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称的王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灵石县的历史文化名镇一静升镇,属于著名的清代民居建筑,修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期,历时三百余年,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共有2078个房间,是“康乾盛世"的民间见证。现已开放的大小院落共计123座,房屋1118间,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王家大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的总称,它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依山建堡,层楼叠院,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一座桥将东西对峙的高家崖和红门堡连在一起,使其整体上浑然一体,瓦房和窑洞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保留了北方民居建筑的传统。里面的砖雕、石雕、木雕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作为明清古建筑,王家大院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p>王家大院于2002年初,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p> <p>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在这里留个影。</p> <p>高大的王府大门,红红的灯笼挂在院墙,当你仰望之时,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p> <p>王家大院修复碑记这样记载:国有故宫而知皇室之威严,民有晋王宅而知晋商之显赫。明清之际,海内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晋商也,晋商最富者灵石王家也。兴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王家红门堡、高家崖建筑群,依山势而突起,藉风水而耸立,居高临下,负阴抱阳,层楼叠院,随形生变,厅堂儒雅,闺阁富丽,雕饰精美,兼容南北。……继商周文明之古风,集华夏民居之大成。高品位文化价值占尽风流,四海民居望其项背;大规模宏伟格局雄晲天下,九州建筑失其颜面,静升王家富甲天下也,以斯为证。</p> <p>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王家大院。</p> <p>王家大院所建五堡,是龙、凤、龟、麟、虎的象征,龙是红门堡,凤是高家崖,龟是东南堡,麟为下南堡,虎即崇宁堡。有龙飞凤舞,龟拉尧车,麟吐玉书,虎卧西阙之称,其中崇宁堡为王家面积较大、山势最高的一座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目前,对游客开放的仅为红门堡及高家崖两个建筑群。</p> <p>一道斜坡引领你进入令人神往的王家大院。</p> <p>狮子滚绣球牌坊前是王家大院的高家崖建筑群。</p> <p>狮子滚绣球石刻照壁,两只狮子踩着绣球,互相对视,上方还有一个小狮子东张西望,三只狮子围成一个圈,回首相望,形象生动,喻意可见: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p> <p>40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那富丽中蕴含的深邃让他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感慨地写着:“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看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面积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史上之荣耀"。</p> <p>静升文庙,为山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王家大院风景区内,始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已有近7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乡村文庙。静升文庙规模虽小,面积仅3500平方米,却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等一系列的建筑。</p> <p>静升文庙还配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壁”的双面镂空石壁“鲤鱼跃龙门"午壁。</p> <p>“鲤鱼跃龙门”午壁局部。</p> <p>王家大院东大院,俗称高家崖建筑群,建于清朝嘉庆初年,有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四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即珠联璧合,上下相通的门多达65道,却又独立成章。是一个不规则形串联城堡式住宅群。整体建筑依山就势,基本继承了传统的前堂后寝格局,且随形而生变,层楼叠院,高低有致。这是东大院敦厚宅乐善堂。</p> <p>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这是乐善堂门檐上精美的雕花装饰。</p> <p>凝瑞居大门两侧的砖雕都精雕细琢,活灵活现。</p> <p>大清诰授中宪大夫字样的红灯笼,向你诉说着主人不凡的身份。</p> <p>凝瑞居后院。</p> <p>王家木雕展示区。</p> <p>一个很普通的小门,两旁的镂空砖雕石刻却是那样吸引眼球。</p> <p>好精美的镂空砖雕呀!</p> <p>养正书塾是敬业堂小少爷的书塾。</p> <p>一座石桥把高家崖和红门堡建筑群连接起来。</p> <p>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院墙,不!这哪里是院墙,分明是一段万里长城,同样的砖灰,同样的高耸入云,同样的让人望而生畏……,抬头仰望,一定让你感慨万分,王家大院尚完好,修院之人在何方?</p> <p>堡墙上精致的休息亭。</p> <p>用青砖砌筑的“红门堡”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达2米多。由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的踏道到达堡上,就可饱览堡内景色。</p> <p>年代久远的墙砖上写满了沧桑,虽斑驳残缺,但依然紧紧地相拥在一起,守护着王家大院。</p> <p>在堡墙上,王家大院一览无余。