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甘蒙宁,追访古西夏——美丽的河西走廊

岭北渔樵

偶然之机得一尾单,了却了河西甘蒙宁之旅的心愿。赏景之余,更多感兴趣的是这一带的人文、历史、地理,此次旅游填补了许多知识空白,纠正了原先的误区。 此行虽累(路上占去多半时间),但观赏感受大漠戈壁、神奇胡杨、擂台汉墓、七彩丹霞、沙湖绿洲、西夏遗迹······目不暇接,感同身受,值矣! 上了卧铺,观景与微信交替,可餐可饮、可卧可行,静下心来,只等到达目的地。火车较之飞机、汽车的优点,就是可以走动。 本次河西之旅的起始点是兰州,这是我们第三次落脚这座城市。具有百年传奇的黄河铁桥、正宁街小吃、手抓羊肉······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 宾馆设施还不错。 兰州城内,到处都有“手抓”,我们还是跟全陪导游去有点名气的店品尝,味道的确不错。外出旅游,吃喝拉撒睡一样都不能马虎。 从兰州驱车前往武威260公里,沿途尚见绿色,多为低矮植物。 西部的服务区当然要比东部的简单一些,可比古代的驿站强多了。想想古时候仅靠马匹、徒步行进的丝绸之路,真是不容易。 从武威开始进入一马平川的河西走廊。夹在南面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和北面的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戈壁沙漠之间,绵延近千公里至玉门关,宽从几公里到百公里不等。 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古丝绸之路,乃至现代铁路公路,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 进入武威城,看得出为提升城市形象,经过整治的风景是很美的。 武威--为彰显汉武帝“武功军威”而名,古代河西走廊四郡之一的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瓜州)。甘州肃州,甘肃省名称由此而来。 地处河西走廊要冲的武威,在兰州(东)西宁(西)银川(北)祁连山(南)的包裹之中,受祁连山雪山之水的滋润,又是平原,是块富庶之地。 武威擂台因1969年发现了两座汉墓,出土文物中又发现了一座40多cm高的青铜器 马踏飞燕(上报时称马超龙雀),武威城也就出名,被冠以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0千多年前的先人,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怪不得我们要称为“汉人”(汉族)了。 <p>因为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武威得了一顶“中国葡萄酒城”的桂冠,但愿能将老祖宗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发扬光大,不负此名。</p> 不过,生长在海拔2200m的人参果,及生长在海拔3000m的天祝白牦牛,是武威特有的稀罕之物。 这是出土的青铜器放大复制品,看上去比现在的马腿短、肚圆、头大,和我们脑海中的骏马,对不上号。 一号汉墓和二号汉墓相隔不远,隐藏在后来朝代的堆土擂台之下,墓道低矮,须躬身入内。 从武威至张掖260公里。整个河西走廊的路况都比较好。 这是车窗外看到的明长城遗迹。和公路平行的一段有上百公里,想想老祖宗为了拓疆守土,不惜一切,这要多少人力物力啊! 河西走廊的河流都是南面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的积雪融化形成的,因地势南高北低,故向北流入戈壁沙漠,极少数形成湖泊,大部分都渗透到地下。这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进入张掖(张国背掖,以通西域),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最富庶之地,鱼米之乡(金张掖,银武威)。 在祁连山雪峰之下,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腾格里沙漠的裹挟之中,竟然有如此田野风光,真乃塞北江南矣!正应了那句古诗,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 张掖,桑麻之地,小麦水稻玉米、油料、豆类、瓜果、蔬菜皆产,是甘肃的商品粮基地,据说,世界上2/3的圆葱(洋葱)是这里出产的。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都很有名。 这是近年,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藜麦,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营养食用价值。据说这一带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藜麦的生长。