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对于我来说,来日本旅游,如果你错过京都,我会觉得那等同于你没有来过日本。对于京都,就是这般说不清的爱。<br><br>其实也是说得清的,一般人们在脑海里对日本的那些意淫--那些很日式的感觉,京都都可以给予满足。无论是精致的日式庭院、艺妓的身影、还是木屐不停敲击石板路面的踢踢踏踏…毕竟这样的景象在日本其它地方并不轻易可见。<br>但其实这些都还只是它的表象,我最爱的是它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种古都气质。这个现代化、讲求科技与速度的日本,因有着京都--这个稳定的文化力量的存在,而有了根、有了脉、有了基奠…<br><br></h3> <h3>旅居日本的十二年里,京都大概去了十余次,也就相当于每年去一次的频率吧。这个地方,就是这样,怎么去,好像都不够。<br>也曾想过干脆住到京都不是更好,后来又转念一想,也许就是这样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更好也说不定,距离让美感常驻嘛。这样它便时时刻刻成为心头上的一个牵挂与诱惑,也致使每次的到访有着更高昂的情绪与更敏感的神经。是的,敏感的神经对于京的意会是关键的。</h3> <h3> 京都,是真正的千年古都。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br> 平安京的营建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城内街道呈棋盘形,东西、南北纵横有秩,布局整齐划一,明确划分皇宫、官府、居民区和商业区。</h3> <h3> 喜欢的作家庆山说:“在京都的感觉,一般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无可置疑,这是我要的某种流连、变异、淡薄而依稀的古昔的气氛,即使它在异域,但它毕竟存在…”<br> 是的,京都是一个可以体会梦回长安的地方--那个让我们至今无限向往的时代。那时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偌大的长安城街衢宽阔、布局对称、坊里齐整、渠水纵横;墙垣檐角、佛阁塔尖、举手投足间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深邃与厚重,气韵与美感。<br> 记得有次带国内来的友人穿行过清水寺附近的“宁宁之道”时,友人不禁情绪失控、眼眶湿润、感叹不已...他没想到在国内已难寻踪迹的最爱的「东京梦华录」的景象,今日竟在这异国他乡得以真实所见。在这个国度,内心在时常涌起对中华文明自豪之情的同时又有一种感谢之情油然共生,京都便是如此这般,为我们持续着这份历史的美好…<br> </h3> <h3>爱京都的夜。<br>夜色中的京都,是京都的古都真颜。夜色把白天游客的喧嚷躁气全部掩盖,街灯幽暗的巷道, 木格纸窗的影绰、拐角处的塔尖,鸭川的溪水潺潺…</h3> <h3>在日本人工照明的泛滥成灾里,京都是一座默默守护着自然之光的城市。夜晚的它绝不是灯火通明的,保留着灭烛怜光满的幽微,这是千年古都的底气和骄傲,历史的光芒已太过于耀眼,不需要夸张虚假的人造光亮再来添亮。日式的美,本就是不需要太多明亮的,它的阴翳、它的婉约、它的暧昧只存在于幽暗里。 <br> 走在京都,感觉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品质。京都人很懂得古都应该有的样子,不会轻易去改变它,这旧世界里的新和旧,时髦与复古,总是恰如其分,张弛有度,虽老却由于与传统融会贯通而生机无限。</h3> <h3> ▲最京都的鸭川景象</h3> <h3> 爱鸭川。这条静静缓缓横穿过京都心脏地带的清浅水脉,随着京都人们的日常营息而呼吸吐纳。鸭川是日常的,京都人沿着河畔散步、遛狗、野餐、慢跑...