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 (二) 漫漫"长征"路

晨曦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 二 章</b></p><p><br></p><p><b> 漫 漫 "长征" 路</b></p><p><b></b></p><p> 1966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社论的第二天,我班周建伟和王惠民到我家动员我和他们一起徒步进京去参加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当时,我正不知道如何躲避造反派的批判呢,又听说可以见毛主席,就答应了他们,並在第二天就踏上了漫漫"长征"路。</p><p> 我们"长征"隊共七人,四名男生,三名女生。当时,除周建伟的父亲"靠边站"外,其余六人都是被揪子女,造反团叫我们"狗仔子长征隊"。</p><p> 从牡丹江到北京沿铁路线全程1604公里,而我们就不止走这么多了。我们沿铁路和村庄、城镇,大约走了2000多公里,跨越了四个省,30几个村庄和城镇,历时近40天,终于在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前(后取消了接见)与十几支"长征"隊在通县会合,高举大旗浩浩荡荡地走进了祖国的心脏一北京。那种如同红軍长征陝北会师的氛围,至今历历在目。</p><p> "长征"途中,我们有苦有乐,有惊有险,有教训也有见闻。</p> <p><b>一、掉进沼泽地,险些丧命</b></p><p> 在去离锦州不远的一个村子时,由于我们连续行軍,双脚都起了泡,走起路来钻心的痛,因此我们三名女生又掉隊了,为了追赶上隊伍,我们抄了个近路,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沼泽地。开始,从这个榻头跳到那个榻头,觉得真好玩,脚也不痛了,还一边跳一边唱,正跳得起劲呢,候文"妈呀"一声掉了进去,贾仟仟眼急手快用力拉她也被拽了进去,由于挣扎,两人都快没到腰了,我去拽她俩也掉了进去,幸亏我抓住了一把草,才蹿了上来,可又被候文拽了下去,。我们拼命地喊:救命!救命!可是离村子几百米的沼泽地那有人哪?只有靠自己了,我先爬了上来,又把贾仟仟也拉上来了,我俩一起拉候文终于把她也拉上来了。坐在榻头上,我们三人象傻了一样,棉裤湿透了都没觉冷,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大路,走进了村子。村长说:你们捡命了,那里不知死了多少人,我们叫它"死坑",这是在冬天,如果在夏天,你们就都出不来了。这时,我们才有了后怕,有了想哭的感觉。</p><p> 过后,我想,那天我们能从"死坑"中爬出来,一是靠团结的合力,求生的合力,如果是一个人,哭死也爬不上来。二是说明上天给予我们的是经历,而不是死难。她是让我们这些初出茅炉的青年人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能凭热情光想走捷径,不明底细,没有准备,盲目的捷径,就是灾难。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我记了一輩子。</p> <p><b>(二)可敬的护林人,可爱的阿妈妮</b></p><p> 掉进"死坑"的当天下午,我们三人穿着湿漉漉的棉裤、棉鞋随隊伍继续"行軍"。刺骨的寒风,打在腿上,棉裤、棉鞋很快就成了冰裤、冰鞋。我因中午只吃了块周建伟给的饼子,又饿又冷,打起了牙悸,候文和贾仟仟也冻地直蹦。但我们三人谁也没掉泪,尤其在男生面前,我们怎么好意思?边走侯文还大声喊:"渴了想想上甘岭,饿了想想红軍二万五"。还买乖子地唱:"红卫兵不怕远征难,寒雪风霜只等闲,冰裤冰鞋穿身上,`死坑`见了都怕咱"。侯文是隊里的活宝,一路上节目属她最多,大家都称她"侯宣委"。我们互相鼓励,一瘸一拐地竞走出了五一六里路。</p><p> 傍晚,走到山脚下,才见到了一户人家。这是一对护林的老夫妻,男的是汉族人,女的是鲜族人,他们非常热情地请我们进了屋,阿妈妮见我们穿着冰裤、冰鞋,心疼地流下了眼泪。赶紧找出她和大叔的旧裤、旧鞋,让我们换上,我和仟仟穿着阿妈妮的大肥裤,勾瓢鞋,高兴的在地上还转了好几圈。阿妈妮没有孩子,家里只有老两口和一只大黑猫,这支猫大得出奇,站起来象一条大黑狗。见到我们,开始它很警觉,竖起了耳朵,瞪圆了眼睛,还发出了呼呼的挑战声,见阿妈妮对我们那么热情,就乖乖地趴在那不动了,但眼睛还睁得大大的不离开我们。</p><p> 护林的大叔和阿妈妮都是林场职工,是吃"皇粮"的,生活比村里人好多了。阿妈妮给我们做了一噸让我终生难忘的晚饭。香喷喷的二米饭,尤其是那大萝卜絲土豆汤,又加上了点红辣椒,美味无比!喝的我们浑身是汗,暖洋洋的,我开心地说:"我们多象皇帝!"