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1月17日上午,常袋镇一行十二名骨干教师赴一、二实小参加了以“聚焦语文要素,用好统编教材”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p> 听课 研讨 <p> </p> 感悟 <p> 短短的一天培训,每位老师都收获满满,大家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所学、所思与所悟。</p> <p> 《少年闰土》心得体会</p><p> 常中 沈亚兵</p><p> 11月17日我有幸来到了一二实小听了两节六年级的语文课《少年闰土》,特别是对横水镇陆艳艳老师的课印象最深,感到自己在这堂课中也学习到了许多,可以看出教学中老师着力在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引导,同时也结合了本学期的“读写结合”。《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的闰土看瓜刺猹,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我”和闰土的分别和友谊。首先,听了陆老师的课,她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温柔而富有感情的话语,让在座的学生和老师们如沐春风。听完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看瓜刺猹”中,陆老师就以“读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为切口,让学生自主研读,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谈他感兴趣的地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1)闰土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见多识广;(2)写话:当闰土在海边时,我和我的朋友看不见( )……只看见( )。就像(井底之蛙)。学生联系上下文,逐渐明白其中之意,体会到了“我”对自己所处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陆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雪地捕鸟”这一段落时,她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然后,只留下这些动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动词说一说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学生经此对这件事有了更深的印象,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在“看瓜刺猹”阶段,当学生学懂了闰土的机智勇敢,“我”的好奇之极后,老师出示交谈图,引导对话朗读,在对话中更深地体会了闰土的机智勇敢及“我”对闰土的羡慕和崇拜。尤其在第一排两个女生的这一组合朗读得很好的时候,即时采访,明确朗读的重点,再分组合作朗读。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陆老师在课堂最后出示中年闰土的形象,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陆老师的这节课,正真做到了,走进文本、品味文本、感悟文本和升华文本。 </p> <p> 叶锋亮老师《竹节人》</p><p> 一课的感悟</p><p> 11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聚焦语文要素,用好统编教材”的语文教研活动,活动中观看了四节优质示范课,感受最深的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叶锋亮老师执教的《竹节人》一课。叶老师执教的《竹节人》这一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这一单元围绕“有目的的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的。“有目的的阅读”就是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内容后,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开展阅读活动,最终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竹节人》这一课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到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 本节课叶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的是第二个阅读任务.即“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第三个阅读任务“讲一个老师的故事”,第二个阅读任务侧重品读相关语句,体会传统玩具带给人们的乐趣。第三个阅读任务侧重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讲述故事,扩讲故事。叶老师和学生的课前谈话是采用聊天的形式,轻松舒服,师生之间气氛轻松融洽。首先让学生明确完成这一阅读任务要采用的阅读分享展示的方法,即快速浏览全文找到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相关的内容,然后确定阅读方法——品读,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之后,教师提出“你是怎么体会乐趣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分享自己对语句中包含的乐趣的理解和体会,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中不断闪现出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完成任务三,叶老师先指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小组内讲,然后指名学生课堂上讲,扩充故事内容,提示引导哪些地方可以扩讲,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再将故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叶老师的讲课,处处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他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去品味语言文字描写的精妙之处,轻松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学生的理解、表达、想象等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听叶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实在是一次奇妙的语文之旅,收获颇多。 叶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引领,一种方法,让我们清晰了高年级阅读单元应如何去教,目的明确,思路清晰。那么阅读单元如何去教,才能提高阅读效率,才能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一直是我们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叶老师首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引领我们去思考......