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走进桃坑 情系山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10.24茶陵文联、茶陵作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赴桃坑乡开展采风活动</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文学采风 走进桃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探古访幽 助力旅游</b></p><p><br></p> <p> 为了响应茶陵县委县政府号召,茶陵县文联特组织茶陵作协文学采风团,于10月24日(周六),前往桃坑乡进行文学采风活动,感受客家民居文化、红色文化与山水文化,领略山区文化魅力。这些参加人员是:茶陵县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刘小琴、县文联干部谭柏青与张芹、桃坑乡党委书记谭彪峰、人大主席陈林波、政协联络主任袁志明、双元村支部书记罗健松、县政协原秘书长县作协副主席彭东明、县作协常务副主席陈小平、县作协副主席张冬娇、县作协副主席李巧文、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苏洣云,以及骨干作者李回苟、谭丽琼、李泽平、刘厚德、陈明锋、苏铁军、陈琴、谭玲、刘洁萍、谭俊、尹黎萌、刘艺、郭静、陈武苟。具体线路: 双芫村客家民居——马溪村陈外欧将军故里——洮水水库——八角寨——红军寨——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作品集锦</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寻味桃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刘洁萍</span></p> <p> 每次听到桃坑这个乡名,我就忍不住想到《诗经》里的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句子。想象中桃坑应该是一个种满桃树,春天桃花满枝俏的乡镇。但事实上并不如此,桃坑因地处桃形洼地而得名,是茶陵县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全境群岚叠嶂,山水相映,林海葱郁,沔水河穿境而过,由东南延伸呈“几”字形向西南出境。这是一片钟灵毓秀之地,风光旖旎,有着原始的森林景色,是天然氧吧之地,同时这里又保留了原始的客家文化,也是陈外欧将军的故乡。</p><p><br></p> <p> 大巴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我透过车窗,外面自然景色怡人,山岭陡峭。都说山路十八弯,这一路,不知转了多少个弯才进入桃坑。一下车,我放眼一看,远处山峰,近处流水,就如走进了一幅古老而优美的村落山水画里。</p> <p> 正是红薯收获季节,我们一行来桃坑采风的人刚入乡村,就看见勤劳的村民架着大铁锅烧着柴火在灶上烧水,洗净的红薯直接放在水里煮。我很奇怪,问劳作的大婶:红薯不是蒸吗?怎么直接放水里煮了?会不会因为煮熟了失掉甜味?大婶笑笑,淳朴的她只是用摇头来回答我,我看到那些煮熟的已经切好的薯片一片片放在蔑席上晾晒。同行的文友把鼻子凑上去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这天然的原始的香味让我不禁想到遥远的年代。</p><p><br></p> <p> 我们参观土屋、将军故里、洮水水库、八角寨,被古老的文化而吸引,被英雄的事迹而感动。站在这和平的土地上,抚摸着这沧桑的木门,脚踏着这洒满鲜血的土地,听深秋的风在耳畔轻拂,仿佛听到枪声和将士们的呐喊,我不由得在心里为这些民族英雄致敬。</p><p><br></p> <p> 路过土屋木房,屋的前院有着几株金橘树,正是金橘正熟时,热情的村民邀请我们进去摘金橘吃,青黄色的金橘让我们馋涎欲滴,我们毫不客气地走入院里,摘一个在衣服上搓搓直接就放入口里,酸甜可口。走的时候,每个人都忍不住摘几颗放入袋中,想吃的时候解解馋。这淳朴的人啊,他们的笑,他们的局促却又好客的举止,让我们如亲人般的随和随意。蜿蜒的山路上,时不时会从路边板栗树上掉下板栗来,让我们不禁雀跃,在城里久居的我们,为这天然的恩赐而惊喜感动。大自然从不吝啬自己对人类的馈赠: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山泉里清凉的水,野果野花,包括这空中夹杂的鸟鸣。这一切, 都让我们深深享受,美,无处不在。</p> <p> 桃坑山美水美人美,最美的是他们有一双巧手,用这一双巧手把大自然的馈赠变成佳肴美味,让来观光的游客享受舌尖上的盛宴。大多的游客不单单是冲着这美景,在观赏的同时享受美味的饮食,才是最完美的最不枉此行的!桃坑山里又远又深,远得深得让有些山里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这深山。这些山里人守着这日月,守着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岁月里平静度日。山里有的是山珍野味,这让他们有的是时间去从容地把吃的细细挑选,慢慢加工,吃不完的想法子去如何保存。也许,时间的充足,食材的饱和,受环境的影响,让这些山里人对食物开始进行加工收藏。天长日久,他们对食物收藏有着自己的心得,做出属于自己的味道。</p> <p> 桃坑客家人,一直以来,他们有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有山有水的地方,他们顺应季节,跟随季节劳作。我们沿着山路走,一路上山泉慢流,水中游鱼清晰可见。这些勤劳的山民捕鱼捞鱼,把剩下吃不完的鱼做成火焙鱼。在春季里,春笋漫山遍野,笋多吃不完,他们就晒干收藏,等青黄不接之时拿出来泡发炒辣椒吃;夏季,吃不完的辣椒、南瓜、茄子、豆角……只要是可以吃的而且吃不完的,都不会浪费掉,他们晒干,保存。最有特色的一道菜,就是在辣椒里面塞进去野菜和一种当地特有的香椿,晒干,来客人的时候拿出来用菜油炸着吃,香辣可口,几乎每一个来客都对此菜赞不绝口。山里有的是摘不完的野生杨梅,勤劳的村民背着竹篓,结伴而行,去山里采摘回来用盐腌制,晒干,放糖拌匀,然后放在柴火灶上蒸,如此反复,最后每一颗杨梅,从青红色变成深黑色,入口,酸中带甜,让你忍不住吃了又想吃。至于那些吃不完的李子和山中的野果子,他们都用这种方法储存起来,闲的时候做零食吃,客人来了又是待客之物,纯天然制作,吃得放心,吃得爽口;秋季,地里的红薯熟了,他们将红薯晒干做成红薯干,去城里兜卖,城里人很喜欢,都供不应求了。不过,如今乡里人一般不卖,现在条件好了,他们不在乎这些钱,好东西留着招待客人和给在外面工作的孩子回家的时候带到各自的家中去;冬季,开始熏腊肉了!在桃坑山区的客家厨房里,家家有一个冬季不熄火的柴火灶,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在年前宰了,将带皮的五花肉分割成一条一条的肉条,用盐腌制一到两天,里面还加上一些香料,这些香料的添置根据各家口味不同调制不同,腌制好了然后晾晒几天,放进烤房里,用准备好的茶籽壳、椿树兜、柏树枝、杉树兜脑慢慢熏烤。