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晋沿黄公路(七):榆林--神木(上)

whs

<font color="#ed2308"><b>D6:榆林市--神木市。</b></font>沿黄公路榆林段412公里。榆林市--神木市景点较多,<font color="#ff8a00">故分上下两篇介绍</font>。 <font color="#ed2308"><b>榆林:</b></font>古称“上郡”。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朝<font color="#ff8a00">九边重镇</font>--延绥镇(榆林镇)驻地,有“小北京”之誉。战国时期,北方边塞之地多植榆为围栅;秦统一中国,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在这栽植很多榆树,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来。<br>陕西省最北部,<font color="#ff8a00">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区</font>。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腹地。能源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杂居地区。 <font color="#ed2308"><b>一、榆林古城。</b></font>榆林又称榆阳,雅称驼城。1986年<font color="#ff8a0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font>,重要标志是城中轴线上“<font color="#ff8a00">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font>”的明清建筑古迹。<font color="#ff8a00">北台南塔:</font>“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城南凌霄塔;<font color="#ff8a00">六楼:</font>古城<font color="#ff8a00">1.5公里</font>中轴线上一串古楼阁--文昌阁(四方台)、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楼阁下车辆皆可通行故名“六楼骑街”。 <font color="#ff8a00">古城六楼:</font>1.5公里中轴线上一串古楼阁--文昌阁(四方台)、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星明楼、钟楼和万佛楼为历史遗存,其余3座为原址复建。 <font color="#ff8a00">榆林古城南门(镇远门)与瓮城:</font>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城楼14座,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防御体系。2009年封闭修缮,历经8年后开放。 外侧是<font color="#ff8a00">镇远门</font>。2009年封闭修缮,历经8年后开放。 内侧称<font color="#ff8a00">南门</font>。南门正对是古城主街。 国庆中秋双节临近,街上红旗彩灯高挂。 <font color="#ff8a00">文昌阁:</font>俗称“四方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嘉庆17年(1810),榆林举人、著名书法家叶兰捐资维修楼体,各层自上而下分别悬挂叶兰所书“五星会垣”、其子叶霖所书“天下宗师”、其孙叶沅所书“文昌阁”三块匾额。1951年以妨碍交通为由拆毁,<font color="#ff8a00">2005年原址重建,</font>仿新明楼造形全木结构。2007年<font color="#ff8a00">市级文物保护单位</font>。 “漫步驼城”(榆阳览胜)牌坊。老街两侧都是小巷子,每条巷子都有巷名由来。 <div><font color="#ff8a00">万佛楼:</font>因楼上放置万尊铜佛像而名。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民国五年(1916年)庙会其间失火焚毁,民国八年(1919年)修复。2003年<font color="#ff8a00">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font></div> 楼高三层,底层为砖砌四孔拱洞式结构,楼基上建二层木质楼阁。 楼阁屋顶琉璃装饰。 从旁侧券洞上至二层楼上。<font color="#ff8a00">第一层</font>分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有铁旗杆和铁狮各一对),北为观音殿,东西各有硬山式三楹配殿;<font color="#ff8a00">第二层</font>为通殿,楼内分层放置20公分佛像近万尊。<div><font color="#ff8a00">楼内供奉:</font>孔雀明王、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以及万尊小佛像。<br></div> <font color="#ff8a00">佛母--孔雀明王菩萨:</font>佛从法生,故以法名佛母。般若波罗密为诸佛之母,故称佛母。<font color="#ff8a00">母德之尊体有:</font>佛眼佛母、準提佛母、大爱道佛母、孔雀佛母、大日佛母等。