是啊,当年朱元璋落魄时喝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也没有这么好喝吧?</p><p> 阿妈妮还给我们跳了鲜族舞:"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我们女生也随阿妈妮舞了起来,男生又拍手,又唱歌,连大黑猫都摆起了尾巴。那晚,高兴极了!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p><p> 晚上,在周建伟的安排下,女生睡炕头,男生睡炕梢。我们第一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睡一铺炕,谁也沒感到忸妮,其乐融融得真象一家人。</p><p> 一觉醒來,我从门缝中露出的一絲亮光中,知道老夫妻还在厨房为我们烤棉裤,他俩把热炕让给了我们,一定是坐了一夜。我眼睛又湿润了。</p><p> 这对老人,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深山老林中,一守就是30多年,他们把大黑猫和这片树林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天寻山,为树木修枝剪叶,风雨不误地呵护这片林子,让它们成为国家的优质栋材。</p><p> 可敬的护林人,可爱的阿妈妮,你们为这些孩子操尽了心,献出了美好的青春,顶住了肆意砍伐,顶住了邪恶。我们敬佩您们,祖国和人民都会感谢一您们!</p> <p><b>(三)我们的队长一周建伟</b></p><p> 周建伟是我高中的同班同学,他喜欢数学,我也喜欢数学,共同的求知点让我们经常在一起解题,争论。因为他总是显得比较老成,上学时,我就给他起了个绰号"老头"。有时同学们喊他"老头",他不满地说:"我有那么老吗?别叫我老头!"这时,只要你连喊他两声" 老头"、" 老头"、他就一声不吱了。</p><p> "老头"非常善良,心细如絲。我们七个人谁也没去过北京,况且徒步走,心里都沒数。周建伟一路打听,一路规划,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他给"长征"隊定的纪律比较严明,到老乡家吃饭必须交钱,进城吃接待站派饭没钱也得打欠条,尽管一路上全隊欠下饭钱,文革后期都由我个人买了单(因为签的都是我的名),但我没有怨言,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更让我欣慰的是:我们"长征"隊,没给毛主席他老人家丢脸,一生心净坦然。</p><p> 周建伟一路扛旗,一路还照顾大家,谁走不动了,就帮助背行李,还把自己的衣服借给带衣服少的同学穿,派饭时,他总是抢着到最穷的人家吃饭,有时还节省块饼子,留给饿了的同学吃。一路上他尤其关心照顾我们三名女同学。</p><p> 我们三名女同学走地慢,总是落在男同学的后面,每当在岔路口,我们很茫然的时候,总能看到"老头"在那等我们。我们往锦州走那天,天特别冷,呼呼的北风吹在脸上象刮刀子一样,我们又落后了。天黑了,道路两旁没有一盏路灯,只有好心的月亮为我们指路照明。又冷又饿又害怕,我们三人挎着胳膊,大声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自己给自己壮胆,互相鼓励着往前走,刚走到一座小桥下,忽然从桥下冒出一个人,只见他抱着个膀子,蓬头垢面,眼眉上,嘴上全是白霜,磕磕巴巴连话都说不清了,活脱脱一个小"老头",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候文象见到亲人一样,一把抱住周建伟就哭了起來。后來,我们才知道,在这数九寒天里,为了等我们,他足足在桥下等了二个多小时。这一天,我们连续走了100多里路,创了我们"长征"隊的记录。清晨两点,才进了锦州市。城市耀眼的灯光,宽敞的柏油马路,是那么熟悉,宛如又回到了牡丹江。</p><p> 实事求是讲,我们三个女孩子都很喜欢和感激周建伟。患难时,让我们看到了他金子一般的心,真诚的责任感,憨厚的人品。这是一个能为你挡风遮雨的男人。但最终谁也没和他走在一起,只是成为最要好的朋友。</p><p> 相信时代,相信命运,相信缘份吧!</p> <p><b>(四)贫穷的农村</b></p><p> 小时侯,常在电影中看到衣不遮体,瓦不遮寒的农户,但没有实感。"长征"的一路,当我走进最底层的人群中时,才见识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穷,穷的令我惊呆,令我心痛。</p><p> 有一天中午,我们走进了一个村子,整个村子没有炊烟,沒有人走,静得就连鳮鸣狗叫声都没有。村长很为难地给我们派了饭。我被派到姓李的一户人家,进院一看,光秃秃的,什么都沒有。要倒的房山用几根木棍支撑着,房檐下还挂着几穗发了霉的玉米棒。纸糊的窗户,呼呼的漏风,炕上只有几片炕席,四个光腚的孩子坐在一片大点的席子上,盖着一床几乎没有面的破棉被。