希望我们各位老师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真正扎实有效的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真正实现高效阅读。</p> <p> 听《少年闰土》有感</p><p> 常袋镇东地小学 杨柳荫</p><p> 17日我有幸参加了孟津县“聚焦语文要素,用好统编教材”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期间我认真聆听了多位教师的优秀课例,其中李瑞瑞老师的《少年闰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听了李老师的《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我感到自己学习到了许多,可以看出教学中李老师着力在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己引导,同时也结合本学期的“读写结合”,现在将反思记录如下:李老师开课就以课件的形式出现了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画面。老师深情的朗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一段,将大家带入到了当时的情境当中,引人入胜。然后李老师带领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找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李老师重点讲解了“看瓜刺猹”一段,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李老师对“四角的天空”处理犹为精妙。他出示“四角的天空”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我”在庭院里干什么?师生对答:冬天,闰土在雪地上捕鸟,“我”在干什么?夏天,闰土在海边拾贝壳,“我”在干什么?夜晚,闰土在瓜地里刺猹,“我”在干什么?潮汛来时,闰土在海边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我”在干什么?这样使学生理解为何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会羡慕农村少年闰土,体会少年闰土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特点,同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李老师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能抓住重点段,重点句进行细致讲解,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而且不止一遍的读,齐读、指名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充分理解文章。 在讲解闰土给作者讲的四件事时,李老师先重点讲一讲,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放手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去自学其余三件,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自学的能力,有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总之,听完课后我觉得李教师身上有很多宝贵的经验,真是值得我去学习,今后我也会继续努力,把握机会多学习,多交流,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p> <p>“聚焦语文要素,用好统编教材”心得体会</p><p>11月17日,有机会参加由孟津县教体局教研室和第一教育共同体组织的培训,听取了吕娅煜老师的《麻雀》和王文亚老师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和下午由北京实验小学第二分校两位老师带来的《竹节人》两节课,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更好使用直接指明了方向。洛阳语文教研室教研员朱爽围绕语文要素的专题讲座,更是让我对统编教材的新要求,新理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目标指向,充分发挥部教材的教学价值与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儿童”的实践转型,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呈散点分布,教学中要善于前后勾连、连点成线,梳理出不同要素的教学链,以便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步推进。以第三册第七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四篇课文提供了四种讲故事的方法:《大象的耳朵》中的“抓住关键句子”;《蜘蛛开店》中的“抓住多个关键词及结构图”;《青蛙卖泥塘》中的“抓住人物转换提示图”;《小毛虫》中的“利用词句结合关联图”。不仅要把握单元内多篇课文之间横向的要素关联,而且要发现单元之间、年级之间纵向的要素关联,梳理出语文要素的整体序列。就第三册的“借助提示讲故事”而言,在后续单元的《后羿射日》中,又呈现了“利用表格列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故事”的新方法,为中年级简要地复述故事、变换要素创造性复述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努力围绕语文要素力争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得准、学得透、用得活,一课一得,得得相连,逐渐形成语文关键能力。</p> <p> 听课体会 </p><p> 姚艳平</p><p> 今天抱着收获的心情观摩课两节课,并听了朱老师系统、有指导性的教学建议,真的学有所得。教学中,很多的只是注目于每篇课文、课堂教学,围绕学段教学目标的框框,学生整体关注的较少。设计问题为了自己的下一个任务而单纯的设计问题。平时只埋怨学生学得不好,而没有反思自己的课堂不足而导致如今的后果。评价泛泛,也是学生迷茫的原因。教几年级,只钻研该年级的教材,没有去系统的阅读小学阶段所有课文,没有认真提炼不同课文所要提炼的核心问题,教学层次有忽略,从而出现粗心教学,效果平平。新教材最忌讳老师穿新鞋,走老路,而我不知不觉已在此路上走。听了报告,我要加深意识:课标是参照,教参要参考,并照此实践,多学习,尽求进步。</p> <p> 《慈母情深》听课反思</p><p> 常袋镇中心小学 杨建侠</p><p>《慈母情深》是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一个片段,是一篇歌颂母亲的美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这节课给我的印象很深,而课堂上宋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专业能力把一堂语文课演绎的淋漓尽致,让我有了以下的深切感受: 1、宋老师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宋老师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宋老师总是用自己最能迸发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对课文中母亲的理解,感受母亲的爱子深情。于是当阅读达到了高潮,当内心变得汹涌澎湃的时候,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母亲的爱,对母情的感激,课堂效果真的升华了。我相信经过这次课堂的熏陶,母亲,这两个字的分量在他们心理更加重了。而教学结尾是阎维文的《母亲》,更是让这种爱在无形的释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