<br> 鸭川是安静的,却无时无刻不身处热闹之中,自北向南成为城市的一条中轴线。对我来说,鸭川和京都已紧紧地融为了一体,每次提到京都,脑海里利马当先冲出来的画面总是--鸭川。<br> 三条、四条大桥之间的鸭川段是每次来京都总会兜兜转转绕到的地方。从四条大桥向三桥大桥眺望鸭川的景象是我脑里最京都的景色之一。到后来知道了出柳町的鸭川三角洲,看到那些可以横跨过鸭川的跳石,更是开心坏了;冒着天黑滑下水的危险,也硬是坚持走完跳石过了江。<br><br><br><br></h3> <h3> 春季,鸭川两岸绿意焕然;到了秋天,两岸的绿树会渐染上红黄色调。而在夏日,京都夏日风物诗的鸭川纳凉床的木架子就会在西侧先斗町花街的鸭川侧一致排开了…<br></h3> <h3> 纳凉床是从木造町屋的二楼搭出去的榻榻米露台,不少餐厅夏季(5月1日至9月30日)都会搭设,客人可以坐在上面对着河水用餐喝酒。夜晚凉风徐徐袭来,对岸五光十色的灯光映射在河面上,令这国际观光都市突然回归了小城的生活感;饭足酒酣微醺之际,恍惚中更是穿越进了千年古都的历史深处里…不知今昔何夕? <br> 三条大桥西侧有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纳凉床的星巴克。有一年无意路过星巴克小憩,幸运遇到纳凉床有空席,于是,体会了一把独一无二的纳凉床上的咖啡滋味。</h3> <h3> 前四、五次的京都行,总是自然而然习惯性地把重心放在三条、四条大桥之间。<br>诚然,这对于观光客是极为方便的驻扎点,河原町站确实是处于京都心脏般的位置。不论是到祇園、先斗町、八坂神社还是清水寺都极为便利。从河原町站过四条大桥,一直到八坂神社这一条笔直的大道上,古风盎然,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商铺、美食店、伴手礼店,看歌舞伎的南座也在这里,气派的剧院门前时常挂着演员夸张的古典造型…<br>总之,只须在这条街上走一走便很有来到京都之感,且中途可以拐进京都那条颇负盛名的花间小道---艺妓在这里可以不时觅其影踪。但这里的人满为患一年胜似一年,在后来的行程里,便有意无意避开这里、把脚步渐渐向其它区域延展,因此也挖掘到了京的很多宝藏之地。</h3> <h3> 有一年带着国内的表姐妹跑到银阁寺附近的哲学之道来住了。这个区域坐落在东山山麓之下,绿意充沛,十分清静。民宿是一栋两层楼的舒适公寓,在民宿不远处是主人家的古老宅子,庭院、縁側、添水,日式古典家屋的要素都一一聚齐。</h3> <h3> 这个空间提供给客人喝茶休憩,早晨我们闲步于附近的哲学之道、银阁寺、永观堂、南禅寺,午后便哪里也不去了,窝居在庭院的缘侧,慢慢享用秋日午后的清闲时光…表姐更是用买到的日式老布料做起了手工,好不有趣。</h3> <h3> 哲学之道,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散步小径,因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经常来此散步,思索人生哲理而得名。东山上下来的泉水缓缓汇入旁边的疏水道里,清澈的水面上树影绰绰。这条小径被入选了日本的百条名路,也是京都赏樱和红叶的名所;因避开了观光主流,得以保有这份宁静闲逸。</h3> <h3> 银阁寺,没有金阁寺那么大名鼎鼎、金光闪耀,银色本身就是内敛且低调的,然而银阁寺的美才是真正日式美学的开始呢---银阁寺的美是日本幽玄、侘•寂的美意识之源头。<br> 何为侘寂呢?侘是指在一种粗贫、物品不足的状态里去发觉心里的充足、满足感;寂是指在处于一种闲寂里不是觉得无聊无趣,而是去发觉闲寂中深藏的丰富和美感。<br>侘寂的渊源要追溯到室町幕府时代的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了。在其之前日本美学一直是汉文化的追随者,对豪华绚烂的唐物的孜孜不倦地欣赏与痴迷,金阁寺便是足利义满的贵族的、华丽的北山文化之产物。