这肉慢慢的越熏越黑,香味越来越浓,腊肉就熏制完成了。真正的腊肉是黑不溜秋的,拿出来吃用水洗净,切成大块放在蒸笼里蒸,端出来晶莹剔透油亮亮的,香味飘满了整个的空间,吃上一块,肥而 不腻,棉而不柴,幸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桃坑客家人不仅熏猪肉,他们也把猪蹄、猪肠子、甚至猪脑、猪舌子,凡是猪身上的东西都可以用来腌制,还有牛肉、鱼、山里捕获的野味都用来做成腊肉,家里来客,腊肉是一道上好的菜。</p> <p> 我们在就中餐的农家小院,有着特色的古朴民房,木窗木楼,地上铺着青砖。菜园里的朝天椒挂满了一树,新植的艾菜、白菜才刚刚冒芽。院子里种了桔子还有柚子,有着鸡舍,这是一个最平常的农家小舍。主人好客,能干。我们来到农舍时,菜的原材料已经准备好了。这些勤劳的客家人他们不仅懂得收藏,更懂得如何让这些菜添香入味。桃坑人讲究,他们的厨房干干净净,洗菜的水清清亮亮,虽然是柴火灶,但是灶面没有柴灰。洗好的菜分门别类用菜筐装好摆在案几上,各种配菜的香料也用蔑几篓装好摆放一边,自榨的菜籽油炒菜,一种自然的香味在空中弥漫。</p> <p> 炒好的菜陆续上桌,我们早早坐在饭桌旁等待,煎辣椒一上桌就夹食干净。自家养的鸡随便抓一只宰杀,一盆鸡汤一碗炒鸡香喷喷上桌。即便是一碗寻常的白萝卜上桌,夹起放在嘴里一吃,感觉也比平常家里的要沁甜些,一大盆新 鲜鱼上桌,那个鲜呀!所有人的筷子没有停,嘴巴没有停,嘴里含糊不清的说着好吃,手里的筷子不停歇的夹。村里养的香猪上桌,皮厚肉松,满满的胶原蛋白,让我们这些女生吃得满脸发光。主人说:慢慢吃!还有我们的特色菜血鸭!菜太丰盛,也太美味,等最后一道菜血鸭上桌,肚子早已吃得饱饱的,但也忍不住夹几块尝尝,这血鸭用青辣椒炒,出锅的时候用宰杀时留下的新鲜鸭血淋上去,块块鸭肉片片辣椒上都裹上了新鲜鸭血,入口并没有血腥味,却有一种滑爽的感觉,问主人家血鸭在出锅的时候是否勾过芡粉,主人笑笑:我们的特色菜告诉你们也炒不出这个味道。我们并没有深究,我们只是好奇,都是些平常菜,怎么可以炒出这种美味?食材鲜,手艺好,柴火翻炒,山泉水,这些,让食物鲜美的条件缺一不可,让食客品尝到了最地道最自然的味道,回味无穷。</p><p><br></p><p> 我们的先人曾说过:“民以食为先”,食物不仅让我们填饱肚子维持生命,更让我们有一种幸福和满足感,在饥荒年代食物让生命延续,在和平年代食物让人产生愉悦感。我们现今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丰衣足食,人们开始对生活有了品质的要求,开始对食物有了选择。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年轻人外去打工逢年过节才会回来,读书的人念完大学也不会回到偏远的山区去,他们对这种慢生活没有时间和心思去体会,对于厨房里的活计也很少张罗,都是老一辈人去忙乎,渐渐地,这种口味的饮食止于上一辈的记忆了。异地搬迁让传统的客家人走出大山在县城安居,原汁原味的客家手艺越来越少了。深山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不知这深山是否也会生出寂寞?</p> <p> 桃坑客家饮食,口感绵长,修建洮水水库让不少桃坑村民搬迁出来了离开了大山,但是还有部分客家人留下来,靠大山生活。去桃坑,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美景,同时也享受到了客家美食,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有时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生活状况。桃坑客家人饮食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桃坑客家人随遇而安,他们这种生活影响着饮食生活,对生活不苛求,不抱怨,内心祥和,这种生活在一日三餐里体现了他们甘于现实,按季节而吃,却又把生活打理得清爽自在,他们的这份从容在做饮食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选料,烹配,把食料做的精致,他们并不摆造型,但是,却在烹制的过程中细致,把情谊放入里面,吃在嘴里,暖在心里。</p> <p> 去桃坑,看风景,品美食,在平常的岁月里感受生活的美好,看时光缓缓而过,蓝天白云,林海山泉,飞鸟家禽,寻常人家,守着这大山,品尝这人世的在酸甜苦辣,在客家人的五味里回味无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古有桃花源,而今有桃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谭玲</span></p> <p> 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落英缤纷,引人入胜。湘茶东南边陲,连接着罗霄山脉,有那么一个乡镇——桃坑,它孕育于大山的怀抱,大山使它难以让人接近,却也赋予它大自然的灵气。</p><p><br></p><p> 沿途,弯绕的山路从大山深处开辟而来,墨绿的山林中点缀着点点秋的橙红与金黄,隔着车窗,横斜的树枝似乎在向我们打招呼,时不时轻敲车窗欢迎我们的到来。越往里行驶,越会发现:周围灌木上的叶,蒙上的灰尘愈来愈少,颜色愈显发光发亮。 </p><p><br></p><p> 步入桃坑,整个人犹如一片羽毛,轻飘飘。上午十点钟的日头并不大,散发的热量暖暖地裹住游人,几片稀薄的云沉浸于桃坑的山水之中,懒洋洋地消散在瓦蓝瓦蓝的天空。远处青山绵亘,或高或低;近处双元村古朴的建筑依山傍水,灰白色建筑的檐角微微上翘,有几分艺术气息。</p> <p> 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所以稍有一丝烟火气息,便会一下子钻进鼻腔。不远处,村民用挖了洞的大铁桶、一口硕大的铁锅、几根从山上捡来的柴禾支起了个简易灶台,锅里“咕噜咕噜”翻腾着红薯与气泡。几经询问,原来农妇将红薯煮熟是为了晒成红薯片,嘴馋的我们迫不及待想品尝,只可惜还没熟。阳光下,金灿灿的红薯片均匀有序地排列在竹笪上,与阳光交相辉映,格外惹人注目。</p><p><br></p><p> 绕过几个弯,错落有致的客家民居映入眼帘,民居依山傍水建筑着,颜色以土黄、灰为主,条件好的还有红漆的大门、浅灰的墙裙,土墙灰瓦给藏于深山的桃坑增加了几番风韵;层数一般有二楼,宽敞的一楼用来人们居住,二楼狭小,主要堆放柴禾,储存杂物。沿着小路漫步,秋风徐徐,引得周遭竹林窸窸窣窣,窃窃私语;这里的芦苇也生得十分妩媚,傍水而生,高有三四米,从大片粗壮的绿叶中生出几束粉色的芦苇,在微风中徐徐颔首,宛若娇俏的姑娘。热情好客的村民带领着我们参观的第一栋民居是带有庭院的,院中栽种着两棵金桔树,黄灿灿的果子满树,压垂了枝头。你若问:为什么没人摘?因为民居主人一年前已过世,留得这满树的金桔空结寂寞。据了解,主人有着一百零三岁高龄,桃坑有高龄的老人很多。