分、福清和地直115分。莆田地区参加省委党校统考先后录取12人,高考兼报本班录取7人,总共录取19人。入学后,莆田地区学员分在第七、第八小组,他们是:王国富、王东闽、程梅洛、陈光荣、肖文龙、陈祖官、史元琰、许银梅、郑瑞珍、张玉林、常红生、林木栋、陈航生、吴孟桃、林其强、林宝赐、陈传松、欧金最、许民权。这里,除了平潭,莆田地区各县都有考生录取,莆田县多达6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中旬,永泰报名考生数十人集中在县委机关食堂后头的夜校教室参加预试,由县委组织部檀遵枝牵头,宣传部同志参加监考。阅卷后,按地委分配的考生名额,即本县考生指标9名、地区企业指标1名,择优推荐檀遵迟、张忠松、张志英、谢双银、林锦灼、鄢承孚、吴秋惠、曾洪唯、林其强和王东闽等10人,去福清地委党校参加全省党校统考。考试后,地区柴油机厂王东闽和我二人被省委党校录取。</p> <p class="ql-block">  △原莆田地区(七组、八组)部分同学在省委党校校园合影。前排左起林宝赐、陈航生、吴孟桃、陈传松;后排左起王东闽、林其强、林木栋。</p> 在“七号楼房客”群看了招生简章和招干文件,胡渡南同学说:“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幸加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洪流,见证和参与了这个伟大的变革。党校是我们的母校,理论班是我们人生历程的一次飞跃,老师给我们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同学相伴度过了“两严三基”有意义的生活。我们永远感恩母校,我们永远感恩老师,我们同学们永远一起朝着信仰方向前进!”<div><br></div><div> 我想,经历40年职场练就,大家已心如止水。但胡渡南同学的高歌,的确道出了大家此时的心声!</div> △2008年10月11日理论进修班入学30周年纪念座谈会场景照片:左起林鸿坚、陈以文、陈维仲、郑开中、胡渡南。 <h1>  <b>二、急用先学优化课程设置,立足“三基”</b><b style="color: inherit;">促进教学相长</b></h1> <p class="ql-block">  **我们于1978年10月12日报到,入读福建省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我是一根扁担,挑着两个从部队退伍回家时装着行李书籍的原先装炸药的木箱,挑到省委党校报到。当时如何不讲究、如何的土气?由此可见一斑!王东闽是拎个28吋大箱子去报到。当时永泰县城每天只有上午7点和11点两班车到福州。我们提前买票乘坐12日上午7点的班车去福州。在五一路汽车站下车后,怎么去小柳党校报到?我忘了。联想到毕业离校时,是校车集中送同学到火车站和汽车站,我想入学时要么是校车接我们,要么就是坐三轮车到小柳党校。那时还没有的士,这点无需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134名学员,集中入住省委党校三层楼高的7号楼,每间宿舍住2至3人。除二楼右侧南向第一间是班部办公室,楼下一层入住王书声、林贻瑞两个中文研究生,其它房间理论进修班学员满满当当。福州组和厦门学员住一层,建阳、宁德组和龙溪学员、女同学住二楼,晋江、莆田、三明、龙岩组住三楼,后来三批补录后到的同学插空入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教室在党校大礼堂二楼,是个有书桌和座椅可供150人听课的大间教室。起初一段就在这个大教室上课。后来,只要礼堂有空,我们就在礼堂上大课,不像教室那样拥挤。</p> △这是我夫妇1986年3月在省委党校大礼堂前留影。我手头仅有这幅照片礼堂与二楼教室这样清晰。傅献群同学拍摄。 <p class="ql-block">  做为我们拍照留影背景的这个省委党校大礼堂,如今已不复存在了!看看图片,就勾起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礼堂,已故主持工作副校长明祖凡洪亮的声音,时常在我们耳边回旋:“理论工作很重要!理论干部很缺乏!”由明祖凡倡导的“两严三基”——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练好基本技能,这个办学思想、办学方针整整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礼堂,我们听完两年学习40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课。那时正处于拨乱反正阶段,只有马哲、政经两本老教材,没有其他教科书,主要学习中央党校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和老师开讲的专题课。</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礼堂,我们听了所有来自京城等地著名专家学者的重要报告,他们中间有于光远、苏星、韩树英、董辅礽……也听了省里理论研讨会许多专家学者的演说。自真理标准讨论以来,这类报告特别多,对我们是启蒙教育,又是净化教育。