孔雀明王一头四臂,菩萨形,驾孔雀,手持莲花(表敬爱)、俱缘果(表调伏)、吉祥果(表增益)、孔雀尾(表息灾)。密教有以此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之法,称为孔雀经法或孔雀明王经法。 <font color="#ff8a00">观世音菩萨:</font>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font color="#ff8a00">"西方三圣"</font>。千手观音是其化身之一。千手即遍护众生,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千眼即遍观世间,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 <font color="#ff8a00">星明楼:</font>清光绪年间重修,2004年大修;1992年<font color="#ff8a00">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主体建筑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通高18米,台明为四角高台,28根檐柱、金柱立于台明之上,中间十字通道。楼内有明代大宦官<font color="#ff8a00">魏忠贤</font>铜像一座(国内仅存)。 多数同伴认为这是复古建筑,兴趣不大,加之时间较紧,剩下的钟楼、凯歌楼、鼓楼及一些小巷子没看。城内还有凌霄塔、四寺一庙、民俗博物馆、青云寺等景点。 离开城区,前往城北2公里的<font color="#ff8a00">红石峡景区</font>。 因山皆为红石,故名<font color="#ff8a00">红石峡</font>。红石峡生态公园、红石峡摩崖石刻、镇北台相隔很近。无定河两条干流之一<font color="#ff8a00">榆溪河</font>穿经红石峡生态公园,榆溪河人工海子--红石峡北峡水库在上游,红石峡摩崖石刻在下游。 <div><font color="#ed2308"><b>二、红石峡摩崖石刻。</b></font>中国峡有无数,峡多刻石。而红石峡正处中原大漠之分、蒙汉农牧之界;地分绥陕,史接秦汉,收南北而溶古今,<font color="#ff8a00">唯此一峡</font>。东岸崖高12米,长250米;西岸崖高18米,长248米。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东西两岸,一川文字,满河经典。“<font color="#ff8a00">红山夕照”</font>是"榆林八景"之一。<br></div> <font color="#ff8a00">红石峡起源有两说:</font><div><font color="#ff8a00">一说:</font><font color="#333333">《榆林府志》记:</font>宋朝时榆林一带归西夏国管,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红石峡水库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br><font color="#ff8a00">二说:</font>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时拟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水寨有抢夺蒙汉百姓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派军消灭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灌溉叫广泽渠。</div> 红石峡名冠边塞,旧时文官、武将、儒士来榆林,必在此设宴讽咏唱和,留下众多宝贵书法作品。东西石壁上,摩崖石刻相连,窟洞、殿壁、碑石镶嵌有题词题字、碑、碣,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挺劲,文采飞扬,还有少见的<font color="#ff8a00">蒙文石刻“天成雄秀”</font>。<div>自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块,其中东崖126块。石刻精细,入石三分,阴刻阳刻兼有,立体感极强。石刻内容有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font color="#333333">多为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抒发保家卫国慷慨情怀。</font></div> <b><font color="#167efb">(一)东崖峭壁。</font></b>史料记载,东西两崖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为明代所创,文革中遭严重破坏。现仅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部分窟以隧道连通。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网络图片) <font color="#ff8a00">东崖石窟诸殿示意图:</font><font color="#333333">较大石窟有</font>圣母殿、大雄殿、观音堂、石佛殿、圆觉殿、睡佛殿、慈仁殿、小须弥殿、园沁殿等,除个别重新塑像外,壁画、碑记等荡然无存,但石窟内天花顶上的<font color="#ff8a00">藻井</font>大多保存较好。 <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东崖峭壁题字:</font></b>龙盘虎踞、万里长城、天限南北、中华天柱、恩衍宗嗣、天开图画、蓬莱仙岛、别有天地、天外奇峰、鹫岭、横云、别开生面、振河不泄、威镇九边、盘石千秋、河山千古、地接秦封、功在名山、榆壑回春、蒙汉一家、力挽狂澜、山花自荣映风月共婆娑、三山拱翠、流沙蓬岛、还我河山、榆关雄峙、重新胜境、慧日普照、省雄方障、慈云编覆、天开异境、塞北江南、瀚坛天锷、陕北雄关、山水奇观、到此生隐心、积健为雄、山高水长、大有丰年、空中楼阁、长榆藩翰、 锦绣山河、雄流制胜等。 <div><font color="#ff8a00">山门楼:</font>2004年依原样修复。门前两只石狮子雕工细腻、惟妙惟肖;门楼上黑底匾额镌三个金色大字"红石峡",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遗墨。</div> <div>穿过山门楼,下坡进入东崖(曾为<font color="#ff8a00">雄山寺</font>)一侧。走完东崖,过普济桥到达西崖。前面远处山崖上有<font color="#ff8a00">翠然阁</font>。<br></div> <font color="#ff8a00">翠然阁:</font>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 “地门”。从“天门”登峡顶,中有翠然阁,“地门”即临榆溪河谷。 翠然阁晚清时称 “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在这把酒临风,品茗赏酒,即席赋诗,别有情趣;经翠然阁出天门达崖顶,崖顶原建有罗汉殿,清末坍毁。 初始一段题刻风化严重,佛像尽毁。<font color="#ff8a00">磐石千秋:</font>上款--光绪二十五年荷月(农历六月荷花满池俗称荷月);下款--知榆林府事光昭书和榆林县事孙云宫书。孙云宫是山东招远人,光绪二十二年任榆林知县。 <font color="#ff8a00">河山千古:</font>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延绥镇总兵田玉广和他副将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题刻。田玉广贵州人,王守基山东人,俩人同甘苦共患难20余载。题词赞雄秀山河永存,也表俩人友谊地久天长。 回拍山门。<font color="#ff8a00">功成名山:</font>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年)李棠书写。李棠14岁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举人;民国年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执事3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颂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1899年书 “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font color="#ff8a00">大漠金汤:</font>清光绪二十年(1894)延绥总兵龙德胜书写;<font color="#ff8a00">力挽狂澜:</font>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font color="#ff8a00"> 蓬莱仙岛:</font>上款--前署榆林府林士班,延绥兵备道成定康,前任榆林府蔡兆槐;下款-同治壬申年孟夏。<font color="#ff8a00">振河不洩:</font>清光绪年间谭仁芳(光绪十年任延榆绥镇总兵)所书。 走过牌楼,进入景区核心。 <font color="#ff8a00">山河巩固:</font>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马相如书写。右为<font color="#ff8a00">圣母殿</font>,左为<font color="#ff8a00">三教殿</font>。 圣母殿与三教殿之间部分题刻有明显铲除痕迹,人为破坏? 三教殿再往前分别是<font color="#ff8a00">小须弥殿、观音窟、大雄殿</font>。 <font color="#ff8a00">观音窟</font>是小须弥殿与大雄殿之间一个小窟。 从西崖拍摄对岸东崖:小须弥殿、观音窟、大雄殿。 <font color="#ff8a00">威震九边:</font>清光绪十五年(1889)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 <font color="#ff8a00">还我河山:</font>抗日名将马占山题。马曾任东北边防军师长,黒河警备司令,1931年率部在黑龙江打响抗日第一枪;后受排挤移驻西北,一腔热血,报国无门;1941年与邓宝珊来游此地,眼见祖国河山破碎,<font color="#ff8a00">愤而连刻两石“还我河山”</font>。<div><font color="#ff8a00">汉蒙一家:</font>1913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font color="#ff8a00">流沙蓬岛:</font>赞美红石峡黄沙清流,景色幽雅如仙境。<font color="#ff8a00">三山拱翠:</font>清代榆林著名书法家陈璋所题,榆林古城北依红山,东据驼峰,西临黑山,三座不同颜色的山拱卫着翡翠般的榆林城。