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亲·往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indent-1">说起母亲,很多人都会想到“慈祥”“母爱”“安全感”等等。因为,母亲总是能给我们最无私的爱,母亲总是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我们最有力的支持;母亲对于子女的爱护,是一种没有条件、没有底限、不需要理由,更不用回报的给予。所以,每个男人,或多或少总有一些恋母情结。而我,对母亲的情感则是“疼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br></span></b></p> <p class="ql-indent-1">母亲,姓刘,生于1951年冬天,基本上属于与共和国同岁的那一批人。外公、外婆是南下干部,在建国之初转业后,把母亲和两个舅舅生在了重庆。但很快,就随着外公的工作调动,举家搬到了云南东川。母亲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并又有了一个弟弟,也就是我最小的舅舅。母亲是外公外婆的5个子女中,唯一的一个女孩,外公也对这个乖巧的“小棉袄”格外地宠爱。听外婆说,母亲小时候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曾经在小学时候就“跳级”,六年制小学的学制下,她念完五年级就因成绩优异直接升入了初中。之后,由于新兴的工业重镇——开远建设需要,外公被委以组建开远水泥厂的重任。于是,外公外婆再次举家搬到了开远。</p> <p class="ql-indent-1">母亲也随之转学到了开远,进入当时开远最好的学校——开一中,那是1965年。一年后,母亲初中毕业;随后,在“上山下乡”的号召下,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老三届”中的一员。经过了贫下中农再教育后的母亲,在70年代初回到城里,被安排在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建筑企业里工作,在那里和父亲组建了家庭,并完成了人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生育和养育了我。</p><p><br></p> <p class="ql-indent-1">童年的模糊回忆中,我似乎很少有在母亲怀里撒娇的时候,因为父母永远在忙碌。由于工作的辛苦和收入有限,我从小就知道不能过分地追求那些五光十色的玩具。父亲和母亲的敬业,也教会我必须勤奋,不仅仅因为那是“唯一的出路”,更因为我懂得了,这是做人的准则。所以,在父母总是忙于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忙于功课。</p><p><br></p> <p class="ql-indent-1">对母亲的印象,即是对家的印象。18岁后,我离开父母,去上大学;4年后,走进了军营。从此,与父母更是聚少离多。多少个思乡的夜晚,我坐在部队生产基地的田埂上,望着布满晴朗夜空的星星,使劲回忆,回忆与他们共同度过的每一个瞬间。每个周日和父亲一起去菜场买菜,回来后母亲已经把家打扫得一尘不染。一家三口围着饭桌,边吃饭、边说话,聊院子里哪家的孩子考取了大学,哪家的孩子差两分名落孙山;聊单位上来了个大学生,如何地谈吐不凡受人尊敬,而那些混日子的年轻人又是如何地被别人鄙夷。偶尔和父母一起看电视,热烈地讨论剧情的发展和剧中人的命运。一幕一幕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以前是那么平常,而现在却又那么温馨而不可及,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就泪流满面。曾经的我,还为此感到自己的脆弱,用“男儿当四海为家”来鼓励自己。若干年后,才发现这是家对游子的牵记,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召唤。</p><p><br></p> <p class="ql-indent-1">也许,是因为当我们一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父亲母亲就已经是成年人了;并且这种家庭的亲情于我们,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年少的我们总是不懂得珍惜。偶尔的休假,总是把大把的时间留给了同学和朋友,留在了KTV和夜市的烧烤摊上。那一缕亲情,就像边疆地区的手机信号,断断续续,似有似无,但绵延不断。</p><p><br></p> <p class="ql-indent-1">2006年父亲因为突发心肌梗塞,仓促地离开了我和母亲。从部队赶回来的我,似乎是第一次认真地看着母亲。她的鬓间已经有了白发,通红的双眼充满了失去亲人的伤痛和无助,由于悲伤的原因,步履有些蹒跚。她老了!</p><p class="ql-indent-1">翻开那本老旧的相册,这个肉乎乎、胖嘟嘟,坐在床上睁着大大的眼睛,一脸萌萌的小孩,就是我的母亲。</p><p><br></p> <p class="ql-indent-1">3岁的母亲穿着棉咚咚的姊妹装,守着1岁的弟弟。稚嫩的脸上已经溢出了女孩特有的母性。</p> <p class="ql-indent-1">上学后的母亲,帮着外婆带最小的弟弟,但这并不影响她在学校里,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p> <p class="ql-indent-1">初中转学到开远后,母亲性格开朗活泼,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成为学校的文艺骨干。</p><p><br></p> <p class="ql-indent-1">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母亲和她的同学战友一起,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了追逐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她们的心是真诚的,也是无比赤城的。</p><p><br></p> <p class="ql-indent-1">参加工作后的母亲,不但是单位的工作骨干,也是文体活动的健将。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总能在那些照片中,看到母亲对生活的满足。我想,这是历尽沧桑后对平静安宁生活的珍惜。</p><p><br></p> <p class="ql-indent-1">奉行勤俭节约的母亲,终于由单位组织出国旅游了一次。这一刻洋溢着轻松和休闲的瞬间,与之前的照片相比,恍若隔世。</p><p><br></p> <p class="ql-indent-1">手不停地翻着相册,眼睛逐渐有些湿润。支离破碎的照片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母亲。原来,母亲也曾经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孩;也是一个好学上进,令家长自豪的学生;也是一个充满激情,渴望引领社会潮流的青年;也曾经在生活的重压下,顽强地支撑。但是,她没有抱怨,没有牢骚,反而愈发祥和。</p> <p class="ql-indent-1">这一代人,在最应该注重营养,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养成了一生节俭的优良品质。在最应该专心学习,长知识的时候,遇到了“上山下乡”,养成了刻苦忍耐,务实肯干的优良作风。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正逢他们青壮之时,只能用百倍的汗水和顽强的意志,边学边干,挑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时代下,他们已逐渐老去;然而一生奉献的他们,却生怕成为子女的负担。</p><p class="ql-indent-1">这一代人,把忍耐、牺牲和奉献,活成了人生的主旋律。我不禁为自己提前转业的决定感到庆幸。这些年,始终在母亲“好好工作,不要记挂家里”的鼓励下,一路奔跑。在极目远眺,追逐前方目标的时候,险些忘记了,回头看一看一路遗失的东西。</p> <p class="ql-indent-1">前四十年,我是母亲的孩子,她为我搭起一个温馨的港湾,养育我成人成才。后四十年,她变成了我的孩子,我必须为她建起坚强的壁垒,呵护她安宁平静,让她真正享受生命的反哺和时代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