</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礼堂,每年开学式、结业式、大型理论研讨会等场合,我们可以近距离见到省委主要领导。</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礼堂,我们每周一两场、几乎看了这两年这里所有放映的电影 。</p><p class="ql-block"> 这个已消失多年的省委党校大礼堂啊,是我们同学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感殿堂。</p> <p class="ql-block">  (一)发放伙食补助,优化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p> <p class="ql-block">  按照省委党校《学员入学通知书》注意事项要求,我们班同学的户口、组织、工资、粮食、副食品供应这“五大关系”,也随着一纸录取通知书迁到省委党校。入学前,我10月上旬在永泰县盖洋公社湖里大队和党委迁转预备党员组织关系,到盖洋公社粮站和嵩口中心粮站迁转农村粮食、副食品供应关系,到嵩口派出所和县公安局户证股迁转农村户口关系。到县城后,县委宣传部张邦群同志,同意将部图书室藏书《马恩选集》和《列宁选集》,各借一套给我和王东闽。后来也一直没顾上还。我们到校后,在新年前班部也发给学员一套《马恩选集》和《列宁选集》。</p> △本人入学通知书(正反面拼版) <p class="ql-block">  党校学员迁转“五大关系”到校,与当年高校招生相同,自备被具到校报到,毕业后由省委组织部统一分配工作,这在省委党校办班历史上绝无仅有。当时,被戏谑是黄埔一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网上看到:中央党校1977年9月下旬办第一期理论宣传班,规定学员自带背包行李、迁转组织关系报到。开学不久有一天吃早餐时,胡耀邦同志来到学员餐桌跟学员拉呱,五六个学员你一句我一句地跟胡耀邦讲心里话。学员谈了两个意见:一个是“吃不饱”,反映食堂伙食太贵,有些学员难以承受,大家都是十来年“提职不提薪”;一个是“消化不了”,学员自己理论水平低,“啃原著”太累,虽然每日苦读,但“消化不了”。胡耀邦十分重视,指示校部改善伙食,并请财政部给17级以下的学员发伙食补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理论进修班学员原先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及工资待遇来看:全班学员入学时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25岁以下47人,有工农兵大学毕业生1人(林一民),社来社去大学生3人,师专、中技专毕业生5人,高校短训班学员6人,其余绝大多数人是高中生,包括一部分初高中老三届生。与普通高校录取新生有些不同,我们班学员入学前三级工17人,二级工57人,一级工与学徒工6人,其余54人多半是工作多年的民办、代课教员、退伍兵或街(社)办企事业干部职工,知识青年13人,上山下乡7人,原工资多在30多元,有的40多元。当年应届高考生录取2人。原居民户粮有84人,原属农业户粮50人,按招收干部待遇落户。省委党校对原来正式工的按原工资额发工资,非正式工的按干部实习期工资每月发30元,还借鉴中央党校三部办班发伙食补助的办法,我们在校生活补助费每天4角钱按月发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想,我们到校读书不仅不交学费,还领工资和补贴;学习时间又短,学半年、练半年,整个一年就毕业;毕业后不用自己找工作、找单位、找岗位,是由省委组织部统一分配,到省、地(市)、县三级党委部门当理论教学干部;在校住宿安排两三个学员一间房,哪个高校有这么好条件?我们莆田地区好几个高中66届、67届生参加高考,就是冲着这么短时间、这么好条件报我们班。陈传松高考成绩406分,是第一志愿报本班的。郑瑞珍401分,听他讲被西南政法学院录取,选择到我们班就是学习时间短、读书有工资。生活补助费4毛钱,在当时够我们一天伙食费了,省委党校食堂当时是省直机关一流的食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学员不多,老师也不多,吃饭排队时间很短,饭后大家自己刷碗,习以为常。由于吃饭有了补助费,发的工资就有结余,可以改善家庭经济生活。当时对衣裳等日用品消费不多,社会物质匮乏,消费观念也没上去,未婚学员可能是买书成了最大开支。但当时新华书店书籍不多,商务印书馆出书也不多,政治类教科书更少,我那两年买了很多经济类的书籍,后来逐步都扔了,是浪费。由于没有后顾之忧了,大家一门心思读马列,也没有关心毕业后有没有文凭?因为多年没书读了,大家都憋足一股劲!也因为那时文凭还没有那么香!</p> △1985年7月2日参加省委党校建校35周年纪念大会的理论进修班同学与部分老师在礼堂前门大厅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  (二)以学员培训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年文革造成理论教学干部数量少,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省委党校比照中央党校1977年9月开办一年制理论宣传班制定计划,理论进修班学制也是一年,通过半年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速成培训,半年到地市党校实习,然后由省统一分配地方党校任教。