这么秀丽的山,这么柔美的水,这么清鲜的空气应是高寿的主要原因了,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p> <p> 淙淙溪流绕过村庄,水流虽小,但遇到磕磕绊绊的溪边岩石,仍会溅起不少水珠。这里的竹林很多,聪明智慧的村民会利用竹子制作利于生产活动的工具。沿着小溪,两农妇一老一少,正在用砍下的竹子修着菜圃的篱笆,少的修剪竹子,将竹子分段;老的编篱笆,两个人分工明确、不紧不慢,秋风拂过老妇人的头巾,头巾感应着秋风的号召,微微摆动着,这分明是在享受生活而不是完成农事。</p><p><br></p><p> 游东阳湖正值下午四五点,湖面波光粼粼,游艇没有激起大浪,慢慢悠悠地行驶在湖中央,艇上的人们有的享受着泛舟湖面带来的舒适,忘掉烦恼沉沉睡下;有的分享着自己旅途的所见所感抑或畅谈人生经历。慢一点吧,再慢一点……将要抵达目的地时,一辆竹筏浮动在水面上,竹筏上支了个简易的棚子用来遮风挡雨,这是村民撑起竹篙正准备带着农产品去卖钱。</p><p><br></p><p> 这里的山、水、人是分不开的,他们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桃坑。来到这里,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灵气;在这里,放下外界的纷纷扰扰;在这里,独处静默可以与自己对话,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这个地方能拂去心里的尘土,净澈心灵。她堪比桃花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生命最美的姿态</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刘艺</span></p> <p> 秋日暖阳,微熏、醉人。湖边一树被秋风染红的枫叶,田野里一束束酱紫色的狗尾巴草,提醒我秋天真的来了。</p><p><br></p><p> 桃坑的秋天,静而不躁。 </p><p><br></p><p> 走进村落,我们的脚步不自觉变得轻了。轻轻地走在乡间小道,低头抚摸着田梗上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没有春天里的葱茏苍翠,但仍然铺展着生命的绿意,保持着生命最后的倔强与顽强。突然,不知从哪里窜出一条黑白相间的斑点狗,一跑过来就向我们摇头摆尾,仿若我们是它久别重逢的故人,一逗它,直往我们身上扑。动物如斯,我想山里那淳朴的村民更是如此。</p><p><br></p><p> 一路观赏,一路闲聊,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桃坑居民家。一幢幢黄墙朱门青瓦的民房,像一位位羞涩的少女静默在群峦叠翠中,掀开绿色帘子,露出一点绛唇。阳光点点洒落,整个村落坐卧在青山怀抱里,闲适安逸。有几户人家正在生起熊熊炉火,黑色的锅炉里冒着一缕缕青烟,凑近一看,里面躺满了一个个清洗干净的红薯,而小院里已有几户人家用竹篾编的方形簸箕垫了些稻草晒红薯干。阳光下,看着那一盘盘红彤彤、黄橙橙的红薯块,我想生命无所谓逝去,它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就如那刚流走的光阴,此刻变成一缕清香聚藏起来。时光愈久,愈发香醇。</p> <p> 吱呀一声,我们轻轻推开小红门,来到当地一个居民家。主人不在家,古老岁月在黄泥墙上爬出一条条裂缝,寒来暑往,曾经的黄泥地已被染成青黛色。厅室整洁而干净,我想,只有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把这人间烟火过得如此惬意。堂屋中间的四脚高桌上盛放着主人昨夜未吃完的剩菜,还有一大碗红薯。突然有人说:“能吃吗?”当地陪同我们一同参观的居民忙答道“吃咯,没关系”。红皮黄心的红薯,软糯、沁甜,这份甜应该也属于这里的每一个村民。吃着红薯,我们继续前行,感受着小村的宁静与民心纯朴。</p><p><br></p><p> 就在离开之时,我们有幸遇到了房子的主人,一位85岁高龄的老奶奶。身着一件碎花深红马甲,披肩短发,青黑发色间夹杂着些许花白头发,虽然,老人的一只眼睛已看不见,但身体还是很硬朗。一看到我们就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让我们再回去坐坐。我想岁月可以侵蚀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刻下褶皱,带走我们的美好容貌,留下伤痕,但它不能摧毁任何一个纯朴的灵魂。认真拾掇着锅碗瓢盆,认真收拾着庭院屋舍,日子可以普通,但绝对不将就。后来听我们同行的村民介绍,这位老人在桃坑做了25年的妇女主任。这让我对她的敬意更进一层。我想这也是一种伟大,伟大可以不是轰轰烈烈,但一定是一丝不苟。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并且做到极致。</p> <p> 而很多时候,我们日子一遍一遍重复之时,早已厌倦它的枯燥;面对生活的鸡飞狗跳,我们更是怨声不迭。我想此行的意义,是让我对伟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就如这大山里的每一个人,她们可能不富有,但她们仍然如此热爱生活,把这简单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就如这里的一花一草,一亩方塘,一条小河,虽然,村里大部分人移民城区,它们仍旧把生命最美的姿态绽放,努力开好每一朵花,铺好每一片绿,滋养好每一寸土地,努力地活着,去承受生命赋予它们的责任,去忍受生命的苦难、孤寂、无聊,独自绽放在空山头,不负时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去双元村,来一次心灵之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张冬娇</span></p> <p> 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卧龙村相比,茶陵另一个中国传统村落——桃坑双元村则显得更原始、古朴和宁静。</p><p><br></p><p> 双元村位于罗霄山脉尾端,境内以山清水秀著称,居民百分之九十为客家人。久居闹市的我们刚踏入这片土地,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阳光、树木、空气好像在清泉里洗过一样,亮闪闪、绿莹莹,清爽爽,深秋的风从远古吹来,携着山野特有的清香,拂过脸庞、头发、衣襟,让人每一个毛孔迅速舒展开来。</p><p><br></p><p> 站在村部环顾,群山环护下的村庄,一条水泥路从中穿过。一座座客家土坯房,或成排成行,或因山形而参差错落在路两边。清一色的泥墙黑瓦,镶嵌在墨绿的山坡上,在阳光的照耀下,辉映出一片明丽静谧之光。这画面古朴典雅,秀丽自然,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p><p><br></p><p> 沿着这条水泥路漫无目的地向前走去,只见一条小河蜿蜒着从东向北流过,河水清澈见底,各种鹅卵石历历在目,游鱼穿梭其中,仿佛触手可及。