</div> <b style=""><font color="#ed2308">圣母殿(娘娘庙):</font></b>门楣刻“地祗”二字,供奉三尊神像--<font color="#ff8a00">三霄圣母:</font>道教神话传说中三位仙女赵云霄、赵琼霄及赵碧霄,为财神爷赵公明三个妹妹。此神保平安吉祥,主管婚姻子嗣。<div><font color="#ff8a00">相传:</font>明成化年间,延绥总兵陈辉年过四十仍膝下无子,某三月十六日携妻到圣母殿求子,并立 “子嗣牌”,捐资饰庙殿粉圣母,大兴土木扩建雄山寺;次年喜得贵子,此后每年三月十六日成为雄山寺庙会,其间香火不断。</div> 殿中侍女雕塑。 窟顶藻井<font color="#ff8a00">八卦图</font>依稀可辨。<div><font color="#167efb"><b>小知识:</b></font><font color="#ff8a00">藻井</font>--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独特装饰。一般为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br></div> <font color="#ed2308"><b>三教殿:</b></font>明代所建,供奉<font color="#ff8a00">佛道儒三位始祖</font>--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窟顶藻井几无。 <div>儒道两教历来水火不容。在繁荣昌盛的唐代,道教“无为而治”思想很适合于历代拨乱反正,儒教“仁”、“礼”之风及 “君子”之态有利于和平年代发展,佛教轮回说、因果说非常符合中国人心态。唐太宗时期,为扼制外来宗教巨大影响,把道教定为国教,尊奉李聘为教主;但唐代君臣醉心佛学,尊道教却心向佛教,故出现佛道儒三教鼎立局面。宋元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理学家认为各民族应和谐统一,主张将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font color="#ff8a00">从此出现三教殿</font>。</div> 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font color="#ff8a00">雄山寺</font>;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font color="#ff8a00">镇远寺</font>。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1673年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 <font color="#ed2308"><b>小须弥殿:</b></font>殿名源自洞窟由大清康熙年间题额“小须弥”。<font color="#333333">佛像都是素身的,</font>窟顶藻井几无。 <font color="#ed2308"><b>大雄殿:</b></font>建于明代成化年,门洞上方开窗左右有<font color="#ff8a00">浮雕云龙图</font>。 内供释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及四大护法,为佛教最高象征。 <font color="#ff8a00">四大护法(四大天王):</font>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手拿慧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缠一条龙)、北方多闻天王(手拿一把伞)。 窟顶有琉璃饰件三龙或四龙戏珠,琉璃饰件已损毁,宝珠下二龙完好(左侧为半身龙,右侧完全缺失)。 <font color="#ed2308"><b>观音殿:</b></font>建于明代成化年,内供观音菩萨石雕像。隔壁是<font color="#ff8a00">地藏十王殿</font>。 <div>殿顶藻井精美。</div> <font color="#ed2308"><b>地藏十王殿:</b></font>窟前陡直石阶,为东崖洞窟之最。明代开凿,供奉地藏王菩萨及十殿阎罗王。<div><font color="#ff8a00">榆溪胜地:</font>同治五年,<font color="#ff8a00">左宗棠</font>受命陕甘总督,提兵西进一举收复新疆;其老部下刘厚基时任榆绥总兵,向他为红石峡求字,他即大书“榆溪胜地”。<br></div> <font color="#ff8a00">地藏菩萨:</font>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道场在安徽九华山,被认为具“大孝”和“大愿”之德业。<div><font color="#ff8a00">十殿阎王</font>--唐末民间始传地府十殿的十个掌控者: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仵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道教、佛教沿袭其传说。</div> 过地藏十王殿,朝外洞窟有座新塑的<font color="#ff8a00">弥勒佛</font>。 <font color="#ff8a00">西崖拍摄东崖:</font>可从石崖内登台阶而上,站在山顶俯视峡谷全景。 翠然阁下面右侧是<font color="#ff8a00">圆觉殿</font>。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圆觉殿:</b><font color="#333333">洞</font>窟外壁有四方石刻,北壁有碑状石刻,石刻内容大多缺失不能通读。