因此,上岗为要,先上岗再说!要坚持以理论宣传、理论教学干部的培养目标为引领,坚持以当时主要矛盾问题为导向,急用先学与功底打造相兼顾,注重课程教学管理增效,提高理论干部培训质量。</p><p class="ql-block"> </p> △我们班入学报到时发的中央党校开学典礼文件汇编。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礼堂,我们听完全部两年40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课。那时还处于拨乱反正阶段,除了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于光远、苏星《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这两本教材外,没有其他教科书,主要学习中央党校编辑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和老师开讲的专题课。</p><p class="ql-block">  </p> △我们班以中央党校选编近百万字《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四册作为教材,是入学报到后最先领到的教材。 △省委党校理论进修班1978年冬季分发的马列著作选集。 <p class="ql-block">  *我们党校理论进修班学习安排,实行单科独进。</p><p class="ql-block"> 第一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两个月。</p><p class="ql-block">  一、原理部分:按照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老师分专题授课,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授课56课时,马鸣老师讲绪论。老师讲课有提到,学习哲学可参考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可当时新华书店没有教材,我是到1979年4月才在党校书店买到。李达主编这本书是1978年6月第1版,1979年2月第一次印刷。</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专题读完就接着考试,这是入学后的第一次全班考试,学校、班部和学员都是高度重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我考77分,全班最高分数是关家麟同学考了85分。</p><p class="ql-block">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是丘一平老师讲绪论,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授课34课时。</p><p class="ql-block"> </p> <div>  应该说,文革期间理论骨干接触最多的还是哲学,从1970年庐山会议后开展批陈整风,反对天才论,提倡实践论。我在师农场机关食堂,就听场部政委王智忠给我们讲授两种唯心论的区别,听得津津有味。1973年我结合《文汇报》刊登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六章辅导材料,翻阅《唯批》一书,还把《文汇报》这六章辅导材料复写三份,寄给郑尔旺同学一份。当年6月到福清县新华书店,看到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就买了一本,书店整个到5本,我回部队后陈政委看到也要买,我次日再跑福清新华书店买一本。<div>  那时我们的文化和理论功底差,就凭年轻爱看书学习,在部队机关首长身边工作有条件学了点马列皮毛。我觉得省委党校当年把我们退伍兵与民办代课教员并列,看作农村业余理论骨干,这个定位很准确的。我记得入学不久,老刘带老季到宿舍看我,聊了一会儿。我猜想自己统考急就章的作文试卷,是作为疑难卷评定65分,老季是我遇上的贵人!42年实践证明,党校领导的确眼光独到,各位同学都胜任职业、是好样的啊!</div></div> △哲学教科书与原著读本。 <p>  二、原著部分:授课60课时,内容包括: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林振坤老师授课。《反杜林论》部分章节,丘一平老师授课。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代绪论,马鸣老师授课。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由翁世盛、蔡彦士老师授课。