实际上我们现在食用的半数以上作物,都是历史上从国外引种的。 看看这肉厚油丰大面积晾嗮的红辣椒,是不是已闻到香辣味了。 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和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大禹时代,大禹封少子于西戎,公元前121年西汉霍去病收复黑河两岸,公元前111年开始有了张掖这个名字。 两晋南北朝时,这里是西凉国,发展农业,尊儒教、传承汉文化,沟通西域各国,引入佛教,译佛经,凿石窟,将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融合,创造出新的佛乐《秦汉伎》,一度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后来《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宫廷乐、寺庙法乐。 唐时,在此驻军屯田“积军粮数十年”张掖成为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王维、陈子昂等诗人在此留下诗句。至今仍在演奏的《霓裳羽衣舞曲》,就是甘州的《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的。 张掖最有名的当属五彩丹霞,现在已升格为 世界地质公园 这次河西走廊之旅最期待的景点之一就是张掖的七彩丹霞,位于祁连山西南的七彩丹霞,千百年来一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张艺谋在此拍了一部《三枪拍案惊奇》,逐渐为世人所知,后经国内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渲染,一步步从省级、国家级、现升格为世界地质公园。 从审美角度,看照片和现场观看是有差异的,照片毕竟是相机功能、光影效果的产物,象我们这种匆匆忙忙用手机抓拍几张,肯定达不到网上渲染的效果。不过基本上还是能够感受到它的壮美。 位于祁连山南麓张掖城南面有一处20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是中国彩色丹霞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被评选为 中国最美七大丹霞之一,世界25个梦幻旅游地之一。 张掖七彩丹霞被发现是2005年,虽然也被列为省级地质公园、全国七大最美丹霞之一。但,并不怎么有人气,以至于2010年中国自然遗产申遗,“中国丹霞”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但张掖七彩丹霞并不在名录之中。 直到2011年,张掖丹霞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这才被定为4A级旅游景区。 这几年,人们看多了山水林木花草,眼光转向西部的荒凉凄美。张掖的七彩丹霞自然也是趋之若鹜之处。 你看看这些络绎不绝的人流吧!哈哈!我们都在为振兴西部的旅游业做贡献。 这种气势恢宏的自然景观,旅游者只能是走马观花、窥其一斑。不过身临其境还是令人震撼的。 相机好,就能拍出这种效果的照片。 张掖祁连山彩色丹霞,是红色砾石、砂岩、泥岩等不同颜色、不同质地、不同层面的岩石,受地壳板块运动挤压,再加上风霜雨雪的侵蚀雕刻而成的大自然艺术品。 欣赏之余,我们感慨大自然的威力无比、鬼斧神工。 如果适逢夕阳西下,光线暗下来,有点小雨,则色彩的鲜艳度更佳,不过这种天气是很难遇到的。因为这里的年日照都在300天以上,很少有雨。 张掖的傍晚,去逛一下小吃城也不错,品尝了一下,当地的牛奶鸡蛋醪糟、烧鸡感觉味道不错。 据资料,张掖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上图的马蹄寺,还有西夏大佛寺(国内最大室内卧佛)、文殊寺(位于祁连山主峰脚下,1500年历史)、山丹大佛寺(1500多年历史)、军马场、原始森林公园、黑河湿地公园等。 这是张掖主政者近年来的一项大手笔,将城市附近的一座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了漂亮的湿地公园。这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来对西部干旱荒漠,生态环境的认识。 位于酒泉市金塔县的上万亩胡杨林,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也是甘肃省最大的胡杨林。整个景区由胡杨林延伸出的,金波湖游览、沙枣林观光、沙漠体验、沙漠芦苇迷宫、红柳林保育等区域已达八万亩。 景区实在太大了,游客只能在规定的路线、规定的时间,走马观花,在如织的游人旁拍几张照片,匆匆而去。这么美的景色,理应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奈时间仓促,留影也是留遗憾。 在胡杨林也学到了许多有关胡杨林的知识。