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怀揣着敬仰之情,在2020年10月30日早晨,<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环县到天津培训学习的老师,在环县教育局董环宾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周邓纪念馆,缅</span>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p><p><br></p> <p><b>1912年周恩来在东北的留影</b></p><p> 周恩来,字翔宇,号飞飞,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到了生活的锻炼。</p><p> 1910年,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在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周恩来高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1912年,周恩来写了一篇作文《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提出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国家造就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p> <p><b>复原场景: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教室</b></p><p> 1913年,周恩来从沈阳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在这里,他受到了系统的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才能。南开学校创建于1904年,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方式创办的学校,学术空气浓厚,教学作风民主。</p><p> 教学楼入口处有一面大立镜,上方镌刻着容止格言,这是对学生仪容举止的具体要求,给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展厅中复原了周恩来当年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教室,第一排中间左侧是周恩来的座位。周恩来学习刻苦,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教室后面墙上悬挂的奖状是他所在班在全校比赛中获得的,其中“含英咀华”这面奖状由校董严范孙手书。</p> <p><b>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时写的作文</b></p><p>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期间写作的作文,思想深刻,文笔流畅,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批上“传观”二字,在同学中传看。这些作文反映了周恩来在中学时代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种种思考及重要观点。1916年,南开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作文比赛,周恩来以《诚能动物论》为题写的作文获得了第一名。</p> <p><b>敬业乐群会会员佩戴的证章</b></p><p> 在南开学校期间,周恩来和同学张瑞峰、常策欧于1914年3月发起创立全校性学生组织“敬业乐群会”。它的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周恩来还主持出版了《敬业》杂志,亲自担任编辑,并在其中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诗作。创办“敬业乐群会”显示了周恩来超群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而这枚小小的证章则见证了这段历史。</p> <p><b>南开学校的校刊《校风》</b></p><p> 《校风》是南开学校的校刊,由学生自己创办,创刊于1915年8月30日。周恩来曾担任这个刊物的文苑部部长、记事类总主任、经理部总经理,他多次在《校风》上发表文章,从中国的内忧外患和道德精神状态等方面论证了中国社会已处于危险境地,呼吁青年学生应“闻而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p> <p><b>周恩来在新剧《仇大娘》中扮演范蕙娘的剧照</b></p><p class="ql-indent-1"> 周恩来认为戏剧是唤醒和教育人民的最通俗的方式。在南开学校期间,他积极参加新剧的演出,新剧就是话剧。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不能同校读书,更不能同台演戏。南开学校是男校,因此剧中的女角色都要由男生扮演,周恩来敢于冲破封建习俗的束缚,经常在剧中扮演女角色。他还在新剧团中担任布景部副部长。这是周恩来在新剧《仇大娘》中扮演范蕙娘的剧照,左二为周恩来。</p><p><br></p> <p><b>周恩来和南开学校同学常策欧、王朴山的合影</b></p><p> 周恩来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南开学校,他和老师、同学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周恩来经常与同学常策欧、王朴山一起切磋学业、锻炼身体,因而成为好朋友。他们刚入学时曾一起照相,1917年毕业前夕他们再次合影。这两张合影是他们三人深厚友情的见证。</p> <b>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上所载周恩来的照片和小传</b><br>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中学时代。在南开学校的毕业证书存根上,记载着他的毕业成绩总平均为89.72分。毕业前夕,周恩来受全班同学委托负责编写同学录,周恩来的小传是由同学常策欧撰写的,文中对周恩来予以高度评价:“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所受的教育和锻炼,为他以后成长为一位政治家奠定了基础。 <b>“大江歌罢掉头东”诗稿</b><br> 1917年9月,周恩来启程赴日本留学。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逐渐强大起来,所以中国许多有志青年都到日本留学。<br> 赴日本前夕,周恩来赋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达了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这幅手稿是1919年3月他回国前夕写给留日南开同学张鸿诰的。 <b>周恩来旅日日记</b><br> 周恩来到日本后,通过实地观察,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他深感日本的政治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宣传社会主义的各种流派涌向日本,周恩来阅读了大量关于新思潮的书籍。<br> 这本《旅日日记》,是周恩来于1918年1月1日至12月23日期间的日记。它系统记载了周恩来旅日时期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以及他如何从苦闷到奋起、从迷惘到坚定的思想变化状况。 <b>周恩来诗碑</b><br> 周恩来到日本留学后,对日本的社会制度越来越失望。1918年年底,南开校董严范孙、校长张伯苓赴美国考察,筹备创办南开大学,回国时途经日本,受到留日南开校友的欢迎。就是在这次聚会上,他们告诉周恩来可以回国进入南开大学学习。