地上还有一个光脚、光腚的小男孩,他穿着一件露着棉花的大人棉衣,流着鼻涕,刚吃完一碗窩瓜粥,正巧我进来,女主人拿起孩子的碗就给我盛上了一碗窝瓜粥,还递给我一个硬硬的玉米面饼子,(这个饼子可能是给男主人留的)孩子们眼睁睁地盯着那块饼子,当时,我的心不知是什么滋味,呆呆的站在那儿,嫌脏?嫌穷?还是可怜?五味俱全,说不清楚。我含着泪,放下饼子,放下1角钱,急匆匆地走了。一问其它同学,有的喝的玉米面粥,有的喝的窝瓜粥,除侯文和贾仟仟在村长家吃到了玉米面饼子外,大同小异,都是去的穷得快揭不开锅的人家。</p><p> 一路上,走进老乡家,谁也不敢吃饱饭,几双饥饿的眼睛紧盯着你,他们都吃不饱,那有粮给你吃。所以,我们宁肯饿着肚子,多走路程,也要赶到有接待站的地方吃饭。是真怕吃老乡家的派饭呀!</p><p> 进入河北省,见到很多老人、孩子背着筐,手里拿着耙子,挠路边上的草,地挠得比脸还干净,就连田里的苞米根、谷子根都挖得一干二净。家家户户没有烧的,屋里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尤其是那炕凉的能冰死人。</p><p> 在老乡家住的那晚上,我们三人把所有的行李都用上了,铺了一床被,並把备用衣服都垫到了被下,三人盖两床被钻到一起才睡了一宿,第二天,我腿象木了一样,走了很长一段路才缓过來。只要是派饭,那就准是地瓜,吃得我们全吐酸水。</p><p> 缺粮、缺水、无柴、无电,这就是我见到的当时北方有的农村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农民的生活,那就真的要出乞丐了。</p><p>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变化最大的当数农村了,尤其是靠公路的村子都先富起来了,相信那五个光腚娃家也一定过上了粮满仓,禽满院,电灯、电话的富足曰子了。</p> <p><b>(五)、我们"长征"隊走过的乡镇、市县</b></p><p>(邮戳的留念)</p><p> 1966年12月22曰《人民曰报》发表"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社论的第三天,我们就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从牡丹江出发,途经:</p><p><b> 黑龙江省:宁安、东京城、沙兰、尔站。</b></p><p><b> 吉林省:榆树、黄泥河、小丰满、松花湖、永吉县、敦化、岔路河、汉阳、伊通。 </b></p><p><b> 辽宁省:小孤山、盘锦、台安、东辽、西丰、开原、铁岭、锦县、锦州、锦西、勾帮子、塔山。</b></p><p><b> 河北省:山海关、北戴河、丰润、遵化、玉田、三河、通县,进入北京。</b></p><p> 因我曰记丟了,所以,还有一些村、镇就记不清了。一路上,虽然有周建伟的导航,但也走了不少回头路。另外这些地方,也不是按行軍顺序排列的,只是回忆。</p><p> 我在长征二字上都打了"一一"引号,是因为,我不能降低和偷换长征这两个字的神圣含义,它属于过雪山草地的老英雄,属于为共和国建功立业的老革命,而不属于我们。</p><p>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並让我们到大风大浪中去历练,给予我们的是机遇和考验。我参与了,这是我一生的偏得,我十分珍惜这一经历,一生不忘!</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 的 故 事</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结 束 语</b></p><p><br></p><p> 写到这里,我感到轻松多了。翻滚了几十年的心浪,终于落潮了。人生如南柯一梦,一恍,我己步入暮年。当我再次审视自己的人生时,心里没有颤抖,没有怅然,有的只是平静如水的心怀,那些屈辱、艰难、磋砣的创伤都己放下,准备精神焕发地过好晚年。</p><p> 本来,初衷是再写写"屈辱的文革",但又一想,那激进年代父母的屈辱、我的压抑早己和共和国当年面临的苦难,一并写入了历史,我再班门弄斧,添枝加叶,就毫无润色了。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不能总往别人的伤口上洒盐,揪人家的小辫子,靠自省吧!不计前嫌,原谅别人,留给自已的才是豁达晴朗的明天。</p><p> 我写的这些,虽然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片断,但无论是糟粕还是精华,它都是最真实的记录,是一张张己经发黄的老照片,是人生再也不会重复的镜头,更是我们这一代精神的缩影。我愿毫无保留地献给我的后代,希望他们不要浪费这珍贵的食材,索吸营养,步子走得更扎实,生活过得更幸福,更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