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镌艺骨,青衣入戏魂—京剧人张传秀的七彩人生

江宜蔓

<p>本文作者:钟晓红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p><h5>(本文为原创文章,已经张传秀老师同意发表。如转载,请标明原作者及出处。)</h5><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张传秀老师从艺50周年庆祝活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时间:11月21日(本周六) 上午9:00</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地点:环翠楼京剧博物馆的环翠戏楼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届时还将带来精彩的京剧演唱会</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欢迎您的莅临!</b></p><p><br></p><p><b>人物简介:</b></p><p>张传秀,京剧表演艺术家。女,1954年生,山东威海人。工青衣,梅派。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省专业文艺团体尖子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威海市剧协副主席。曾任威海艺术团业务团长,威海市第七届至第十届政协委员等职。师从王影侠、滕步云、袁福蔷。</p> <div>  2019年2月,澳大利亚南澳首府阿德莱德市唐人街鼓乐齐鸣、暖意融融,在中澳新春联欢会上,一出中国经典京剧曲目《贵妃醉酒》让观众们看得兴致盎然,掌声雷动,一句“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奴似嫦娥离月宫”赢得满席中澳观众的连声叫好,这是来自山东威海的京剧人,梅派青衣张传秀老师参加的一次精彩演出,也是她半个世纪京剧人生的又一次浓墨重彩。<br>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是张传秀老师演艺生涯的最朴素最执着的自我要求,也是她人生始终恪守的基本准则。她通过演戏来教化自己,在戏中体味人物,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她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无论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始终秉持一颗纯洁初心,无论面对挫折还是荣誉鲜花,永远抱有一颗坚定恒心。说甚同行冤家难聚首,难阻我一颗红心永向党,说甚中山小儿贪不足,难耐我巾帼飒爽五尺枪!几十载如一日,实实在在对人,坦坦荡荡做事,始终坚守艺德。张传秀老师说“人生百年,只要业内人由衷地说我,认真练功、认真演戏、认真做人。此生足矣!”</div><div><br><b>红色的“铁梅”--源于热爱</b><br> 小时候张传秀就喜欢唱歌,张嘴就来,毫不怯场。红色年代,革命热情,这种热爱,让年幼的她疯狂地喜欢上了横空出世的样板戏,在家烧火时跟着唱,上山干活时嘴里哼。16岁时代表学校参加田村汇演,被领导一眼选中,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威海市京剧团。张传秀与戏校毕业演戏的学生不同,她是一边当学员一边演戏,在实践中之实习,在演艺中演练,难度叠加。那时剧团排戏,从拿到剧本到上台,只有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演员们要熟悉剧本,坚持练功,不断排练,相互磨合。京剧演员的世界没有打卡时间,从黎明到天黑,每天睡醒之后就是上舞台练习,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年轻的张传秀就是凭借这份热爱和努力,起得最早走的最晚,为了集体也为了自己,演艺水平日臻纯熟,当时饰演《红灯记》中的铁梅,活灵活现,感人至深,也许有人不知道她的真名,但是大家都知道她是“活铁梅”。<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1971年在《红灯记》中扮演铁梅</i></u></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br></i></u></div><b>橙色的梦想--源于珍惜</b><br>张传秀作为剧团的“台柱子”,身上的演出担子很重,也因此错过了多次进修培训的机会,加之个人对演艺技能的高要求,心中难免略有遗憾,但她还是选择了以团里大局为重。也许真是诚意动天地,1983年上海的“梅兰芳艺术培训班”向张传秀伸出了橄榄枝,年近而立,终于有了独自坐火车的机会,这一切都让她惊喜又激动,而倍感珍惜。到了上海梅派培训班,梅葆玖老师的第一次教学,“就像井里的青蛙见了天一样”。在上海培训期间,与国内戏剧尖子们一起听课听讲座,跟梅派大弟子魏莲芳学习了完整的《汾河湾》,此外还有卢文勤、许美玲、吴迎等名家授课,学习了《穆桂英挂帅》《凤还巢》《霸王别姬》《生死恨》,以优异成绩结业。