<br> 1919年春,周恩来准备回国进入南开大学读书。4月5日,周恩来回国前夕,在京都停留,写下了《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等诗篇,以“一线阳光穿云出”的诗句,表达了他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的振奋心情。1979年,日本友人在京都岚山公园建立周恩来诗碑,诗文为廖承志手书,邓颖超为诗碑揭幕。 <b>印刷《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印刷机</b><br> 1919年4月,周恩来回到天津。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天津学生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声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周恩来立即投入到五四运动中,领导了天津学生的爱国行动,并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br> 周恩来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中宣布,会报“本‘革心’同‘革新’的精神‘立为主旨’”,“革心”即改造思想,“革新”即改造社会。《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社论和主要文章大都由周恩来主笔,是天津学联唤起民众、团结学生和各界群众、推动和指导反帝爱国斗争的舆论阵地,有力地配合了爱国斗争,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南开大学开学纪念合影</b><br> 1919年9月,南开大学开学,共录取96人,分设文科、理科和商科。周恩来作为第一期文科学员免试入学。这张照片是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建立时开学典礼的合影,最后一排左起第一人为周恩来。 <b>复原场景:创建觉悟社</b><br> 1919年9月16日,在周恩来主持下,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骨干20人成立了觉悟社。觉悟社成员男女各半,以体现男女平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进步书籍,探讨社会改造问题。觉悟社还出版了《觉悟》杂志,由周恩来担任主编。在周恩来执笔写成的《觉悟的宣言》中,鲜明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这里复原的是觉悟社成立时开会的场景。 <b>周恩来编写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b><br> 1920年1月29日,为抗议北洋政府在抵制日货运动中逮捕爱国学生、查封学生联合会,周恩来等率领几千名学生前往直隶省公署请愿,遭到血腥镇压,周恩来等当场被捕。他在狱中记下了大量日记,出狱后编写成《警厅拘留记》和《检厅日录》,翔实地记载了他们在狱中生活和斗争的情况。经过被捕代表坚持不懈的斗争和各界人民的声援,7月17日,当局被迫释放了全体被捕代表。<br> 周恩来出狱后,已经失去了南开大学的学籍,但校董严范孙对他极为器重,设立“范孙奖学金”资助他赴欧洲留学。 <p><b>1921年周恩来和留法朋友们的合影</b></p><p class="ql-indent-1">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启程赴欧洲留学。1921年3月,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这是1921年周恩来和留法朋友们的合影,左三为周恩来,左一为张申府,前排右二为刘清扬。</p><p class="ql-indent-1">在欧洲,经过认真考察和比较,周恩来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在给天津觉悟社社员的信中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p> <p><b>周恩来在巴黎戈德弗鲁瓦街17号门前留影</b></p><p class="ql-indent-1">1922年3月,周恩来从法国到德国,参与创建旅德中国共产党组织。6月,周恩来等在巴黎成立旅欧少年共产党,不久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周恩来任书记。这是周恩来在巴黎作为工作地和住所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门前的留影。</p> <p><b>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照片</b></p><p class="ql-indent-1">1924年7月,周恩来遵照党组织指示回国。1924年9月,周恩来回到广州,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部长。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周恩来回国后立即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这时的周恩来已经由一个追求真理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p> <p><b>1942年为纪念南昌起义15周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人员签名赠给周恩来的锦旗</b></p><p class="ql-indent-1">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以武装斗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p><p class="ql-indent-1">1927年8月1日,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p><p class="ql-indent-1">1942年8月1日南昌起义15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志们赠给周恩来一面锦旗以作纪念。这面锦旗被两位伟人珍藏了五十年之久。</p> <p><b>油画:遵义会议</b></p><p class="ql-indent-1">党的六大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周恩来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31年12月,周恩来离开上海,到达江西瑞金。</p><p class="ql-indent-1">从1930年12月起,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围剿”,红军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错误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p><p class="ql-indent-1">1935年1月,红军渡过乌江,占领遵义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举毛泽东来领导红军今后的行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在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沈尧伊创作的油画《遵义会议》。</p> <p><b>铜雕:周恩来和张学良</b></p><p class="ql-indent-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团结全民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加强了对当时正在“围剿”陕北苏区的东北军的统战工作。