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p><p> 选读:中央党校编的《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哲学部分)。</p><p><br></p><p>  三、哲学史部分:1、本校编书《中国哲学史讲座》,授课24课时,由张炳亮老师编写、讲授。2、本校编书《欧洲哲学史讲座》,授课24课时,由翁世盛老师编写教材和讲授。</p> △由于学制延后一年,最后一个学期分3个专业班,研究性深学经典原著。学员自选哲学专业22人,分2个小组;政经专业57人,分5个小组;党史党建专业55人,分5个小组。 <p><br></p><p> 我所在哲学专业班学习内容:恩格斯《反杜林论》,35课时,由丘一平老师授课。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2课时,由马鸣老师授课。马鸣老师在中央党校理论班进修时,听过杨献珍副校长讲授这本著作。选修课:列宁《哲学笔记》38课时,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1课时。</p><p><br></p><p> 时间过去40年了,当年印发给个人的成绩册,随个人档案送到莆田地委组织部后没有发给个人,当年的课堂笔记,搬家5次后基本上掉光了,还有一些老师具体讲了哪些课,印象淡薄了。我们班延后学习一年时,凌厚锋老师去中央党校第二期理论宣传班学习一年,我们也喜欢听他讲带有些文学辞藻的理论课。我们入学一段时间后曾国雄来省委党校当教育长,我印象最深的是看到:老曾在需要他签署意见的空栏里,是紧贴左竖边线,顶格签署“同意”两字。 </p> <p class="ql-block">  1984年6月,我又报考省委党校第二期理论班84级哲学专业(大专起点本科)。在1984.09——1986.07两年间,我们再次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经典作家的原著,再次聆听马鸣、丘一平、翁世盛、凌厚锋、蔡彦士等老师的教诲,我毕业后又回永泰党校教书。在1987.03至1989.05,我报读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函授学习两年,我到省委党校参加面授听课时发现,马鸣、凌厚锋等老师也报名学习,参加面授听课。1993年参加省委党校举办哲学专业研究生六门课程进修班学习,我再次聆听马鸣、翁世盛、陈敬泰、蔡彦士、王增喜等老师授课。</p>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主要是于光远、苏星主编的资本主义部分。后来自己也去买了徐禾的《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二阶段是学习政治经济学<div><br><div>  一、原理部分: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64课时,肖功达老师讲绪论。魏子熹、李光荣、晏永乾、潘潮清、林荆洲、谢炎皋等老师授课。教科书之二,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成书于1973年,我们也都买了一本,后来也扔了,与现实一对照,改革是无字天书,经济类的书基本都扔光了。</div><div>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40课时,教材是政经教研室老师自己编写、油印装订本《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我记忆里,林荆洲老师的板书很漂亮。</div><div> </div><div> </div></div> △1973年我还在炮兵64师农场场部当文书,看过这本经济学教科书,我手头还保存这本1973年2月第3版书,只有上册。 二、原著部分:马克思《资本论》部分章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列宁《卡尔.马克思》有关章节,《论所谓市场问题》节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论十大关系》。<div><br><div>  </div><div> 说到学习政治经济学,这让我想起我第一次听到“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情形。生命中,有些牵挂可能后会无期。 </div></div> △左上图是我们村平潭移民林信益先生,1965年从平潭移民住在我们大队下洋前厝旧房(2014拍摄),右上图是他1961年在安徽屯溪拍摄的照片。 那是我当“回乡知青”的时候,不记得是在1967年还是1968年的某一天,我和平潭移民林信益等在山垅面园坪锄草,他是1965年迁居我们村,住在下洋前厝。记得他杵着锄头抽烟歇息,向我聊着聊着,嘴巴里蹦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几个概念。把政治与经济相连、科学与社会主义相连,这个学科概念瞬间把我的思想吸住了,让我铭记于心、记忆犹新。1969年初我到赤岭村採松油,雨天跟林信益学打石头好几天,下雨天不能割松脂,我算走家串户学艺蹭饭吃。