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72年春我与弟弟在峨眉校区中山梁。</p><p> 我1970年参加工作,1971年12月25日,我的父母带着弟弟随校由唐山迁往峨眉,我家在峨眉一住就是二十年,峨眉成了我“第二个故乡”。</p> <p> 初来峨眉条件非常艰苦。我家居住在东坡铁道系楼下一栋小楼里,楼下八间房住了七户人家,家家在走廊做饭,使用公共自来水、公共厕所。另外一间和楼上是铁道系的会议室及仓库,里边堆放着由唐山搬来的设备和仪器。 </p> <p> 我们买菜买粮要背着背篓,穿竹林,过小桥走几里路去马路桥购买。</p><p> 学校坐落在峨眉的群山之中,天上的云彩飘到这里被高山挡住,一朵云彩一场雨,有时十天半月天不放晴,衣服洗了好几天干不了,长辈们上班走在路上埋怨道:“走着水泥路(水和泥的路)穿着泥子裤”。</p><p> 听长辈说,60年代的峨眉非常落后,交通不便山里的老乡没看过电影,建校初期每逢学校放映电影老乡会打着火把下山来看。我们搬来时学校已建有露天电影场,我们常常搬着小板凳打着雨伞来看电影。</p> <p> 照片拍摄于1974年4月,我和丹柯、贠青在红珠山扑枯叶蝶休息时合影(枯叶蝶只有在峨眉红珠山上能见到,它翩翩起舞的时候,你看见的是只花蝴蝶,当它落入花丛中,合上翅膀就像一片枯色的叶子)。</p><p> 那时的峨眉山对外封闭,学校建校搬迁地址也是保密的,邮信址址为65号信箱。虽然生活条件简陋,物资匮乏,但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峨眉因学校的到来也平添了几分活力与色彩。</p><p> </p> <p> 照片中妹妹和朋友唐苒在峨眉河。</p><p> 我们回一趟家要在北京、成都换车,紧追慢赶也需要三天二夜的时间。在成都倒换车如赶不上列车,急于回家就只能坐闷罐货车去峨眉了。 </p><p> 每逢休探亲假总要邀上几个好友结伴前来,峨眉没有别的好去处,只有一座大山供我们游玩,休闲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赏花观景,偶尔也乘兴爬上海拔两千米的万年寺得瑟得瑟, 回到北方在朋友中显摆一番。峨眉大山里尘封着我们太多的欢歌笑语、青春倩影和美好的回忆。那个时候我们几乎将峨眉山玩遍了。</p><p><br></p> <p>我和朋友袁路在峨眉校园四号桥。</p> <p> 我与朋友秋菲在去往报国寺的路上。</p><p> 峨眉山从山脚算起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寻着寺庙可以攀到山顶。我们的身影经常出没在深山老林之中。</p><p> 挑战金顶,平生一共三次,第一次是1974年坐着建校工程处大卡车上山,只爬了十几里陡坡就到顶了,没有留下影像。</p><p> 第二次登山是1977年4月我与爱萍、丹柯、玉兰和清靖大哥一行五人徒步登山。</p><p> 第三次2015年7月我回来寻梦。</p><p> </p> <p>我与好友袁小妹在峨眉河</p> <p>我与好友丹柯在报国寺内。</p> <p> 时间回到1977年4月,当时峨眉山脚的报国寺里鲜花盛开,我们抬头望向金顶,金顶白雪皑皑。</p><p> 清靖大哥是我们此行的摄影师。大哥背了两部相机(一部135的一部120的)手里拎着一支笛子,他为我们拍下许多珍贵的照片。可惜我们没有为他拍下一张照片。</p> <p> 因为封山,山上没有游客,几乎没有人烟,真正是原汁原味儿。走啊,走啊,我们逐渐的拉开了距离,清靖大哥走在最前面,他时不时的在石阶上给我们放下四块糖,谁走到这里,谁拿起一块……,听 风中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是大哥向我们呼唤,我们又翻了两道坡才看见坐在亭子里横笛的大哥身影,那笛声至今犹响耳畔。</p> <p> 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时不时的看见白云像一条条丝带被风吹着在眼前飘过环山远去。 下起了毛毛雨,那是我们是在云中穿行,雨停了发现云朵已经到了脚下。</p><p><br></p> <p> 海拔两千米以上,已经是冰天雪地了。</p> <p>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洗象池寺院我们遭到了猴子的袭击,猴子把我们的包、手电筒和手纸 全抢走了,找到我们的包包后,手电筒是打开的,倒扣在楼板上。两卷手纸猴子当成了玩物抱到寺顶上又撕又扯,忙的不亦乐乎。给他们喂饭时不小心被猴子一把抓住衣领,可把我们吓坏了,一行五人只留下了这一张和猴子的照片。