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萧山来氏某公的一则传说故事

高哥茶行

清朝乾隆年间,在浙江绍兴府萧山县有一位书生叫来宗敏,他家境贫寒,但读书非常用功,考取了秀才后不久又考取了举人,下一步就是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了。 来宗敏考秀才和考举人都是在本省府,路途很近,但是要考进士就要进京参加会试、殿试,几千里的路程,来往食宿费用很大。来宗敏为了读书,节衣缩食,根本没有路费进京考试。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只好硬着头皮去亲戚家去借。<br> 这些亲戚看到来宗敏来了,知道他穷,都找借口百般推脱说没钱,再不就是躲起来不见他。<br><br>来宗敏跑了一天,一文钱也没借到,灰心丧气地回到家。他妻子说:“咱们只好试试邀会解决了!”<br> 邀会是旧时民间借贷的一种方式,类似于现在的众筹。就是急需用钱的人召集亲友若干人,每人各凑一份钱。第一年归发起人使用,以后每年以摇号的方式轮流一次,直到每个人都得到使用一次为止。<br><br>这样来宗敏又去央求了很多亲友,最后才有七家勉强同意,约定好时间带着钱币到来家交付。<br> <p>这天是约定交银的时间,一大早,来宗敏就忙着上街买鱼买肉,回来又把家里养的一只大芦花鸡给杀了。</p><p><br></p><p>来宗敏的妻子在厨房里炒菜做饭,宗敏又把院里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就等着这些亲友光临。</p> <p>可是这夫妻俩从早晨一直等到中午, 也不见这七位亲友的影子。</p><p><br></p><p>来宗敏站在大门外,不停地来回张望,又一直等到太阳西下,还是不见他们到来。</p><p><br></p><p>来宗敏很沮丧,望着这一桌酒席,眼泪流了出来。</p> <p>就在这时,忽然门外来了一大群乞丐,为首的一个老乞丐看见院子里摆放的酒菜,大声喊道:“老爷家是不是有喜事啊?”</p><p><br></p><p>还没等来宗敏回话,这个老乞丐就招呼一帮乞丐。“快进来,快进来,老爷家办喜事,咱们把这桌酒菜给吃了吧!”</p><p><br></p><p>这群乞丐不由分说就围坐在桌子旁。</p> 来宗敏很辛酸,一抱拳说:“各位,我们家哪有喜事啊!,只因为我要进京赶考,家里贫穷没有路费,所以想邀请亲戚来集资,凑几个钱,以解燃眉之急。唉!谁知这些亲戚嫌我穷,一直等到现在也没来一个人。既然各位看得起我,上门要喝酒,咱们就痛快地喝几杯吧!” 这个老乞丐听了一怔说:“我们以为你家是办喜事,所以来讨杯酒喝,谁知却是这样,你夫妻俩辛苦花钱办了这一桌酒席,我们怎肯厚着脸皮吃掉。”<br><br>来宗敏你说:“天下穷人都是一家,你们讨饭是因为穷,我请客没人来,也是因为穷,既然我们都是穷人,今天在一起就是缘分,大家不要客气坐下来吃吧!”<br> <p>老乞丐犹豫了一下,就拿起筷子招呼这些乞丐吃喝。</p><p><br></p><p>来宗敏也不把他们当外人,频频与这些乞丐交杯换盏, 开怀畅饮。这些乞丐见来宗敏为人这么豪爽仗义,都十分感激。</p><p><br></p><p>酒过三巡,老乞丐开口说话:“我们今天承蒙老爷厚爱,在家里盛情款待,有句话古说,知恩图报非君子,不知老爷进京赶考需要多少银子?”</p> <p>来宗敏说:“我只要能够到达京城,路上不挨饿就足够了!”</p><p><br></p><p>老乞丐一听笑了起来说:“若是这样,这点小事有何难?我们众人一起护送你到京城不就成了,肯定路上不让你饿着,不住露天地就行了吗!”</p><p><br></p><p>众乞丐一听,齐声叫好。</p> <p>来宗敏愣住了,难道这些乞丐有这样的好心?能胜过亲友?。</p><p><br></p><p>来宗敏心里想:“古今从来没听说过有乞丐护送举子进京赶考的,这要传出去, 岂不被人笑掉大牙!”</p><p><br></p><p>老乞丐见来宗敏不吭声,以为他不相信就说:“老爷, 虽然我们是要饭的,但我们也讲义气,怎么会骗你呢?我知道你们读书人讲究体面,怕跟我们这些乞丐在一起, 被路人笑话!”</p> <p>来宗敏心里这么想,但嘴上不能承认,只好笑着说:“感谢各位,我怎能不知好歹,只是怕我连累你们大家,心里过意不去。”</p><p><br></p><p>老乞丐说:“你用功读书无非是为了想做官,你进不了京,考不上试,就做不了官,在家里还是受穷,还是被人嘲笑,你若进京考上进士做了官,到那个时候谁还会嘲笑你呢?”</p><p><br></p><p>来宗敏觉得有理,欣然同意。</p> <p>第二天一早,这些乞丐来到来宗敏家中,有的帮他拿行李的,有的帮他背包的,忙得不亦乐乎。</p><p><br></p><p>老乞丐还让人抬来一顶轿子,他们簇拥着来宗敏出了北门,往京城的大路而去。</p> <p>一个举人跟叫花子在进京赶考,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县城,人们都跟在乞丐后面看热闹,乐开了花。</p><p><br></p><p>来宗敏这时也不在意,坐在轿里让人们去说吧!</p><p><br></p><p>就这样,来宗敏跟着这些乞丐,一路上这些乞丐省吃俭用把讨来好饭给来忠敏吃,讨来的钱给来忠敏付宿店费。</p> <p>进京后,来宗敏就住在了一家小客店,心里非常高兴,等到了考试这天,他一进考场,一蹴而就,文章做得洋洋洒洒。等大榜公布上来,来宗敏高中二甲进士,分发知县。</p><p><br></p><p>来宗敏衣锦还乡,特意给这些叫花子每人都换了一件新衣服,带着他们回到家乡。</p> <p>来宗敏的亲戚朋友,听说来宗敏做了官,都纷纷携带重礼前来祝贺,但来宗敏一概拒绝不见。</p><p><br></p><p>等到来宗敏上任做了知县,他在家里张灯结彩,大摆酒宴,专门宴请这些乞丐。</p> <p>后来又对这些乞丐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各尽所能、自食其力给安排些事做。</p><p><br></p><p>来宗敏做了几年知县,廉洁奉公、名声很好,后来得到朝廷的重用,升迁又做了知府。</p>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篇文章寓意很深刻,从古到今,一点都没有变。<div>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放下了面子,就挣得了面子。来公如果不放下面子,跟随乞丐进京赶考,是没有后来的好前程的。死要面子,只能受苦受穷。</div> 【姓氏解读】:来氏在萧山确实是人口众多,人才辈出的。据现存《萧山来氏宗谱》所载,萧山来氏是宋室南渡,由河南鄢陵迁来,卜居萧山,繁衍生息,成为大姓。 据《洛阳来氏家谱》序所记,在明代中期,来氏家族自萧山迁入洛阳,至今四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