<div><br><div>  我在文革辍学后那两三年里,除了学种地和上山采松脂,还跟师傅学过裁缝、木工、打石头,都没有正规拜师,只是学着做一阵子。1969年12月我参军了,退伍后也没有遇见林信益。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把1965年迁居我村的移民,陆陆续续都裹回平潭海滩了。是林信益次子林彦,在网上看到我在网易博客图志里回忆此事,特意用厦门“日知书坊的博客”加我为网易博友并留言。林信益1963年曾在安徽省气象局调干培训,工作证贴的还是他当兵时着军装的头照。林彦告诉我,他父亲林信益于1979年45岁时不幸去世。</div><div><br></div></div> 第三阶段学习科学社会主义<div><br><div>  主要是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原著部分,授课40课时。</div><div> 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国家与革命》;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iv><div> 党校开设《国际共运史》讲座,授课24课时。</div><div> 科学社会主义,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学科。中国现代革命早期以苏俄为样板,马列著作是从苏联教材翻过来的。依稀记得蔡金发、林俊德、翁发聪老师讲课的一些情景。</div><div> </div></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四阶段学习中共党史(民主革命时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教科书:胡乔木同志《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本校编写的《中共党史辅导讲座》。</p><p class="ql-block"> 二、原著部分:列宁《怎么办?》节选,《进一步,退两步》节选,《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节选。毛泽东著作选得较多,《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关于健全党委制》等等。</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件:《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p><p class="ql-block"> 授课62课时。我依稀记得何云青、王金镖、朱梦夜老师上课的场景。</p> *党校为我们班开设中文系列课程和英语选修课程。中文课程授课140课时,包括语法、修辞、逻辑、写作,这是必修功课,当党校老师,需要写讲稿、搞调研、写论文。<div><br><div>  还有体育课,安排120课时。那时,党校周围都是农田,我们经常早晨跑步,绕着党校外面机耕土路跑一圈,40分钟。那时班次就两个理论进修班与县处轮训班,一个篮球场基本都被年轻的理论班学员占用了。记得班级篮球队还同兄弟单位比赛过,许民权就参加篮球队比赛,穿着印有“福建省委党校”红字白色背心上场。</div><div><br></div><div> 我们班参加校内劳动,除了大扫除,还参加校园里那两块耕地的插秧和收割稻子。我印象很深的是,食堂煮的当劳动点心的咸肉菜稀饭很好吃。</div></div> <p class="ql-block">  (三)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发挥教辅综合优势,促进教学相长</p> *经常分发辅导材料。党校学习历来强调以学原著为主,自学为主。在经历文革动乱颠倒是非的背景下培养理论教学干部,坚持原著、自学这“两个为主”就显得更加重要、更为紧迫,也是为今后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训练。我们刚入学,省委党校就发了中央党校编的四本近百万字原著选读。老师授课要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但大家理论功底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翻译问题、时代背景知之不多。为解决读马列原著“消化不良”的问题,编印分发多本原著辅导材料。有的直接分发中央党校的辅导材料。我看材料编印时间,多本辅导材料是1977年就成书,可见抓得早、抓得紧。分发辅导书,帮助解决看书学习上的“拦路虎”。 <p>  △我经常到省委党校6号楼省社科联找老乡王新向拿材料,到福州军区宣传部初中学兄鲍才菊那里拿材料和蹭饭吃。在江西省军区政治部的郑尔旺同学,也经常寄学习材料给我。</p> <p>  *经常开展讨论交流。我们出去后的职业是搞学问,学习上是单科独进。这样安排,便于集中时间和精力,抓住重点难点问题寻求突破,容易学深、学透。每个专题授课后,都组织小组开展讨论,老师下组参加讨论,班部及时召集小组长开会,收集汇总大家学习研讨中的情况。学习原理讨论,大家都联系实际,联系动乱年代被颠倒是非的问题,久而久之,有的同学也养成举例说明的授课习惯,适合后来的案例教学,但哲学系统性思考有所欠缺。