</p> <p> 峨眉山顶舍身崖。</p><p> 大块大块儿的白云堆积在我们脚下,一丝不动,那一刻我感觉《西游记》的故事是真的,仿佛云彩也能托着我在空中行走 , 那是一种神奇的幻觉。</p><p> 我们在金顶眺望瓦屋山和贡嘎雪山。</p><p> 我们一共在山中逗留了四天。因为雪后山路太滑,不怕你笑话,我摔了二十多个跟头才下得山来。</p> <p> 上个世纪90年代,学校搬到了成都, 我的家也随校离开了峨眉。开始我很庆幸远离了那个山沟沟,住进了大城市。可是不知怎么的,近些年经常梦里回去,梦里的我们仍然那样年轻。耳边也经常听到某某又回峨眉啦,某某又上峨眉山的消息,每每听到这些心情总是难以平静。这就是怀乡之情吧。 </p><p> 爱萍十年前重游峨眉,她每到一处我都用手机短信发出了我的追忆。几段文字组合在一起,名叫《峨眉恋情》吧。</p> <p class="ql-block"> 梦中回到峨眉的家,面对中山梁的篝火;聆听猫耳山的呼唤; </p><p class="ql-block">探索着凤凰坪的神秘;遥望着清音阁的一线天。</p><p class="ql-block"> 携手穿过红杉林,相扶走上独木桥,九十九拐望悬棺,九老洞里话不老。</p><p class="ql-block"> 万年牛心瀑布洗,千载古刹钟声传。指点瓦屋、贡嘎雪山,英姿飒爽正当年。</p><p class="ql-block"> 和你一起在红珠山扑蝶;和你一起在金顶流连;白云朵朵围 绕在我们身边散去了一切都太久远。</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面对佛祖虔诚的许下心愿; </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被猴群追赶吓得方寸大乱; </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听到万年寺传来天籁之声,看见飞天在拨动琴弦。 </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为丢失了枯叶蝶那件独有奇特的衣衫而追悔遗憾。</p><p class="ql-block"> 命运给我们安排了不同的生活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短暂的瞬间,不变的是永恒的友谊和不老的青山。</p> <p> 2015年7月下旬我回到第二故乡峨眉。</p><p> 上山的路依然很陡。</p><p> </p><p><br></p> <p> 在清音阁附近,生活着一种蛙,名叫弹琴蛙,夏天的晚上,夜深人静时,它唱起歌来如同弹琴叮咚叮咚的,非常好听。如果有机会我再回来,我一定在这里住一晚,欣赏弹琴蛙的歌声。</p> <p> 走进伏虎寺仿佛回到了从前。</p> <p> 再次见到“猴大王”没敢招惹它。</p> <p> 40年后在这里,变换了几个角度,也没能找到当年照片中的全景。只怨自己拍摄水平太低。</p> <p> 当年的这张老照片是不是在这里拍摄的?</p> <p>如今的金顶,祥云缭绕,金碧辉煌。</p> <p> 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p> <p> 多少次搬着小板凳打着雨伞,坐在这里看电影。</p> <p>我们刚搬来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原来的老房子大都拆除了,这是去往报国寺的路上交大人称为小金顶地方,还有几栋被遗弃的房子。</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岁月去匆匆,回眸卌载空。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江山容未改,白发鬓频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拄杖思笛韵,听涛念旧情。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随云逐往事,古刹又闻钟。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重游有感[新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晃时间又过去了好几年。《美篇》里有个话题“我的第二故乡”,勾起了我的回忆提笔写下了此文,送给我的新老朋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