河岸杂草丰茂,绿树成荫;时有古桥通幽,古树参天,满布岁月沧桑。河两边田畴相接,鸡鸭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觅食,听不到汽笛和马达声,也没有喧哗的人声,空中充溢着各种鸟叫虫鸣,间有狗吠鸭啼,应和着淙淙流水,仿佛一曲优雅的协奏曲流淌在村庄的每个角落。此情此景,有人干脆停下脚步,坐在岸边石块上,放下俗世繁冗,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只愿静谧在时光里,直到黄昏日落。</p> <p> 几乎所有民居的门都是敞开着的,主人在屋或不在屋。大门边放着成捆成堆的干柴和石磨石碾,屋檐下挂着丝瓜卷,门前坪里、凳子上的晒篮里、晒着茶籽、红薯干、剁碎的芋叶等,空气里飘荡着醉人的清香。坪前种着各种野花,房子侧边垒起的石头墙,外墙的晒台,古老文艺而风情十足。</p><p><br></p><p> 房子正中为堂屋,两边为厢房,黄泥夯实的墙壁保温隔热,冬暖夏凉。堂屋里摆放着竹椅、木凳,木板楼上的燕子窝,门后角落里的各种农具,硬土地面上摊着的南瓜、冬瓜和辣椒,墙壁上挂着的米筛、淘箕,这一切充满了遥远的记忆,仿佛让人又回到了儿时,回到那个纯真年代,内心有说不出的闲适和安宁。</p><p><br></p><p> 堂屋后面连着厨房,厨房又矮又小,但里面干净清爽,锅碗瓢盆、抹布、勺子、开水瓶等一摆一放,纤尘不染;柴火灶熏黑的墙壁,看不到任何烟垢。客家人爱干净是出了名的,她们皮肤光滑,衣着洁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小发夹别着。文友说,客家人用柴火熏过的腊肉,一遍一遍地洗得非常干净,完全可以放心吃。</p><p><br></p><p> 在集福桥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好遇到一位挑着茶籽进屋老人,他身姿矫健,脊背挺直,看上去大约六十来岁的样子。他放下担子后告诉我们,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还能像壮年时候一样劳作。看到我们惊奇的样子,他说这里的百岁老人很多,而且身体硬朗着,挑百把斤的担子也没问题。</p><p><br></p><p> 对面的屋檐下,一位老人蹲在脸盘边正专心致志地掏着冬瓜瓤。我用相机对着他,拍下他把把冬瓜籽一粒一粒地抠出来的过程。他缓缓地抬起头来望着我,眼神淳朴,满脸平和,让人毫不设防。</p> <p> 文友拍到了一位老人蹲在河边洗南瓜籽的照片。照片上的客家女人头戴紫红色帽子,帽下露出齐肩的白发,穿着青底印紫蓝花的绸布衣服,外罩青布马甲,这身装扮把她本来苗条的身材衬托得更加精致纤巧。她的背影、耀眼的白发和清浅见底的河水、河边随意耷拉着的杂草、脸盘里金黄色的南瓜籽一起,共同构成一幅淡雅清丽的画图。</p><p><br></p><p> 青山秀水孕美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些客家人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还有土地上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庄稼,简单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都市人争分夺秒,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而疲于奔命,而他们却在不慌不忙中度过平静美好的一天。 </p><p><br></p><p> 双元村是原始的,但又是永恒的;是朴素的,但又是时尚的。永远紧贴自然,只关乎生命本身。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双元村时,心好像也被山泉洗过了一般,觉得自己做了一回 “自然之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翻过半座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巧文</span></p> <p> 陡然走进密不透光的半山坡,感觉黄昏如暮。站在水泥铺就卵石盖面的台阶上,小琴主席拄着一根窄细的棍儿,喘息如雷,眼睛望着前方说:还有好远?跟在背后的人说:快到了,就在前面。于是歇一歇,继续往上爬。</p><p><br></p><p> 我跟在小琴主席身后,照样气喘吁吁。这是山的一面,很陡,枝叶参天,浓阴匝地。曲折蛇行的路从中穿过,落叶铺满阶面。山底是我们刚坐船而来深邃而清澈的东阳湖,刚才还碧波荡漾,青黛如螺,但此时都消失在密翳的竹林中。弃了船只,走上水泥阶,高高矮矮的竹子层层叠叠,成了这里的主人。仰头,偶尔会露出一角含了水分略显沉重的云朵,新修的台阶沾了人间的烟火,一如当年红军路上的火把,指引着前进的方向。</p><p><br></p><p> 上得山来,阳光扯着丝线横陈,凉风轻袭,喘息稍停。远远地看到有块竖立的大石头,上书红色的三个大字:“红军寨”。文友们攘攘着在其前面一起照了相。距此不远,两栋颇有年代感的房子呈丁字形站立。墙壁淡黄色,夯筑而成,当地人叫“抖墙”。墙壁上裂痕横七竖八。丁字下面的一栋门楣上有“廖氏宗祠”的字样,门两边有副对联:“缅先祖斩荆棘勤劳开基业,期后嗣兴中华奋发振家声。”门的左边突出来的墙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共湘赣边茶陵游击队、国民党第四十四军抗日前线联合指挥部”。另一栋房子的左门边也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毛泽东湖口挽澜事件红军居所”。但这次来,大门上挂着一把锁,听人说这屋的那位八旬老人已经过世了。三年前我来这里,老人还健在。他让我们进了屋。走进堂屋,家具极为简陋,摆放随意,墙壁暗淡,泥土地面不平整。老人矮小清瘦,大热天穿着裤衩,一件白色的衣服长至近膝,遮住了裤子,露出两条干瘦的腿。老人当时八十六岁,在这里住了快八十年了,他跟我们说起以前红军在这里发生的故事。</p> <p> 红军寨原来保存完好的房屋有30余间、红军井有2处、古哨所有3处,有联合抗战战壕数段。这里曾是国共两党在茶陵联合抗击日寇的一个抗战指挥部,也是抗日联军在洮水设置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位于东阳湖景区大坝附近八角寨所在位置)。红军南方抗日游击队和国民革命军44军在此联合抗击日寇5天5夜,战斗很惨烈,许多战士牺牲在这里。在房子背面的低洼处,还有当年红军使用过的一口水井,如今水井的水依然清凉。但这次来又不同,路上的草又长了,井里的杂物多了,原先准备开发种荷花的田地一方成了水池,其他全被草覆盖。只有挂在树上的那块小木牌和上面的三个字“红军井”依然清晰如昨。</p><p><br></p><p> 坪前的树长得高大而壮硕,有两棵尤其突出。一棵是木荷,属山茶科,木荷属,国家三级保护树种,距今已有260多年。此树上挂着一块小木牌,上书红军独立师师长谭家述的简历;一棵是马尾松,属松科,松属,国家三级保护树种,距今100多年。