在学原著的讨论时,我们往往抠字眼,力求一句一句的弄懂。没有互联网的学习条件,讨论很重要。</p> <p>  </p><p>  *经常聆听专家报告,增强“第二课堂”魅力。当时没有互联网和远程电化教育手段,省委或宣传部、党校经常邀请中央和地方的一线名专家来党校礼堂做报告,拓展学员第二课堂活力,改善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拉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帷幕,经过发酵酝酿,过了暑期,我们10月中旬入学以后,地方真理标准讨论正方兴未艾。记得在1979年初参加党的理论务虚会之后,党校党委副书记季德吉专门向我们班介绍理论务虚会情况。</p><p><br></p><p> 在真理标准讨论和三中全会之后,省委宣传部和省委党校陆续邀请一些专家来福建做报告,也请厦门大学等省内专家做报告,地点都放在省委党校礼堂,我们班都参加听报告,也会议论专家的报告。于光远、苏星、韩树英、董辅礽、许涤新等等,使我们脑洞大开,充分看到理论在思想解放中的魅力。我记得于光远坐在礼堂舞台中间讲台讲课时,他的一个女秘书,就在舞台右侧搭架的黑板上板书重要的概念、观点或容易搞混的词语。那时,讲台上只有一盏台灯、一个麦克风,没有投影设备。</p><p> </p> <p> △1979年国庆节,我们第8小组全体学员去祥谦公社游览二七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前排左起林宝赐、许民权、常红生、陈航生;后排左起欧金最、林木栋、陈传松、吴孟桃、林其强。</p> <p class="ql-block"><b>  三、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服务提升学员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b></p> <p class="ql-block">  1977年9月中央党校提出的学习方针,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党校教育历来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学员管理是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 省委党校派组教处13级干部李再立当理论进修班班主任,委派叶忠禾、刘家兴为正副书记,组建班级党支部。部分学员骨干参加班级“两委”:陈徳辅担任班长,庄奕贤、黄永水任班委;他们三人还同寇慕真(女)、李井辉一道,当选为党支部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省委党校是“互称同志”、“不称官衔”的一块净土。普通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着装,以打破身份歧视。党校学员刚进党校就被告知:“你们的领导职务已挡在党校围墙外了,进党校后就是一个普通学员。”这是一个规矩,一个传统,就是今天年轻学员进党校学习之前,也都事先了解党校的这个规矩。学员只称呼教研室的老师为“老师”,对年长者不论职务都是“老”字开头+姓氏,如老季、老田、老李;对年轻者,“小”字开头+姓氏,如小赵、小钱、小孙等,称呼者没有一点扭捏,被称呼者也没有一点别扭,十分自然和亲切。如果党校宣布学员到校是“普通学员”,而校内工作人员之间互称官衔成风,这样成何体统呢!我们迄今,有谁不念及已故明祖凡校长之正气、李再立主任之严肃?!20多年前陈传松同学在福建团校当校长,我多次造访他的办公室,几次见到他不同的下属进来办事向他打招呼,都亲切地直呼其名没有叫他“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百废待兴的日子里,大家格外珍惜在党校的学习机会,每天学习时间都超过12个钟头。这样二三十年下来,我多年前见到很多同学,他们说还保留这么一股学习的劲,可能是习惯成自然了。记得当初夏日炎炎 ,七号楼北向的宿舍热得就像一个蒸笼。我两年都住在三楼北侧房间,在319就住了三个学期,最后一学期分专业还是住北侧房间。盛夏酷暑午休时,大家热得实在没能入睡,好多同学大半个脑勺就浸在盛满冷水的脸盆。草席早就拿走了,睡不着就躺在床板上闭目养神。下午在宿舍自学,男生们都只穿一条短裤,仍然挥汗如雨。当了两年报童的女同学许银梅天天进来分报纸,学习委员寇慕真分发学习材料走进来,也没有感到别扭。那时没有空调、电视、照相机,连电风扇、收音机都没有,大家只有阅览书籍和报纸了。后来,在底层大门内左侧,铁架电视柜里置放一台黑白电视机,晚七点看新闻联播结束就关机。给每个宿舍订一份《福建日报》是省委党校传统,那时报纸很薄,大家主要还是看书学习,每天熬到半夜才熄灯。</p><p class="ql-block"> 回忆当时学习情景,傅献群同学说:当时食堂伙食,至今仍对我们存有诱惑。开学初不久,许多同学因读书废寝忘食,以至犯上失眠症。班部老师特意强调,大家要劳逸结合。</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级学员人数多,班级大会多是总结布置工作,表扬经研究确定的好人好事,班部管理干部从不轻易批评哪个人。