其下方还有一石狮雕刻,面目模糊。 明代原供奉三世佛及十六罗汉。 <div><font color="#ff8a00">三世佛:</font>大乘佛教主要崇敬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的,故三世佛分为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font color="#ff8a00">横三世佛(三方佛):</font>中央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东方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font color="#ff8a00">纵三世佛(三世佛):</font>过去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br></div><div><div><font color="#ff8a00">十六罗汉:</font>主要依据唐玄奘翻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宾度啰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距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啰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弟子,受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唐末开始出现<font color="#ff8a00">十八罗汉:</font>十六罗汉再加二位尊者(所加二尊有多种说法)。<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睡佛殿:</b></font>供奉明代的<font color="#ff8a00">释迦摩尼</font>涅槃睡像一尊。 窟内八卦藻井,暗示睡佛殿原是道家洞天福地。窟顶石刻“别有洞天”题款只能看清陈国玲题。 <font color="#ff8a00">红石峡会议:</font>翠然阁下面的“<font color="#ff8a00">天门”洞室</font>,1928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又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天,刘志丹等参加会议,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重要一页。后称“红石峡会议”。 新塑雕像<font color="#ff8a00">道教三清:</font>玉清元始天尊(居正中,左手虚拈右手虚捧,或捻混元宝珠,象征世界原始状态)、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左边,手捧金光如意,象征世界刚刚走出混沌时状态)、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玉清右边,手拿阴阳芭蕉扇或佛尘,象征世界被创造最初状态)。是道教的最高神。 拍摄对面的西崖及多孔石桥--<font color="#ff8a00">普济桥</font>。 接下来石窟就变成窟中窟、洞中洞,且山势陡然峭拔。正对洞口是新塑的<font color="#ff8a00">韦陀</font>像。 <font color="#ff8a00">从西崖拍摄东崖:</font>山势陡峭,洞窟相通。 <font color="#ff8a00">雄石峡(从西崖拍摄):</font>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延绥镇巡扶郑汝壁,为宣威红石峡雄秀和明军强大,在摩崖上题刻,改红石峡为雄石峡。 后面一些洞窟空荡荡的。 <font color="#ed2308"><b>菩萨殿:</b></font>明代开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 <div>窟顶藻井应该修复过。<br></div> 洞窟与外面的通道。 洞窟外面是陡峭山崖。 洞窟与外面的另一通道。 这个洞窟有些木建筑,不知何用? 窟顶藻井同样损毁严重。 只容一人通过的栈道。 <font color="#ed2308"><b>慈仁殿:</b></font>窟内《慈仁殿记》为成化二十三年季秋吉日山西汾州儒士韩子皋书并篆撰。 <div>石窟藻井雕刻的龙与平常看见古代雕龙有较大差异,有些像麒麟,特别是三个爪子与清代五爪龙大不一样,表明石窟至少是明代以前开凿的。</div> 这个洞窟也有些木建筑。 洞窟内竟有渠流,后来才知是<font color="#ff8a00">广泽渠</font>。 窟顶藻井比较完整,浮雕八卦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等,显示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特色。 洞窟广泽渠与外面连接处。 <font color="#ff8a00">广泽渠:</font>1473 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开凿渠水以利灌溉。明万历年间重修,清时扩修。清光绪六年 (1880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font color="#ff8a00">东西二渠</font>,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渠长1000 余米,1/5于石壁中穿凿而过,现依然灌溉城郊一万亩土地。 