而文化造诣颇高的将军足利义政厌倦战事和政治混乱,沉迷于茶、坐庭等隐居生活,十年的子嗣争夺将军之位的应仁之乱更是把京都化为焦土、生灵涂炭,最终义政让位予其子--义尚而隐居于银阁寺内,东山文化便是在这种对京都过往之美的巨大丧失感中而生的,在这种一切从零开始的枯寂、寂寥中所产生的美感势必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于是,一种枯淡闲寂的审美应运而生。 在这美学趋势之下,村田珠光创建了侘茶,他批判茶不应专属于上层阶级、不应只是富人财富、权利的炫耀,提倡不使用那些奢华绚丽的唐物茶碗,而使用本国一些粗朴的備前焼、信楽焼茶碗,让一般民众也可以体会到喝茶的乐趣,这些都成为了后世茶道的基础。到了千利休更是发扬光大把这种简素做到了极致,粗朴的高丽井户茶碗--朝鲜渔民吃饭喝汤用的饭碗成了利休的最爱,并以此为基础制造了本土的“楽”茶碗。插花也顺势诞生了;善阿弥把禅的精神带入了庭院造景,“枯山水”风格的庭院也确立了起来。<br></h3> <h3>如今,在银阁寺内东求堂的同仁斋里,仍然保留着义政的书院,这是一个由榻榻米、障子(作为隔间使用的可拉式糊纸木制窗门)、襖(隔扇)所组成的极其简素的空间,也成为了现代和室的源流。<br></h3> <h3> 江户时代后期成型的“银沙滩”的枯山水、“向月台”两处的沙砾造型,手法非常现代,曲线与直线造型简洁,向月台的造型像是富士山的缩微几何模型,夜晚会将月光反射于银阁寺上,使银阁寺在夜色里银光闪闪、低调迷人,这些形式的本质与日本建筑崇尚的幽寂空灵是一脉相承的,这枯山水也对后世的设计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r> </h3> <h3> 银阁寺不远处,禅林寺的永观堂里,有难得一见的“回头阿弥陀佛”佛像。佛与菩萨不同,已入涅槃,不受后有,因此应该是不会回头的了。然而,永观堂的阿弥陀佛意外回头了,成为传世唯一一尊回头的佛像。永观堂里的庭院也非常的美,很值得一看。<br></h3> <h3> 哲学之道背依的山丘是大文字山。大文字山在京都很是有名,它是夏日盂兰盆节五山送神火中的一山,每年8月16日在整个京都都可以看到大文字山的“大”字在山坡上熊熊燃起--为送走祖先的魂灵到达彼岸世界。<br> 沿着银阁寺后面的山路攀爬大文字山,是一段高度适中、适合徒步的山程。到达山顶,整个京都城将尽收眼底,它的横平竖直的棋盘构造会一目了然地在眼前展开……</h3> <h3>夜晚的先斗町,巷道幽深,纸灯笼摇曳。<br>运气好时会看到艺妓蹬着木屐优美地在前方碎步疾走,雪白的脖子在幽暗里愈发耀眼。街两旁居酒屋一轩连着一轩,木门不时被呀吱一声拉开又闭合的瞬间里,店内清酒对酌、低声轻语的人影,特别促人入内。<br>每次来京都,晚上不来这里小酌一杯,都觉得京都行差了点什么似的。旬物的刺身、腌菜小碟,搭配着热燗的清酒,就这样慢慢沉醉在京都的夜里…<br> <br></h3> <h3> 京料理,是日本关西地区京都口味的烹调方式,也是日本地位最正统崇高、历史也最久远的地方料理。京料理讲究四季时令,以豆腐、竹笋及蔬菜为主,味道偏淡,菜肴卖相精致,跟怀石料理相类似。汤豆腐,是京都一道特色菜,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煮,汤和豆腐散发着原始豆香,蘸着特殊的酱油,再配上佐料的葱和柴鱼花,清清爽爽。来京都的话可以品尝品尝。</h3> <h3> 我想日本人是世界上我所知道的对“旬物”(应季之物)最痴迷的人种了吧。他们爱吃“旬”的食物、爱赏“旬”的花、爱“旬”的一切事物…<br>春赏樱,秋赏红叶,在霓虹国俨然已经成为了一项暗黙的全民活动了。京都的樱花与红叶因为绝伦的美而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蜂拥来赴花期。这么多年来,竟一次也未赶上京的樱花,红叶终于在去年得以相见。<br>京都的红叶确实是美得让人心醉啊!日本人爱赏红叶,更爱赏夜色里的红叶。赏花赏叶,印象里会以为在公园之类的地方观赏吧;然而京都赏红叶的名所却基本全集中在寺庙里。