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肤施(今延安)城内的天主教堂秘密会谈,双方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p><p class="ql-indent-1">1936年12月12日,驻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反对内战,团结抗日,武力拘禁了蒋介石。应张学良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出周恩来、博古和叶剑英等赴西安。这座铜像反映了周恩来和张学良在西安见面的场景。</p><p class="ql-indent-1">周恩来贯彻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通过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b>周恩来、叶剑英和国民党代表张冲在西安的合影</b></p><p class="ql-indent-1">西安事变后,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张冲等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进行了多次谈判。这是周恩来(右)、叶剑英(左)和国民党代表张冲(中)在西安的合影。</p><p class="ql-indent-1">1937年7月7日,日军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发了周恩来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周恩来为这一局面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p> <p><b>抗战时期任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b></p><p class="ql-indent-1">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武汉。1938年春,蒋介石邀请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周恩来也率领中共代表团来到重庆。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领导中国南方大部地区的党组织,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这里,他广泛联系各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同他们逐步建立起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合作共事关系。</p> <p><b>1938年夏周恩来、邓颖超和埃德加•斯诺在武汉的合影</b></p><p class="ql-indent-1">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国友好人士和进步团体纷纷来到中国,援助抗战。周恩来同他们进行了广泛接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反法西斯战争的友谊。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到达陕北的美国记者,他以记者敏锐的眼光、作家精湛的文笔,将他在陕北的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中国人叫它《西行漫记》,而它在西方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红星照耀中国》。</p> <p><b>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在整风学习中写的《我的修养要则》</b></p><p class="ql-indent-1">为了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在重庆党内整风学习时制订了《我的修养要则》。这个“修养要则”包括了学习、工作、生活、思想以及和群众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三次提到了要进行自我批评,还总结出五条加强党性修养的科学方法。为配合整风教育,周恩来还多次召开中共中央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的党员干部会议,联系自己的斗争经历,系统地讲述党史,组织党员学习讨论、对照检查,并将南方局的整风学习情况定期向中共中央报告。这份《我的修养要则》对于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 <p><b>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抵达重庆机场的照片</b></p><p class="ql-indent-1">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代表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p> <p><b>1946年11月16日周恩来在梅园新村举行记者招待会的照片</b></p><p class="ql-indent-1">1946年5月3日,周恩来在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后,也率领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为了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继续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1月16日,国民党要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从而关闭了和谈的大门。中共代表团决定撤回延安,行前,周恩来在梅园新村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他满怀信心地表示:南京,我们是一定要回来的!</p> <p><b>周恩来在西柏坡</b></p><p class="ql-indent-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被迫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p><p class="ql-indent-1">经过一年的转战生活,1948年4月23日,周恩来随中共中央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胜利。</p> <p><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初稿</b></p><p class="ql-indent-1">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进入北平。6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负责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通过了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在建国初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各项政策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建国初期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p> <p><b>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b></p><p>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决定为纪念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建立纪念碑。