此树上也挂着一块小木牌,上书红六军团五十一团副政委周则盛的简历。他们都是茶陵著名的将领,曾在此战斗过。时间可以流逝,流不走的是人们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p> <p> 房子的前坪草茎在风中蔓延,长可及腰。草丛中,一口大水缸静静地矗着,里面的水浑浊发黄,几片落叶和一些白色的泡沫浮在水面。很多人家都喜欢在庭院里放一口大水缸,像故宫、沈从文故居,都是如此。一为防火,二为取水方便。从此处往左行一百米,一栋两层建筑已基本完工,墙面、地砖、架构,无不显示现代新房的痕迹,里面的吧台酒柜业已做好,随意摆放在屋中间,表明此处尚未接待游客。从楼梯进入二楼阳台,眼前顿时宽阔。东阳湖尽收眼底,东阳湖目前未开放,湖面没有船只,但见微风轻飏,水光粼粼,碧水分流,衔山倒映,群山环拱,江山如画。同行的泽平叹说:只有到过这里,才不虚此行。明锋在楼下喊我们快些,我们却站在栏杆边,享受着习习凉风,感叹着湖的磅礴与山的逶迤,迟迟不愿离开。</p><p><br></p><p> 从山上下来,没有用上多长时间,就到了湖边。“东阳湖号”船静静地在等我们,不知什么时候,阳光躲进了云层。回头,又是满山的竹木,原先看到的新新旧旧的房子、树上的小木牌、被荒草掩映的口井、蓄满着水和浮生物的水缸……都躲进了林中,一如消失的旧时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满载乡愁的客家民居村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苏洣云</span></p> <p> 井冈山下千岛湖,山青水秀第一乡。这是人们对茶陵县桃坑乡山水的赞美。十月下旬周末的一天,这天早晨,阳光明媚,茶陵文联、茶陵作协一行二十余人,乘坐一辆大巴车,首站来到了令人向往已久的客家民居村——双芫村采风。双芫客家民居村,是桃坑乡典型的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民居村落。房屋是黄泥抖墙,上盖青瓦,墙体厚实,冬暖夏凉,比较有特色的客家民居。</p><p><br></p><p> 双芫村也是茶陵县唯一入选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单。这里的居民为明朝、清朝、民国时期迁居的粤、闽客家后裔;客家火龙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粗犷率真;客家饮食,口感绵长;客家人勤劳朴实、重教崇文,人才辈出。这里名胜古迹众多,集福桥、韩仙二王庙、石峰仙、金岭栋、神龙洞等闻名遐迩;这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元宵节里赛山歌、元月十九敬观音、六月初六拜水神、九月初九点篝火。本地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就有不同的习俗:一出生很多人就要“刻像”、“寄名”;女孩结婚时还有哭嫁的婚俗;还有葬俗,要进行“藏龙葬”。</p> <p> 到了双芫村部广场,大家一下车子,欢呼雀跃,放眼望去,群山环绕,满眼青翠。一栋栋黄泥抖墙青瓦屋点缀在青山之间,像金子在暖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路边清澈透明的溪流的水哗哗地流着。微风徐徐吹来,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天是那么蓝,大家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刚才的疲惫,瞬间被微风吹散。大家感叹空气真好,然后随向导首先来到当地名人罗玉元先生故居。靠近溪流旁边,在排房中间的罗玉元先生故居为新建的三厢房砖混结构民居。大家走进屋里,只见墙壁上挂满了罗玉元先生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及书法作品。罗玉元,退休军人,正师职、大校军衔。中国人民书画院副院长、国学经典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书协会员、原中书协会员。他武功非凡,胆大心细,曾经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贴身警卫工作。他书法造诣较深,其书法作品深受书法爱好者喜欢,并被收藏。大家啧啧称奇,纷纷感叹书画满屋,翰墨飘香。</p><p><br></p><p> 不一会儿,大家随村向导前往传统民居村落参观。此时,暖阳普照,微风拂面,非常惬意。远远望去,只见群山之间,一栋栋黄泥抖墙青瓦屋错落有致,散落在山腰山脚处。在路边不远处左则山腰处,一栋黄泥抖墙青瓦屋民居,坐北朝南。屋则古桂花树,枝条上开满了花,芳香四溢;古樟如伞似幔,遮天蔽日;屋前坪里、大厅里,干干净净。大家蛇行而上进入民居。村向导介绍说,这是罗玉元先生的老宅,他母亲在这里活到了103岁。大家听了以后,无不感到惊讶。世上常有千年树,人间难逢百岁人。村向导介绍说这村里9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不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接着,大家又随便参观了一栋三厢间民居。厅堂厢房屋内虽然陈旧,楼栿梁扎的木板比较结实;屋旁傍有一间厨房,屋内被柴火熏的黑黑的,瓦面上炊烟缭绕。但墙壁、地面干净整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如仙境,似桃源,是村民的理想居所之地。</p><p><br></p><p> 大家再坐大巴沿着山路蜿蜒往上,来到村庄口的路边。右则有一座石拱古桥,名曰集福桥。集福桥建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0—1861年,距今160多年,现完好如初。桥体上有碑铭记载捐款人姓名与建桥时间。石拱古桥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出行。桥下溪水潺潺,优美动听,犹如交响乐曲。桥旁一棵硕大的古楠树,枝繁叶茂,像卫士在守护。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古诗的意境。</p><p><br></p><p> 不觉已近中午,由于下午另外有参观项目,向导说就参观到这里。还有韩仙二王庙、石峰仙、金岭栋、神龙洞等名胜古迹,待下次再来探访。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这里。</p> <p> 改革开发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了“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新农村建设。有些地方片面理解为新村建设,将传统村落及名胜古迹全部摧毁,搞大拆大建,统一模式,千村一面。传统村落荡然无存,乡村特色变味,乡土记忆尽失,乡风文明消亡,模糊了故园记忆。