京都大大小小总共有1800多座寺庙(有没有被这个数字吓到),真可谓是五步一寺,十步一庙的密度。据说京都150万人口里,每800个京都人就可以分到一座寺庙呢。<br>红叶的季节,很多寺庙都会特别开放夜间的赏叶活动。灯火阑珊里,红叶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把整个夜空点亮。那是一种让人眩晕的饱满的美和热情。<br></h3> <h3>红叶里的清水寺,美得让人屏息。</h3> <h3> 清水寺是来京都旅游常规路线里的必打卡地。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778年,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现存的大部分建筑多建于400年前的江户时代。主堂被139根立柱支撑着,宛若一个悬空的硕大舞台,被誉为国宝。<br> 这国宝自2017年进入大规模整修,预计于2020年东京奥运之前完工,想必现在应该已经修缮完毕。清水来过多次,但还是被红叶尽染中清水寺的绝色之美所震撼到了,久久徘徊其中,不舍离去…<br></h3> <h3>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十分推荐去稍微远一点的宇治呢。宇治位于京都府南部,是日本的抹茶之乡。在日本,宇治和抹茶这两词基本上是连成一套来使用的。<br> </h3> <h3> 小小的宇治之城,有我很喜欢的老街氛围、且满街茶香。而就是这样一个乍看普通的小町,却上演过平安时代一段绚烂、华丽、阴柔的历史…</h3> <h3> 平安时代,长期受大陆思想滋养、吸纳同化的文化开始在种族中沉淀,潜伏的能量演化出自己特殊的生命和理想形式。唐朝濒临灭亡的种种障碍让日本人不再派出使节,而开始自力更生。<br> 平安时代后期,国家的财富与权力渐渐都被藤原家族掌控于手中。藤原时代,宗教感情浪潮席卷,男男女女陶醉于爱的迷狂,以阿弥陀的名义载歌载舞。假面舞会开始流行,菩萨驾莲花座从天而降,欢迎和接引死者灵魂的场面频繁上演;源信制定了净土宗信纲,源空将其彻底付诸实施并宣扬:人性软弱,在此生中不可能完全实现自我克制或练成佛性,阿弥陀佛的慈悲救赎人类,一心念佛便可通向西方极乐世界,从早期佛教的崇尚自力开始到依靠他力。他们称这种祈祷为“捷径”,永恒女性的光环比任何其他历史时代更接近于净土宗的理想,女性的精神软化了庄严堂皇的佛陀原型和神圣愤怒的不动明王形象,新型佛像产生,宇治庙宇里的不动明王几乎跟阿弥陀佛一样慈祥…<br> </h3> <h3> ▲世界文化遗产--平等院</h3> <h3> 宇治的平等院便是这净土信仰的极致体现。整个凤凰堂是平安王朝所向往的西方净土之理想鄉。凤凰堂内部装饰,色彩优雅、丰满艳丽、柱子和横梁以流丽的宝相华纹为基调,配以舞蹈奏乐的天人和童子、瑞鸟雕花、凤凰呈祥。金色开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源自天平时代的晕色染色技法在凤凰堂达到顶点,色彩更加浓厚,层次更加丰富,人物表现更加自由、舒展。<br> 定朝的寄木造阿弥陀佛像金光闪闪,慈爱的眼低垂注视着信者,和式样的佛像在此正式形成。四面的壁扇上描绘着九品来迎图--阿弥陀佛端坐于正中,率领着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手持乐器的菩萨前来迎接临终之人,它开创了平安时代至镰仓时代“来迎图”之先河…<br><br></h3> <h3> 宇治还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舞台。朱红色的楼阁庙宇,时常勾起曾看过的源氏物语电影里的场景:俊美的源氏公子翩翩走来,神秘莫测的阴阳师-晴明时隐时现、戴着神秘面具的古老楽舞开始庄严起舞…<br></h3> <h3> 而逛累了,街边任意一家茶屋都可以饮到非常好喝的茶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