</p> <p>堡墙上秀丽的小亭子,红红的灯笼随风摇曳,顿感岁月静好。</p> <p>从堡墙上看王家大院,宏伟的建筑令人震撼,但是,王家大院修复后对外开放的建筑群,仅仅是整个王家大院的不到四分之一,可想而知当年的王家大院是有多大,足足25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5万平方米,还多出了10万平方米呀!</p> <p>清晨的阳光沐浴着我,使我的心情无比愉悦。</p> <p>蓝天白云下,精致的小亭更加美丽。</p> <p>堡墙下的王家大院,是看不尽的繁华褪去,仍光彩照人的王府。</p> <p>悬于小亭上的红灯笼,如一首无言的歌。</p> <p>西大院,俗称红门堡,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雷同。唯一不同的是,西大院只有南堡墙稍偏东位置有一堡门,堡门为两进两层,堡门正中央镶一方刻有“恒贞”的青石牌匾。</p> <p>堡门高耸,灯笼高挂,高大庄严。</p> <p>红门堡内布局合理巧妙,由大块河卵石铺成的南北向龙鳞主街将堡内分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的三条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由下至上,依次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与三条横巷交错,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p> <p>在一片连绵的山脉间,一片山坡上,王家大院依其特有的姿态伫立其中。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结构,隐一个“王"字于其中,作为太原王氏后裔的静升王家,大院似乎饱含着他们对于家族的殷切希望。</p> <p>红门堡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四年,乾隆五十八年竣工,前后经历54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间,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各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上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风格,院内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p>总体布局,即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理条件,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因有些院落建于乾隆早期,故其装饰纤细繁密中显古朴粗犷,接近明代风格。</p><p>红门堡建筑群以馆中馆的形式开放,其中有力群美术馆、牛文美术馆、胡正文学纪念馆和中华王氏博物馆等。这是高处拍摄的红门堡全景图,非常壮观。</p> <p>不论你在院内,还是院外,不论是在屋上,还是屋下,那些精雕细琢的建筑艺术品随处可见。</p> <p>和煦的阳光洒满了绣楼,红门堡建筑特色尽显无遗。</p> <p>红门堡内的美术馆,展示着王家大院的精品国画。</p> <p>小院子也很美。</p> <p>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贵精而不贵丽,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具有封建时代豪门大家的雄壮气魄。一座小院的精美就足以让你感到无比的震撼。</p> <p>红门堡的每一个院落,都精致有别,所有院落,无一雷同。</p> <p>层楼叠院的典型,你站在这里,又可以看到上面的景色。</p> <p>造型典雅的院落。</p> <p>虽年代久远,仍不失当年风彩。</p> <p>鲜花点缀着古老的庭院。</p> <p>院落之间干净寂寥的通道。</p> <p>精雕细刻的建筑,错落有致,气势不凡。</p> <p>好美的倒影。</p> <p>错落有致的王府建筑。</p> <p>王府美丽的一角。</p> <p>王家大院的三雕艺术品令人目不睱接。置身王府,无处不见精美的三雕艺术品,可谓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外立于像,内凝于神。三雕艺术是王家大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砖雕、石雕、木雕艺术闻名遐迩,其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刀法娴熟,技艺精湛,有人物故事、神仙道化、珍禽瑞兽、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各种雕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真的是中华民间艺术的瑰宝。王家大门口的大石狮,威严勇猛。</p> <p>“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石雕猴子,放在养正书塾里,喻意可见一斑。</p> <p>造型独特的楼梯石雕。</p> <p>王家大院的石刻艺术品,有很多猴子造型,喻意“步步封候"。</p> <p>鹿指“禄禄有为”。。</p> <p>石雕貔貅。</p> <p>石雕狮子。</p> <p>门口的对狮与院内的石刻照壁遥望。</p> <p>宫灯型柱础石。</p> <p>石刻照壁《麟麟报喜》。</p> <p>石刻照壁《高山流水》。</p> <p>石刻照壁《仙鸡送子》。</p> <p>镂空石刻《喜从天降》。</p> <p>石刻《五福临门》。</p> <p>王家大院的木雕,精美无比,这是《喜鹊闹梅》。</p> <p>对称的镂空花窗,造型独特。</p> <p>《喜》字窗棂,技艺精湛。</p> <p>精美的花窗。</p> <p>屋檐雕花。</p> <p>镂空花窗。</p> <p>精美的门檐。</p> <p>王家大院窑洞。</p> <p>王家大院一院落室内摆设。</p> <p>王家大院美丽的风景。</p> <p>王府一角。</p> <p>王府红门堡前院。</p> <p>站在王家大院深深的庭院里,抚摸着被风雨剥蚀的青砖灰瓦,欣赏着古典雅致的三雕精品,仿佛走进了300多年前的钟鸣鼎食、诗侣酬唱的繁华梦境,是那样地让人沉醉,难以自拔。</p> <p>孝义牌坊。</p> <p>静静的漫步于王家大院,放眼望去,是王府恢宏的建筑,王府的美就这样尽收眼底。湛蓝的天空,时不时有风吹过的舒爽,我站在历史与现代交替的地方,心中一片云淡风轻。</p> <p>作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它的每一处繁华终究会趋于平淡,在时光的长河中,苒苒不息地静享轮回。带走的是历史,留下的是记忆,然而,当你来到王家大院,在追逐和探寻的过程中,内心依然雀跃,因为你曾亲历其中,抚摸过那块砖,那片瓦,面对的时候,仍然是永远的心潮澎湃。你的脑海中,采撷了它最丰腴的片段,而这样的片段,分明意味着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