更为严重的是乡村传统文化断层,丢掉了乡愁。</p><p><br></p><p> 我的老家那里也是远近闻名的古村。据苏氏族谱记载,老房子是苏氏先人从元朝开始兴建,至明朝、清朝、民国时期依次陆续而建的一百多栋青砖青瓦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屋,村民聚族而居。古坝、古渠、古池塘、古涵洞、古桥、古塔、古榨油坊、古石臼房、古乌桕树等名胜古迹众多。很可惜,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村民陆续拆毁了一部分。现在,古渠、古池塘、古涵洞依然存在,在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其它的,尽毁。</p><p><br></p><p> 很庆幸,双芫客家民居传统村落没有被摧毁。民间建房讲究风水,就是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p><br></p><p> 在这里,你可以找回乡村记忆,欣赏生态美,感受民俗文化,领略乡村传统文化魅力,洗涤灵魂,尽享乡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双芫客家古村落,你去过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刘厚德 </span></p> <p> 这里是钟灵毓秀之地,风光旖旎,青山隐隐,炊烟袅袅,民风纯朴,安宁和乐。这里是美丽宁静的世外桃源,魅力多彩。这里是一幅山水相依的画卷,是一座万物共生的乐园。</p><p><br></p><p> 湖南省茶陵县桃杭乡双芫村,始建于元代以前,北部与罗霄山脉、严塘镇接壤,南边有金岭栋,东阳湖和双芫村落相依相连。距县城38.8km,106国道、320省道两条公路都可抵达。双芫村也是茶陵县唯一入选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单,获国家300万元资金资助。</p> <p> 走进双芫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干净的村道,古朴的民宿,还有古老的祈福桥、悠久亭、韩仙二王庙和金丝楠木树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p><p><br></p><p> 信步而去,随缘而居。你会发现很多未曾设想的风景落入心底,令人内心顿生感动。古村落风貌大多相同,都是泥土夯实的,冬暖夏凉,游客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非常暖心。它们带着同一特性,那就是见证光阴。大多时候我并不想弄清楚古院落的来龙去脉,而是享受着那时的光阴。</p><p><br></p><p> 从双芫村部往前走4公里,就能看到一座古老的石拱桥,石拱桥在当地叫祈福桥,建于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座单拱石板桥,采用山石打磨堆砌而成,造型古朴大方。</p><p><br></p><p> 据说是一位当地乡绅祈求福运为乡里出资建造的石拱桥。第一次看到就被它古老而朴素的造型深深地吸引,它没有雕龙刻凤的华丽,只有朴实敦厚的石板,默默地承载着历史。</p><p><br></p><p> 人们走过石桥,抚摸那斑驳的桥身,时而驻足远眺,时而欢歌笑语,光着脚在石桥下漫步,河水哗哗流过,嬉水玩耍,真是天然的人、桥、水、山构成的山水风景画。桥顶上挂着青色的苔藓,如同叙述古老而苍桑的历史……</p><p><br></p><p> 石桥旁边有一棵树龄128年的金丝楠木树,高40米,树冠20米。这棵树厚德不争,金丝楠者,自从被古人拨开木中的云霓,千百年来,因其不喧不燥,经久而拥,百美独具的特性,让人们魂牵梦萦,无不为它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香且弥坚、颐神养寿而感叹!金丝楠木树在光的照耀下,璀璨如丝绚烂,祥瑞多变,盖世独一。从皇宫的龙椅宝座,到陵墓内的棺木灵柩,从宫殿到寝宫苑筑,一直为历代帝王所钟爱和垄断,堪称皇家独享的东方神木。</p> <p> 往上步行,绕着大山行走1.5公里就到了悠久亭,悠久亭建于清代同治七年,亭子虽破旧不堪,但亭子正中央几个大字依稀可辨“悠久亭”,旁边刻着同治戊辰年间。</p><p><br></p><p> 亭旁绿树掩映,蜂歌蝶舞,层现迭出的模样,没有雍容华丽,只有沧桑和荒凉。微风吹过草地和竹林,这壮观尽收眼底,是多么惬意的意境啊!</p><p><br></p><p> 沿路返回在东阳湖畔,能见到韩仙二王庙,始建于清朝初年,传说何仙姑云游至此,看到洮水至双芫有九罗十八墩,墩墩有湾,湾湾水绕,美不胜收,确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韩湘子即兴拿玉箫吹奏,何仙姑和箫而舞,村民见上仙,忙长跪礼拜,古人就在此建二王庙。</p><p><br></p><p> 看不尽的桃坑秀美山景,读不完的东阳湖深情赞歌。一次旅行,荼靡一段心路;一次漫步,氤氲一生情怀。伴随着东阳湖畔美丽的夕阳,我们乘舟回家了。悠悠的桨声中和着每一丝笑语都写意着自足和陶然。目睹沿途自然的风光,记录惬意的心情,装满诗意的情怀。你还等什么?向东阳湖出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李泽平组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秋日登红军寨楼望东阳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山尽叠晴空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水方成大海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善还须无芥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澄然表里醉颜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双元客家民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蜂来蝶去朱门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内瓜黄枉自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逝水成湖波浪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空山不见片烟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苍山叠障上重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土屋参差立半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怅想朱门娇俏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人夏夜再吹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双元金丝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久对溪桥僧入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峦叠叠绿红香。