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在“学做老师”的路上一一参加安康市2020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交流会有感

红柳灵桦

<p>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安康市2020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交流会,并作了巜立足校情抓常规 落实研修成长》的课改论文交流。此次活动分为课堂教学成果展示、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课堂教学改革专题讲座等环节,观摩了语文分会场的四节展示课,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四位授课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对学生巧妙的引导,对课堂灵动的把握……从他们的课堂中,我深切明白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常态的教学中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渗透,有效引导,点滴积累而实现的!</p> <p>  下面简单分享几点,我从展示课中受到的启发:</p> <p><b>  一、巧设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b></p> <p>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语文课堂中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在李静老师执教的巜走月亮》一课中,设计的几个提问“点”就非常有思考性,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p> <p>  问题一:课文是写谁在走月亮?你认为文中的小女孩儿是大是小,你从哪儿知道的?</p><p> 问题二: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我们分别走到了哪些地方?第四次走月亮为什么没有写具体的地方,而用省略号?</p><p> 问题三:文中是如何写月光的美?月光照亮了哪些地方?还照亮了哪些地方?</p><p> 问题四:默读课文3到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 )走月亮。</p> <p>  《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如诗如画的语言,静谧和谐的景物,温馨真切的母女情,构成了一幅清凉而又暖意融融的月夜美景图。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打开学生想象思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p> <p>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老师要想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的解读,要多角色多次“进出”文本,弄清文章的主旨,把握文体的特点,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准提问的“点”,把握提问的“度”,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清晰的体现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全面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p> <p><b>  二、淡化诗意,入境悟情,拓宽古诗词教学的广度与深度</b></p> <p>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而又难教的内容,我们在上古诗词课时总也跳不出“应考”的束缚,反正考试时无非就是解词意或写诗句意思,那上课时就反复让学生读注释,说诗意,背诗文,往往忽略了古诗词整体的意境,忽视了引导学生由一首学多首同类型的诗词,探寻古诗词背后的故事。观摩了许礼佳老师的执教的《村晚》、兰晓莉老师执教的《繁星》,使我受益匪浅。</p> <p>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因诗人观察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人生的心路历程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就不一样了。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多引导学生品读联想,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入境悟情,欣赏古诗词,理解古诗词,从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p><p> 那么,是不是说古诗词的教学就不用理解诗意了呢?正如交流会上王丽老师提出的疑惑:理解诗意如何?教到何种程度?结合两节观摩课,我的理解是: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要淡化诗意的讲解,引导学生能结合注释,联系生活实际,大体能理解诗意即可。教学中更多的应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领略诗歌中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体会诗文中的诗情画意,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简单地说,即要拓宽古诗词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古诗词教学丰蕴起来。</p> <p><b>  三、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b></p> <p>  “ 语文素养”这个词汇是新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我觉得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说的比较通俗易懂,“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重点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一一多读、多思、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p><p>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节课我上的口干舌燥,学生却是“万马齐喑”!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习惯性的“教”转换到关注学生的“学”,即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碰到哪些障碍,用什么方法帮助解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怎样才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等,也就是说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p> <p>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更依赖于教师对教材潜在的育人功能的发掘,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更加用心,不仅备教材,也要备学生,让语文课堂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与做人……当然,要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融入课堂落地生根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还需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实践。</p> <p>  下面是侯老师对四节展示课的评课,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让人茅塞顿开,我挑重点简单分享给大家,我相信对大家日后的备课一定有所启发。</p><p> 1.好课的标准:文品、课品、人品,四位老师用课说话,达到了好课的标准。</p><p> 2.教课的功夫也在课外,源于自己的修养、学识、内涵。</p><p> 3.这四节课是具有启发性的好课,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1)对文体的把握准确。(散文、诗歌、古诗)</p><p> (2)对课时的划分正确。</p><p> (3)对课型的把握精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p><p> 李静《走月亮》 散文、诗歌的特点就是跳跃的语言,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而李静老师关注了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p><p> 兰晓莉《繁星》 关注诗歌的语言排列特点,如诗的语言,悄然唤醒了学生对母爱的回忆。</p><p> 徐礼佳《村晚》 围绕同一主题进行“1+x”阅读实践活动,由一首诗到一组诗,再上升到中国古诗背后的意向(隐逸),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的主旨。</p><p> 肖亚丽《夏天里的成长》 语言朴实,由物及人,由“生长”到“成长”。</p><p> (4)教学目标的确定清晰、有梯度。</p><p> (5)教学推进有层次,指向目标落得实。分清课型是指向表达,还是指向理解。在拓展时,要问清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设计的指向是什么?</p><p> (6)教师的评价语多维、多元、丰富的、积极的、肯定的。</p><p> (7)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语言、审美、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p> <p>  总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学做老师”!</p>

学生

语文

古诗词

教学

素养

课堂教学

老师

诗意

月亮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