我是个普通学员,同老李交集甚少,公开场合就一次,1979年10月底还是11月初我们去实习之前,党支部大会讨论我等二人预备党员转正。我至今记得老李说我两点:一是找关系、走后门想去校外看病;一是说我更努力读书的话成绩肯定会更好。老叶肯定我入党入学以来的表现,同意按期转正。老刘听我申请转正发言后,说我比较油。一节课通过两人转正,同学没时间发言,老师是批评和鼓励兼而有之,我表示感谢,具体事不要解释。</p> <p>  △我在理论班读书两年,单人照片只有4幅(含题封1幅)。左上是刚入学拍作《学员证》照片,右上是贴毕业证的照片,下方图片是1980年6月在校园游泳池边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省委党校当时与7号楼并排的,隔着过水的是两层楼高的轮训班学员宿舍楼2号楼。2号楼与7号楼之间过水雨棚搭盖下,修筑两排洗與水池,大家在这里洗脸、洗衣服。那时候,省委党校就办这两个班,县处级轮训班一期四五个月,跟我们班基本同步开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个班级住处相邻,理论进修班永泰本县学员就我一人,每一期轮训班都有一个县领导来学习,因此我与来学习的县领导都有往来。第一学期是县长俞基泰来轮训,他当过我们公社书记,他离任回县才是那个陈书记接他的班。1979年元旦,我们7个人分两车送到湾边,坐轮渡到江口后,才挤在俞县长这辆北京吉普车回县城。我们第二学期时是县委常委、副县长苏本珠同志参加轮训班学习,他是我在县委学习班工作时的负责人之一。同期,我认识福建日报社老乡江堤端,后来周末常去东街报社宿舍他的家蹭饭,他后来当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学习第三学期时,永泰县委书记陈裕国参加轮训班。苏本珠来信说:陈书记在县里带去政治经济学资料很多了,哲学部分较缺少,他嘱我将过去借他参考的书本暂借陈书记一阅。记得1979年国庆30周年,仙游鲤声剧团携《春草闯堂》晋京献演返回在福州演出时,给仙游老书记张健送10张戏票,陈裕国带两张戏票给我看。我不爱看戏,让刚好来党校看我的父亲去戏院看,家父看完回来说:莆仙戏很好看。陈裕国书记在这期轮训班结业后,就去莆田地委纪委上班了。苏本珠同志也调到地区林业局,最后转到地区钙镁磷厂当厂长,这个正处待遇退休后亏大了。</p> △ 1980年7月毕业时分享的两个德化瓷杯,老同学还在用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9年8月下旬是暑假,我参加闇亭寺宗教会议后跟车回县城,回到省委党校不久就得了腮腺炎。校卫生所的药也吃,在轮训班的陈裕国书记知道后,邀请轮训班学员闽清县委副书记王增学一起来看我。王副书记用土办法治疗,用茶油灯芯点火熏我耳朵。陈裕国建议我要不到市区医院看一下,他说医院有熟人。看到脸肿得很大,我不知道病情的轻重,第二天到校卫生所续诊时,有询问医生要不要到校外医院看一下,也说轮训班有个学员说医院有熟人。后来,不清楚咋就反映到李再立班主任那里了!这就有了老李在我入党转正会上的发言,说我要找关系到校外去看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2年初,我参加党校毛泽东八篇哲学著作读书班,老李当班主任,我学完哲学著作,后面中国近代史的课就不想听了,旷课许久让他生气了,学习小组长是省社科联周裕惠。1985年5月我和陈以文编同学通讯录,老李拿到校印刷厂排印。1986年7月9日,老李邀人帮我们在读二理本科班的9个老同学,与在读组干班李天乙及老李、老叶两个老师合个影。我第二期理论班哲学本科班毕业回校任教,1987年底评讲师前,同老李通信两封,他都及时回信,并寄给我省组那份招干《通知》复印件。</p> <p class="ql-block">  △ 1986年7月9日省委党校建校36周年校庆会后,我们班在读二理本科班同学与李再立、陈忠禾老师及李天乙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郑志宏、李天乙、李再立、叶忠禾、吴国三、许银梅;后排左起:邓思平、傅献群、陈二加、林文均、林其强、陈以文。</p><p class="ql-block">  </p> <p>  搞好实习,是练就基本教学技能和调研技能的核心环节。按招生简章提法,我们理论进修班是学习半年、实习半年。实际上,我们后来是学习两年,到地(市)党校实习和分组搞调查研究仅有两个月。因为人有惯性,一学起来就想学得很多、刹不住车。学校也一样,总觉得学太少了,这也要懂,那也应该会。所以,我现在特能理解中小学学生为什么负担重,“减负”成了破不了的难题!因为,每个教师都想把自己学科知识,一脑门倒给学生,总是嫌给的时间不够。一个教师,很难从全局中把握好自己的局部,总想把学生时间精力拉到自己的学科上来。各科老师都这样,只是苦了孩子!</p><p><br></p><p>  记得1979年11月到地(市)党校实习前夕,班部邀请翁世盛老师作报告,专题授课《怎么搞调查研究》。</p><p><br></p><p>  我们在莆田地委党校实习时,刚好地委党校1978年高考扩招是招收理论班在学,地委党校安排我们每人在理论大专班讲一堂课。我和林宝赐、陈光荣等分讲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分配我讲该书第三章,即爱的哲学。