</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潭波扭曲擎天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桂叶唠叨胜者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洁净安然双芫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谭丽琼</span></p> <p> 双芫村属于茶陵县桃坑乡。这真是一个清净安然,能安顿在尘世中漂浮不定的灵魂。这里家家户户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门前是大片田地,田地房屋又被郁郁葱葱的青翠树木环绕。田地里有人种了甘蔗。我们吃了几根,甚是甘甜。有农户门前的红薯片齐齐整整排在竹席上,像一行行泛着自然光彩的歌谣,在温暖舒适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无比静美;紫红的茶籽密集的晾晒在地面,就连冬瓜也剥去了外面的绿衣露出洁白的肉皮,被切成一圈又一圈挂在长长的竹篙上,诗意浓浓。一条清清悠悠的小河,在石头、树木杂草的伴随下,缓缓清爽地一路哼着小曲,明亮整个村庄。山里的水是带着一股原始的灵气,幽静、清澈,闭眼聆听,听到水一波波轻轻地淌过心间,流到心海,宁静祥和。</p><p><br></p><p> 左边是古朴民舍,右边是河流田野,对面是山岭。我们行走在中间。前方看到小河上方有一架古老的小桥,是清朝的,叫“集福桥。”这名字好厚实,古人真是有智慧。一听到这几个字,大家就觉得这是一块有福气的地方,我们作协一群人就聚集在这里留影。“集福桥”这个字即是告知又是提醒。似乎在告诉我们曾经的古人是懂得修桥修路造福后人,提醒后来人要时时记得多做好事,累积福报。</p><p><br></p><p> 一路漫步走,喜悦满满。去看百岁老人曾住过的房屋。朝左,往上。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沿着用大石头堆积成的墙面,我们到了房门前。房屋干净整洁,老人的卧室,水泥地面,凸凹不平。一个简单的木板床,上面的凉席光洁平整。门窗前放着一个简单的木桌子,阳光透过门窗射进简陋的卧室,安谧恬静。床的对面是一个古旧的衣柜,紫黑色,不知有多少年了,木制衣柜的表面绣着不同的花纹。这或许就是这栋房子最值钱的东西了。窗外是寂静的田野、翠绿的树木。没有烦心、人来人往的嘈杂声。只有锐耳的鸟鸣、潺潺的水流声。这里像是在世外桃源。你来,定会让你的心盛满喜悦、自在。</p> <p> 我们又去了几户人家,主人都有八十多岁,健朗依旧,清爽干净依旧,慈祥知足的笑容依旧。房间的墙壁都是原色黄泥巴墙。没有任何粉刷。墙面上订上一个钉子或是木头,上面挂着镰刀、簸箕、剪刀、水勺。老人正在收拾着灶台,只见她一遍遍仔仔细细地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特别干净,也是这个村庄的特点。听有人说,这里有好几户人家的子孙都是千万富翁。想必与这爱整洁的天性也有一点潜移默化的影响。谁不爱干净舒适的环境呢?财神爷也不例外。</p><p><br></p><p> 拿一把椅子,就坐在大门边。静静看房前一层层像波浪似的翠绿树木、黄泥地面。门窗外处处皆风景,就地取材,都是一幅幅原生态自然无限之美的画面。坐在这里,什么也不做,内心都会无比幸福知足恬然。我与荷老师、李老师轮流坐着照相留影。有一村民肩挑着东西,漫不经心地从门前走过,我们也觉得好有趣味。像个孩子般盯着他看好久。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童心加好奇心,这就是我们,一群有着相同爱好与情趣的人。我说,下次,我还要单独再来。因为这里有很多元素,可以创造,可以思考,可以吸收沉淀,慢慢享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心之所向—桃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陈琴</span></p> <p> 10月22日下午收到苏老师发给我的信息,询问我本周星期六是否去参加桃坑采风活动。本来星期六我是要带娃的,但思考许久之后,我还是答应苏老师参加此次的桃坑采风活动。因为长这么大我还没有去过桃坑呢,一直都很向往桃坑的秀丽景色。趁此次采风活动,可以一偿夙愿,因此,我特别兴奋、激动。 </p><p><br></p><p> 10月24日的这一天清晨,阳光明媚,秋风习习,迎着朝阳,伴着秋风。我们来到凤凰城门口集合,等人员齐全后,就坐在大巴上一路向桃坑驶去,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去桃坑,我不禁在心中大喊道:“桃坑,我来了。” </p><p><br></p><p> 大巴从县城缓缓地开往郊区,高楼大厦从眼前一一掠过,越来越多的青山绿水映入眼帘,风景独好。从宽阔的柏油路到狭窄的水泥路,道路越来越狭窄、曲折,用山路十八弯来概括恰到好处。坐在大巴车上的我们看着路边的风景,小声畅谈着此行的兴奋之情。</p> <p> 随着大巴车的弯弯绕绕,终于到达了今天旅途的第一站——传统民俗村落之双元村。双元村是茶陵县桃坑乡的一个美丽的传统民俗村落,始建于元代以前,北部与罗霄山脉严塘镇接壤。连绵不绝的青山,高低起伏,绿树成萌,竹林遍布,远离了城市的喧闹,脱离世俗的烦扰,让人如置身在天然的氧吧中,神清气爽。小村落里还住着人家,客家土坯房错落有致、成排成行,风格一致,都有着斑驳的土坯墙、红木门、红栅栏,木制的红色窗棂透着几分古朴。房屋门前小溪流水潺潺,溪水清澈见底,鱼虾在水底嬉戏。一群鸭子也来凑热闹,或觅食或游水,在水中游得十分欢快。岸对面的一棵古树郁郁葱葱,高入云端,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p><p><br></p><p> 第二站——集福桥。这座石拱桥建于清朝时期,看这名字就知道,寓意着收集福气,是村民们对美好幸福的一种期望。集福桥的桥头一边种有一棵形状特别的桂花树,树根扭曲,树下有一朵成人手掌大小的不知名的菌类——呈白色状、肉质厚实。桥头的另一边上种有一棵几百年的金丝楠木古树,树干粗壮,枝叶茂密,高耸入云。桥底下河水不多,但却清澈见底,石头大且多,形态各异,别有一番风味。</p><p><br></p><p> 第三站——东阳湖。原名洮水水库,因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出生在茶陵,故将此湖命名为东阳湖。我们坐着游轮,看着湖两岸青山连绵不绝,湖水中有岛屿遍布,湖中有岛,岛外有水,山水相依,交相辉映,好不惬意。