过<font color="#ff8a00">“龙蟠虎踞”</font><font color="#333333">(万</font>历九年/1581年巡抚王汝梅题刻)<font color="#ff8a00">、“天限南北”</font>题刻不远就到了东崖尽头,走过普济桥即去西崖。 <font color="#ff8a00">普济桥:</font>同治年延绥道童兆蓉所建,现桥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桥上题“力争上游”四大字。 普济桥上拍摄东崖及榆溪河下游。 普济桥上拍摄榆溪河上游。 <font color="#167efb" style="font-weight: bold;">(二)西崖峭壁。</font><font color="#ff8a00">主要题字:</font>雄石封关、岩壑金汤、华夷天堑、雄流万里、中华天柱、 中外一统、俯仰情怡、岩居川观、岩赫具瞻、禹迹磨崖、 天成雄秀、 雄峙金城、 金汤永奠、 竞秀争流、 岩疆丽览、 列屏云塞、 雄镇三秦、 瀚海蓬莱、 长天铁垛、 金汤吐秀、雄锁三秦、百二雄关、屏藩是寄、 山水清音、 安内攘外、襟山带河、 塞北天险、 带砺雄图、 榆塞雄关、俯仰边流等。 <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下面图片</font></b>是进入东崖山门后拍摄对岸西崖。<font color="#ff8a00">中外一统:</font>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题,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山水清音、襟山带河、竞秀争流等石刻。 <font color="#ff8a00">华夷天堑:</font>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抚刘敏宽书写。 <font color="#ff8a00">长天铁垛:</font>明万历九年(1581)王汝梅书写。下面是<font color="#ff8a00">唯一蒙文石刻“天成雄秀</font>”:清乾隆年间榆林知府白德明书写。 <font color="#ff8a00">岩居川观:</font>辛亥四月同副憲高公光祉郡司马XX公吉璁游X题,X秦先许占魁书. 过普济桥来到西崖,题刻大多被树枝遮掩。<font color="#ff8a00">华夷天堑:</font>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抚刘敏宽书写。下面还有“<font color="#ff8a00">屏藩是寄</font>”石刻。 <font color="#ff8a00">雄峙金城:</font>康熙壬申菊月吉旦。 中华天柱、榆塞雄关、雄流万里等石刻。 西崖洞窟破坏更严重,基本没有造像。 古老而破败洞窟,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历史的苍凉! 走过红石峡下游的<font color="#ff8a00">悬索桥</font>,回到山门旁边的停车场。 悬索桥上拍摄东崖。 悬索桥飞架榆溪河两岸。 <b><font color="#ed2308">二、镇北台。</font></b>距红石峡2公里。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素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font color="#ff8a00">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 镇北台景区大门。 进入大门是红山顶上坡的开阔地带。 <div>秦灭六国后,在榆林设郡县并修筑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明初,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安全,明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贸易,修筑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font color="#ff8a00">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font>,延绥镇巡抚涂宗浚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font color="#ff8a00">筑镇北台</font>(明长城最大军事瞭望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br></div> 经历多日阴雨天气,终于迎来蓝天白云。苍翠旱柳与古老城堡示意其历史悠久。 镇北台依山据险,雄伟壮观。正方梯形,叠垒4层逐层递缩,总高28.5米;<font color="#ff8a00">第一层</font>台基座,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内墙高5.5米,外墒高10米,上设垛口,东墙南侧置城门,东南内侧置砖铺马道,南墙与长城相连。<font color="#ff8a00">第二层</font>高16.6米,周长130米,进深5米;二层南台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北面原有涂宗浚书“镇北台”石刻已毁)。