一般来说,有地表水的地方生长的是杨树、沙枣树、红柳,有地下水的沙漠(不是戈壁)才生长胡杨树,水太多的地方反而不利于胡杨的生长。 这也是胡杨这种古老的活化石树种,经过亿万年的抗争进化、演变成的个性。 秋天的凉风寒霜,将景区大部分树种都吹成了淡绿金黄,不仔细辨认,也就分不清哪是胡杨了。 胡杨林是神奇的树种,一般都是野生的,它耐寒、耐,热、耐碱、耐涝、耐干旱。它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生存方式。种子落地,只有一定量的雨水渗入地下才发芽,幼苗小树叶片狭长细小宛如少女的柳叶眉,人们以为是柳树。 小树长大后,叶片变成三角形,人们误以为是白桦树。而到了老年,叶片又变成椭圆形。更奇妙的是,同一棵树的上下不同部位,会有不同形状的叶片,这也是一种本能的保护性反应吧! 这种浅浅的表层湖水,其实是为了增添景区的美感,是为游客拍摄服务的,估计旅游季节过去,会恢复原来的干涸。因为就原生态的胡杨而言,并不需要地表水,它有强大的根系,扎入沙漠之下吸取地下水。 拍摄胡杨林同样也会碰到照相器材和光线的问题,看上去很美的景色,用手机拍出来,效果总不理想,主要还是光线太强。 这就是光线太强的缘故,其实背景的胡杨是金黄色的。 这种用单反相机拍出来的,就很有层次感。 旅游车行驶在酒泉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航天专用道上,这五个小时的车程,车窗外的景色几乎没有变化。暗黑色的平整沙漠一望无际,见不到植物更见不到动物(其实是有小动物的,我们见不着罢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位于甘肃酒泉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2800平方公里的沙漠之上(95%在酒泉、5%在阿拉善),是我国建设最早(1958年)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低轨道卫星、载人飞船、火箭导弹的主要发射基地。 大漠通天际,冥冥勾思绪。酒泉,这个地名,魂牵梦绕了七十年,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应有英灵感应······ 这暗黑色的沙漠沙山据说是表面有一层风化出的含铁和钨的矿砂。 车进额济纳,逐渐看见胡杨沙丘了。有胡杨的地方就有地下水。别小看了这胡杨沙丘,它可以固住比它自身面积大20倍的沙漠。 即使上面的胡杨枯萎了,它下面的根系还牢牢地包裹着沙漠。真是坚韧不拔的胡杨。 这就是阿拉善盟(地级)额济纳旗(县级)境内的弱水(其实就是黑水河流经此处的别称),表达忠贞爱情的词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即出于此。古籍中,将弱水称之为“天河”。 临近景区,开始出现原始的野生沙漠胡杨。 和金塔胡杨林不同,分布在弱水岸边和小岛上的胡杨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始林木。 有的已经枯死,但还挺立着。这也可能有人工的因素吧!这里毕竟是景区,这些不倒的枯树的分布,也有些令人生疑。 这种枯枝应该是原生态的。 毕竟那挺立在河岸旁粗大苍老的胡杨,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因为有弱水的滋润,这里的胡杨较沙漠胡杨枝叶茂盛。 所谓“千年不死”应该是有地下水作保障,“死后千年不倒”是因为沙漠下面的根盘大不易倒,“倒后千年不腐”是因为干旱少雨。这一带临近弱水,恐怕还是会倒、会腐的。 这些挺立和倒地的胡杨,向人们述说着历史的变迁。 但愿这里能将这种原生态的景色保留下去,不管它是茂盛还是枯萎。 晚霞初照,弱水情深,“胡杨百媚生,陷于若水情”,能在这百媚生之地,深陷柔情,也是美事。 夜幕降临的弱水静静流淌,接纳来自任何一方的柔情、妩媚。 上土台,望弱水,“望断秋水情悠悠”。 沙山枯树引发摄影创作的冲动。 大漠夕阳之丽。 太阳将要告辞,黑夜将临,经过训练的骆驼在湖边奔跑,供游客逆光抓拍。这是考验相机和技巧的时刻。 夜幕降临之前,进入黑水古城游览。与弱水胡杨林相连的黑水古城曾经是西夏国的都城。从公元11世纪建城至1226年被成吉思汗大军攻克,黑水城被沿用并发展。元朝时已扩建成长434米宽384米,城墙高10米,居住人口7-8千的城池。 元朝时的黑水城是漠北通往河西走廊的交通要冲,是西北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 一直到十四世纪中叶由于战乱和沙漠的侵蚀,黑城被遗弃掩埋于黄沙之中。只有这12米高的藏式佛塔在寂寥中哀述。 现在的城池是在原遗址基础上,清理了掩盖的沙土,按原样复制的。 黑水城因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流经此地的黑水河而得名。额齐纳(西夏党项族语)、蒙古语“喀拉浩特”都是“黑水”的意思。元朝时黑水城设“亦集乃路”(治理机构)至今意大利仍称这里为“亦集乃”。可想而知,这座城在历史上多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