微风吹过湖面,湖水泛起层层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我们在游轮顶层,谈天说地,拍照留影,给这湖水间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br></p><p>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红军寨,这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一辈革命家谭家述、谭余保等在这里与敌人浴血奋战。这里的村民,家家都有人当红军,为了革命,他们作出了贡献。到现在为止仍然完好地保存了红军、游击队留下的营房、战壕、古井及古树哨所等,让我们得以瞻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p><br></p><p> 开心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对这次的桃坑采风活动之行,我很庆幸也很开心能够参加,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们一起体验这次难忘的采风活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山水桃坑,客家风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谭俊</span></p> <p> 我们每天忙着工作,忙着奔波,忙着忘记自我,直到有一天遇见了她,这是怎样一份欣喜,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她,有一个好听且特别的名字——桃坑。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位于茶陵县东南边陲,罗霄山脉中段。走进桃坑,置身青山绿水,心旷神怡。</p><p><br></p><p> 这里有井冈山下千岛湖之誉的东阳湖,山水相映,风景如画;这里有千亩桃花园,阳春三月,浪漫邂逅,一见钟情;这里有龙潭瀑布,自然天成,壮观至极。这里自然景观富集:古松树、古樟树、古枫树依然枝繁叶茂,独木成景。</p><p><br></p><p> 读懂桃坑,穿越历史文化,惊叹不已。这里的千年独栗仙,古老神秘,仙气十足,动人的神话故事至今流传;这里的红军寨风貌犹存,号角犹闻,见证着一段烽火硝烟的红色记忆;这里的客家土坯房,泥墙青瓦,冬暖夏凉,承载着湘东客家人的诗意生活;这里的客家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把日子装扮得五彩缤纷,艾叶粑粑、盐辣椒、酿豆腐、干笋、蜂蜜、山里腊肉,风味独特,让山外游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这里的客家火龙栩栩如生,奔放豪迈,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春节喜庆热闹的舞火龙是客家人对新年最美好的憧憬。这样的山依恋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养育着这样的人。</p><p><br></p><p> 拥抱桃坑,想激情一点,可以尽情地体验一把山里的拓展项目,像丛林飞跃、高空滑索、浮桥和跨湖吊桥,惊险刺激,回味无穷;想柔情一点,可以在幽静的民宿小住几天,细细品味原汁原味的客家生活;撒下一张网,打捞岁月的味道;泡一壶山茶,品一品山野的清新;捧一汪清泉,在鸟语花香中尽情舒展;乘一叶竹筏,在碧波荡漾中纯真戏水。穿过原始竹林,感受阳光的柔和与静谧的力量,寻觅心底的声音,遇见久违的喜悦。</p><p><br></p><p> 桃坑之美,不止于山水,她能让你看到自己最真的样子;她更能让你悟到自己最纯的初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简简单单就好</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郭静 </span></p> <p> 10月24日,有幸与一群茶陵本土作家前往桃坑双元村,参观客家土坯房,感受冬暖夏凉的泥墙灰瓦房,追寻百岁之法。 </p><p><br></p><p> 桃坑乡是一个离茶陵县较偏远的乡镇,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老人守得一方净土,养着百年长寿。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桃坑人离开了自己的乡镇搬到了县城,现在的桃坑成了最原始的生态乡村。没有人流车鸣的喧闹、工厂的污染,只有寂静的山和平静的湖,以及飞鸟鸣虫的奏乐。如果你想追溯一下儿时的记忆,或者想过几天原始生活,那这里一定是你最佳选择。 </p><p><br></p><p> 风景如画,随手一拍都能保存成手机屏保,站立在双元村口,风从山的那头吹来,九点钟的太阳光照在枝头,像一道金黄的瀑布从天而泻。清新的泥土夹杂着稻田的谷香;草丛里藏着红的、黄的、紫的、粉的花……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稻田上留下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踪迹,蚱蜢在田间蹦蹦跳跳,蟋蟀在张望,一路文人墨客正在探访。四面的山挡住了外面的喧嚣,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了,让无穷的欲望也抛之脑后了。不远处一座座傍山而建的泥墙灰瓦房错落有致,一排排一栋栋犹如桃花源里与世隔绝的人家。这里就是新时代的桃花源,而我们就是意外闯进的陶渊明。</p><p><br></p><p> 我们在双元村主任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位一百零三岁老人住过的老宅。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上去,一棵好大的桂花树耸立在路边,不远处一棵结满柚子的树的侧面就是老人的家。我们一边走着一边听村主任介绍这家老人,说是村里第三个百岁老人。门前的两个金桔树也结满了一颗颗青绿的金桔。刚踏进那根木制的横梁板就能感受到一股凉意吹上来,客厅摆着一张四方桌,桌旁四条木板凳。来了的客人都可以在这里接待了,左右分别有个门,卧室也好,杂物间也好都在一层。对着大门的一侧也有个门,那是厨房。只见高高的灶台上摆放着两口巨大的锅,一堵开放式的砖隔开的烧火口,这样就做到了烧火与炒菜隔离,既干净又整洁。厨房左侧有一扇门,出去竟然是一口方形的盛水缸,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一切都是借助大自然的原生态而建,节约又环保,安全又健康。</p><p><br></p><p> 百岁老人的百岁根源也在此解开了。简简单单就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