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探幽寻胜襄阳公园之一</p><p> 且说公园门口一对石狮子</p><p> </p><p> 襄阳公园位于襄阳古城墙的东北部,是襄阳老护城河的一段。襄阳公园是个旧称,由于管理体制的变迁,它现在是襄阳环城公园的一部分。襄阳公园正大门座西向东,是一个传统的单檐歇山顶式门楼。门楼上方正中仍然悬挂着“襄阳公园”的匾额。</p><p> 古色古香的大门前,安放着一对石狮子,威武高大,给公园大门平添了几分威严与庄重。</p> <p> 每次出入襄阳公园大门,总免不了朝那威武的石狮子望一望。初时不在意,觉得石狮子大同小异,就那么回事儿,装饰而已。前一段时间,出于好奇,数次端详,觉得那石狮子背面,着实有些古怪。从上到下,全是鬈毛疙瘩,有如全身披挂的穿山甲。</p> <p> 对于中国古建筑,我是外行。我这人,有个毛病,自己不清楚的,总想弄个明白,大概属于凡事放不下的那一类人。于是,在网络上查阅了石狮子的相关资料,又到他处摆放的石狮子进行了比对,发现襄阳公园大门口的石狮子真是有些蹊跷。</p><p> 石狮子,是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一种装饰物,也是传统文化中的辟邪物品,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的形象。当然,更多的时候,石狮子是专门放在建筑大门口左右两侧的吉祥装饰物。</p><p> 狮子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等地。汉武帝打通了中国与西域各国的通道,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狮子作为珍贵贡品得以进入中国。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今伊朗一带)遣使献师(狮)子、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p><p> 随着狮子的传入,似乎动摇了老虎作为百兽之王的地位,狮子作为兽类形象进入中国官方和民间的生活。经过中国能工巧匠的改造和创新,中国化了的狮子雕塑首先成为皇权的专属品。东汉以来,随着印度佛教传入,狮子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和吉祥物亦在中国流行开来。</p><p> 中国石狮同西方石狮在雕塑外形神态上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典型是狮子头部外形和毛发的处理。西方狮子雕塑头部酷似真狮,毛发飞动,威风凛凛,野性十足。而中国石狮的头部已明显变形夸张,嘴巴阔大,头上毛发鬈起,有如发髻,形象虽威武而不凶恶,给人一种亲切感。这大约与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含蓄内敛的人文理念不无关系。因此,中国石狮头上的鬈毛疙瘩就赋予了文化和礼制上的象征意义。</p><p> 石狮子在古代最初是皇宫的专属品,后来拓展到王公大臣。石狮造型的大致无异,但头上的鬈毛疙瘩是大有讲究的。帝王宫殿使用的石狮子头上有圆润饱满的发鬈45个,取“九五之尊”的意思,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一品大员门前的石狮子头上的发鬈为13个,二品官以下按官阶依次递减,六品官员为9个,七品及以下官员和普通百姓则不可使用。如随意增加发鬈即是违制,可以僭越治罪。到了清代中叶,限制放松,石狮逐渐进入富商大户人家。</p><p> 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石狮的雄雌区别在狮子的前脚。雄狮脚踩绣球,寓意锦绣前程,雌狮则脚踩幼狮,寓意子嗣繁盛。襄阳公园大门口的石狮子,从正对面看上去,造型和摆放都合常规。从背后看,却让人费解。</p> <p> 为弄清原委,笔者特意观察了襄阳公园通往新城湾的一座城门(该城门不属襄阳古城六门之一,应是近代新开辟的“方便之门”)口放置的一对石狮子。这对石狮子由于年代久远,已严重风化,狮身斑驳,其雌狮还缺了一条腿。但其形状和雕刻古朴浑厚,石狮头部的发鬈清晰可辨,正合九五之数。头部以下不见发鬈。初步推测,这一对石狮子应是从某个年代久远的宫殿或皇室陵园的“神道”上迁来的。</p> <p> 后来,笔者又到襄城北街的昭明台去看石狮子。昭明台是襄阳城的标志性建筑,为纪念南北朝时间梁朝太子萧统在此修编《昭明文选》而建。现建筑为传统庑殿顶式建筑,巍峨壮观,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现为襄阳市博物馆。</p> <p> 昭明台大门前后各放置着一对石狮子,其造型亦是狮头后部雕有发鬈,一数,正好45个。头部以下,绝无发鬈疙瘩。</p> <p> 襄阳公园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威则威矣,怪则怪矣,其解有二:一是笔者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二是设计雕刻者随心所欲,不依规矩。我心里更希望是前者。故不揣浅陋,草成此文,以求教于方家!随赋小诗一首以自嘲:</p><p> 一身发髻不须簪,</p><p> 九五焉能管古今?</p><p> 我向石狮三揖手,</p><p> 石狮笑我瞎操心。</p><p><br></p><p> 2020年11月草于襄阳怡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