大家到图书馆借书,主要是西方哲学史方面的书,备课很认真,当老师都想一下子给学生灌输很多东西,我写的板书,后面不知歪到哪里去了!</p><p> 记不准是三五个同学到永泰社会调查,住在县委招待所两三天,王东闽带我们去他呆过的地区柴油机厂,还去造纸厂和轴承厂等调查。之后,回去闭门写调查研究报告。</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党中央号召全党办好各级党校,经过一年多恢复办学,各地党校教师已初步调配,能应付短训班教学要求。我们理论进修班招干时,省委党校1978年10月7日向省组发文,即《关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学员在学期间工资和结业分配工作问题的请示报告》(校发【1978】007号)文件里提出两点:“一、在学期间工资”:原来非在职的按试用干部的工资标准每月发30元;原来在职的学员原工资高于试用干部标准的按原工资发给。“二、结业后按大专毕业生待遇,定级分配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19日,省委党校《关于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进修班延长学制和结业后工资待遇问题的请示报告》(党发【1979】004号)文,主送省组、省宣,抄送省人事局、省教育局,我们修业时间由原定一年延长到两年,学制也同时由一年改为二年,由省组报请省政府研究发大专毕业证书。关家麟对我说:这要感谢省委党校明祖凡等老领导和马鸣等老教师,第一期理论进修班与后面二理、三理学历教育有所不同,后面几届理论班与省组基本无关,只迁转组织关系到党校,毕业分配由各县区自己协调。</p> 当年省委党校就办两个班,县处级轮训班和我们这两年理论进修班。新开办一年制(延后两年制)理论班没有经验,校领导和班部、教研室老师都非常重视。我有幸看过那两年有关理论进修班的多个文件,深切体会到省委党校领导对我们班学员的关爱情怀,看到了他们在省委、省组领导支持下,如何一步接一步地为我们学员谋利益,我很感动,感到非常震撼!改革开放最初几年,党校校风非常好,大家感恩之心油然而生,当然我们同学也很争气。 <p class="ql-block">  1978年秋季到1980年夏季这两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旗帜照耀下,是我们国家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不平凡的两年,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两年,是党政军民学各项事业和精神面貌意气风发的两年,是我们国家的形势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两年。我们这批毕业的学员,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分配45人,89人分赴各地(市)工作岗位,大多数同学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大家带着在省委党校两年学习所赋予的崭新思想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开始投身到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潮流中去。</p> <p class="ql-block">  1990年7月省委党校建校40周年校庆,适值我们理论进修班毕业10周年,省委党校邀请第一期培训班、第一期理论班(即我们这个理论进修班)全体学员,与其它班次的学员代表,一起参加校庆典礼。我记得我们班有105位同学参加礼堂纪念大会。会后,我们到施亚光任总经理的温泉宾馆开座谈会,班部三个老师都参加并讲话。方长明、赵一源请吃西瓜。座谈期间还建立一个班级互助账户,大家捐点钱(多数捐200元),用于今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张闽利捐资3000元,黄静波捐赠价值三千元的饮料,中午在红旗饭店聚餐,由时任台江乡长林信国同学做东。</p> <p>  △2008年10月11日莆田地区小组部分学员参加入学30周年座谈会,与前排老师合影。</p><p>  前排左起魏子熹、翁世盛、朱梦夜、林俊德、曾国雄、叶忠禾、刘家兴。后排左起王东闽、林其强、陈传松、常红生、陈光荣、张玉林、王国富、吴孟桃、许民权、许银梅、林宝赐。</p> <h3>  1978年金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您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h3> <p class="ql-block">  萧瑟秋风今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毕业40年网上团聚正热热闹闹,我们的问候声也已随风飘到了云端:我远在天国的师长和同学啊,您们路上结伴同行,一切都还好吗?!</p> 感谢母校! 感谢老师! 感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