这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p> <p><b>毛泽东签署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任命书</b></p><p class="ql-indent-1">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出席了开国大典。51岁的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p><p><br></p> <p><b>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b></p><p class="ql-indent-1">1954年,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此后的20多年中,周恩来一再地强调这一目标,内容也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科学。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向全国完整地宣布“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给全国人民留下了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遗言,激励着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豪情。</p> <p><b>周恩来的中山装</b></p><p class="ql-indent-1">周恩来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工农业的顺利发展,付出了极大心血。他经常身穿一件普通的中山装,走到工厂矿山、田野乡村,与百姓同吃同住,向他们嘘寒问暖。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周恩来的身影。这是周恩来下乡时穿过的中山装。</p> <p><b>周恩来修改的《1962年至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表和计算草稿</b></p><p class="ql-indent-1">在这张周恩来亲笔修改的《1962年至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表和计算草稿上,他所作的标记多达145处。许多数字,都是他亲笔演算出来的。看到周总理辛辛苦苦地打草稿、算数字,工作人员曾向他建议,像这样的具体的技术性工作,可以由秘书来完成。可是,总理却说,民以食为天。我不亲自算一下,怎么能知道底细呢?让我签个字很容易,提笔一划就行,但事关国计民生,国家的资金,人民的血汗,我不敢不慎之又慎啊!</p> <p><b>1960年8月30日周恩来在北京密云水库</b></p><p class="ql-indent-1">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解放后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水利,一个上天。”对我国的水利工作,周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多次到长江、黄河亲临视察,对全国很多水利工程,他都亲笔题词给予鼓励。河南的三门峡,他去过三次;北京的密云水库,他去了七次。这是1960年8月30日周恩来视察北京密云水库时的照片。展厅中央展出的沙盘,上面星星点点闪烁的都是周总理曾经视察和关怀过的水利工程,其中的重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p> <p><b>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b></p><p class="ql-indent-1">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协助毛泽东主席一起,主持制订了我国的外交政策。</p><p class="ql-indent-1">为了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正式写入中印两国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的协定》的序言中。</p><p class="ql-indent-1">1954年6月,周恩来出访印度,和尼赫鲁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强调也应成为指导中印两国同世界各国相互关系的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为很多国家所接受,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p> <p><b>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穿过的中山装</b></p><p class="ql-indent-1">1954年4月至6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大国身分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也是一场极其复杂的多边的外交斗争,所讨论的是缓和远东以至国际紧张局势中的两个热点问题。会议对中国外交新格局的形成以至日后国际关系的发展,对新中国国际声望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恩来在会上表现出来的宽阔的政治家胸怀、合情合理的主张和机智灵活的才干,给与会者以至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外交,而且带去了中国的文化。</p> <p><b>1955年4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b></p><p class="ql-indent-1">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的参与下,讨论亚非各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规模国际会议。它为与会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相互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周恩来同亚非国家许多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indent-1">万隆亚非会议体现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揭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性的新的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许多朋友。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再一次显示了他把“外交变为艺术”的高超本领,为新中国在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形象。