<font color="#ff8a00">第三层</font>高4.1米,周长88米,进深3米,台东外砌石踏步达四层。<font color="#ff8a00">第四层</font>高4.4米,周长35.4米。顶层台面面积255平万米,四边各进深2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 各层四面围女儿墙,设置垛口,地铺青砖。每层有石台阶可登。 <font color="#ff8a00">旱柳:</font>主干粗壮,结瘤突起,纤细枝杈“怒发冲冠“。陕北和内蒙古南部广泛种植,长成这样至少一二百年。当地人称<font color="#ff8a00">“砍头柳”:</font>旱柳长到一定高度就要砍掉树头,继而发出更多新枝继续生长,如此反复。 <font color="#ff8a00">款贡城南门:</font>额题欵贡城(即款贡城)。欵贡城与镇北台同期所建,属明长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长城线上唯一“官市”。 款贡城南门右侧<font color="#ff8a00">马道</font>与长城。 <font color="#ff8a00">易马城(红山市):</font>明嘉靖初年(1525左右)与蒙古鞑靼议和后,在长城线上设立11处互市场所之一,1564年改称易马城,直至民国时期仍是蒙汉贸易往来重要场所。城池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75米。 西墙设城门,是中原物资进出唯一通道;北墙设两道城门,供朝贡车马通行;款贡城西部台地处建“会盟馆”,为驻守边关官员与蒙古部落首领、使臣洽谈和交接文书场所;东部较宽阔场地在交易日搭建帐篷进行物品交易。<br> 欵贡城北东西土敌楼原是秦长城遗存,镇北台复建时包装一新。 <font color="#ff8a00">榆塞:</font>由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书写。从这进入镇北台的关塞。 ”榆塞“下面的通道。 蓝天白下的镇北台雄姿。 <font color="#ff8a00">镇北台长城博物馆:</font>原是守台戍卒营房,复建后辟为博物馆,展示长城历史、戍边将士生活等。 <font color="#ff8a00">榆林境内明长城:</font>在秦长城、隋长城基础上,由当时延绥巡抚余子俊调用官兵4万余人,历时4个月修筑而成。东起府谷县清水营,西至宁夏盐池县花马池,全长1770里,沿途烽火墩台林立,36座营堡遥遥相望。 明长城沿线城镇分布。 从踏步上去。 <div>款贡城南门右侧马道与长城。<br></div> 可绕一圈。 沿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 洞门题额<font color="#ff8a00">“向明”:</font>建台时涂宗浚书。向明--心向明朝之意。<div><font color="#ff8a00">涂宗浚:</font>字镜源。江西南昌人,生年未祥,卒于明天启元年九月乙丑。 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出任黄冈正七品县令。 后升任山东道御史。万历二十年(1592)巡按广西,二十三年(1595)巡按河南,二十七年(1599)巡按顺天,又提升为大理寺丞,再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直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封顺义王 ,荫升一级。去世后还赠少傅。《延绥镇志》记载,涂宗浚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月到榆林任职巡抚都御史,刚赴任就连打三仗:第一仗与火落赤在旧安边寨,第二仗与摆言太在保宁堡,第三仗与沙计在高家堡,均取得空前胜利。随后又在红山一带恶斗一场,逼迫漠南部落相继投诚,边关出现安定景象。于是奏请明廷要求驻守榆林,修建镇北台,监控互市贸易。朝廷拨款于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动工,三十六年七月完工,并亲撰碑文,在镇北台上书"向明"石匾。<br></div> 北面原有涂宗浚书“<font color="#ff8a00">镇北台</font>”石刻已毁,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 沿三层台东外砌踏步达顶层四层。 这个地方拍摄人物特写或许不错。 上至顶层四层。正中原建一间砖木结构<font color="#ff8a00">方形瞭望哨棚</font>,清末坍塌,如今仍见地上方形遗址。此处哨楼为巡边官员和守台将士遮风避雨场所,面阔三间,进深8米,高8.6米。 登台顶端,榆林千里一览无遗。这是停车场及<font color="#ff8a00">景区入口</font>。 <font color="#ff8a00">款贡城:</font>当蒙汉政治军事关系比较缓和,蒙古常派遣使者携带牲畜及其他特产进贡明朝皇帝,明朝以较高价格折算成一定数量布帛绸缎、医药、各类生活用具等回赐,款贡城是为此而建交接场所。 治理沙漠辉煌成果--沙地植物园和沙漠运河--西沙渠、榆东渠;榆卜界沙漠海子风光和郁郁葱葱林带果园。还有红石峡和峡上平湖--红石峡水库。<div><font color="#ff8a00">红石峡沙地植物园:</font>建于1957年,当时这是流动沙地,植被盖度不到3%,植物种单一,只有沙蒿、沙柳零星分布。几十年将流动沙地改造为固定沙地,植被盖度达80%以上。<br></div> <font color="#ff8a00">红山墩:</font>秦时扶苏、蒙恬守边时建成最早烽火台。明时因镇北台修建,红山墩渐渐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