</p> <p><b>1960年5月周恩来为吊唁柬埔寨国王苏拉玛里特逝世穿过的西装</b></p><p class="ql-indent-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三次出访亚非欧国家,努力建立和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1960年,周总理出访柬埔寨前夕,恰逢柬埔寨国王苏拉玛里特逝世,柬埔寨正处于国丧期。这个时候访问,是否合适呢?我国外交部拿不定主意。周总理决定:如期出访,并要求有关部门,为代表团全体成员每人赶制一身白色西装,用以吊唁国王逝世。周总理的善解人意令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大为感动,从此,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了。</p> <p><b>1971年11月9日周恩来在首都机场欢送出席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的中国代表团</b></p><p class="ql-indent-1">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以压倒多数的表决结果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1月9日,周恩来同在京政治局委员前往机场,为出席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送行。</p><p class="ql-indent-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第26届联大上的胜利,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则的胜利,也促使更多国家谋求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p> <p><b>1962年6月周恩来和大庆油田钻井队工人在一起</b></p><p class="ql-indent-1">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发的最大油田,是我国石油工业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开发与建设,无不浸透着周恩来总理的心血。</p><p class="ql-indent-1">1962年6月,周总理对大庆多个工地进行了视察。在1202钻井队,他健步登上钻台和工人们一一握手问候。当班工人见自己手上满是油污和泥浆,不好意思地在衣服上猛擦,周总理主动上前,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临走时,总理听说钻井工人想和他合影留念,他便满足工人们的要求。大家高兴地留下了这个难忘的镜头。</p> <p><b>1966年3月周恩来在邢台地震灾区</b></p><p class="ql-indent-1">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强震。得知消息后,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卫生部派出医疗队前往救护,并做出各方面重要紧急部署。</p><p class="ql-indent-1">3月9日下午,周恩来不顾余震危险,赶赴灾区。3月10日,他前往受灾最重的隆尧县白家寨了解灾情,并在群众大会上讲话,号召大家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胜困难,并带领在场群众高呼:“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会后,他访问受灾户,勉励大家鼓起干劲,努力进行灾后重建。</p> <p><b>“文化大革命”初期周恩来写的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b></p><p class="ql-indent-1">“文化大革命”初期,面对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老干部受到冲击,周恩来竭尽全力加以保护。他曾以参加批斗会的形式,保护了贺龙、陈毅、陶铸等一大批老同志。</p><p class="ql-indent-1">1966年夏天,民主人士章士钊被抄家,上书毛主席,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批示:请总理酌处,此人应予保护。周恩来不仅妥善地处理了章士钊被抄家的事情,同时,联想到像章士钊这样的民主人士还有不少,也应当保护起来,于是,他起草了这个仅有69个字的名单。就是这69个字,却一度保护了宋庆龄等几十位国家领导人和民主人士。</p><p><br></p> <p><b>1974年9月30日周恩来在建国25周年国庆招待会上致辞</b></p><p class="ql-indent-1">“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周总理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他肩负历史使命,苦撑危局,力挽狂澜。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周恩来原本健康的身体急剧衰弱,1972年5月18日,他被确诊患了膀胱癌。1974年6月1日,周恩来离开中南海西花厅,住进北京305医院,接受手术治疗。</p><p class="ql-indent-1">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来总理抱病主持国庆25周年招待会。见到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的周恩来,大家都非常激动,以为他康复了,以为他又出来工作了。但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是身患绝症已有两年多的周恩来,作为总理举行的最后一次国庆招待会。</p><p><br></p> <p><b>蜡像:鞠躬尽瘁</b></p><p class="ql-indent-1">这座蜡像是根据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的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创作的。《沉思中的周恩来》由焦尔乔•洛迪于1973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周恩来拍摄。</p><p class="ql-indent-1">周恩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br></p> <p><b>建国初期苏联政府赠送周恩来的吉姆牌轿车</b></p><p class="ql-indent-1">展厅中央的这辆汽车,仿佛正驶出中南海,载着周恩来总理匆匆离去,为国为民奔波劳碌。这是建国初期,苏联政府赠送给周恩来总理的吉姆牌汽车,周总理乘坐了二十多年。</p><p><br></p> <p class="ql-indent-1">在参观完周邓纪念馆之后我们感触颇多。作为我们教师更要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带头学习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的命运,日理万机、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贵的人格,学习他们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光明磊落、无私无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我想,作为一名追求进步的教师,我会以周总理和邓颖超为榜样,把革命传统传承下去,担起社会责任,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做一个对人民、国家有用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