自此,张传秀在整个演艺生涯就一直追寻梅派,潜心研究梅派艺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u><i>1983年12月上海梅训班毕业演出《凤还巢》</i></u><div><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金色的耕耘--源于钻研</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表演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和角色融为一体,而张传秀的秘诀则是演哪个戏就钻研哪位表演艺术家,钻研人物性格,钻研表现形式,钻研如何创新。比如杨春霞塑造的柯湘,传统戏《白蛇传·断桥》的主演杜近芳,张传秀反复观看他们的表演,仔细琢磨他们的唱腔,甚至回家路上骑着车也在琢磨如何将人物塑造的更好。她对于角色的钻研不仅局限于青衣花旦,剧团里其他优秀演员演戏,即使不是同一行当,她也会搬凳子去观察揣摩。正是用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才将《白蛇传》《凤还巢》《风风火火》等一系列的传神作品带到人们面前,才让张传秀的名字传遍威海的大街小巷。</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1978年在《白蛇传》中饰演白素贞</i></u></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br></i></u></div><b>绿色的支撑--源于奉献</b><br>在京剧团改编为艺术团后,领导三次动员张传秀出任艺术团团长,但她都推荐了别人来担任,表示自己可以协助团长工作。虽然不是团长,但是仍然负责了很多团内琐事,装台卸台、被柱子砸到头仍坚持演戏……这些经历伤痛和意外的场景,张传秀都一笑而过。后来张传秀担任了业务团长,很多人都是当了领导尽量给自己创造机会多演戏,可她恰恰相反,自己担任业务团长,却把演戏的机会都让给了别的演员。有一次参加比赛,把自己的师父王影侠从烟台请过来做指导,后来告诉师父自己不参加比赛,让师父给另外两个年轻人辅导,师父小有遗憾:“早知道你不参加我就不来了”,张传秀却说“看到年轻人成长,我是真的高兴啊!”只有潜心为艺术献身、一心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人才能拥有这份纯粹之心。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2003年在《风风火火》中主演何南秀</i></u></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br></i></u></div><b>青色的坚守--源于传承</b><br>张传秀于2006年开始从事京剧辅导,教授学校里刚毕业的演员演戏,在老年大学、山大外国语学院、钦村小学、社区教育学院都从事过京剧教学工作。在做导演排戏的过程中,她始终认为要启发演员,而不是一板一眼地教,要去表达人物内心,启发演员对人物的理解,借鉴了经典名师和演员大家最出彩的地方,来启发年轻演员做的更好。从一开始一个班只有六七个学生到现在一个班五十六名学生,张传秀由衷的感到高兴,与当下的快文化不同,培养一个京剧人才很漫长,她的心愿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让威海的群众愿意了解京剧,争取让更多的人能京剧入门、喜欢京剧,让京剧普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2006年《真情似火》剧照</i></u></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br></i></u></div><b>蓝色的信念--源于责任</b><br>1988年10月,威海市京剧团宣布解散,改为威海市艺术团隶属于威海市群众艺术馆。从专业演员变成群众文化,张传秀心里落差很大,甚至一度想改行,觉得自己作为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可能再也没有表演机会了。这时梅家班的老师给她来信,告诉她无论在哪里都要坚持,秉承初心,不忘使命。张传秀在老师的鼓励下,下决心做好京剧传播,使京剧事业能在威海重新振兴,发扬光大,让京剧成为威海的新名片。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张传秀老师深受鼓舞,振兴威海京剧事业必须要由专业团队来完成,自己恰好就是专业团队的一份子,正是这份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终才有了京剧《郭永怀》的成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2002年赴韩国表演《白蛇传》剧照</i></u></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u><i><br></i></u></div><b>紫色的神韵--源于纯粹</b><br>《郭永怀》这场大型京剧,戏里,她饰演是郭永怀的母亲;戏外,她是全剧的剧务总统筹。“从拿到剧本那天起,我们每个演职人员都被郭先生的民族大义所感动、折服,能够参演《郭永怀》是我们的荣幸。”张传秀和剧组成员们下定决心,“要以郭永怀的精神,排练《郭永怀》。”从主配角排练时间的再三确认,京剧唱腔与台词、舞蹈的结合,到乐队、琴师和声光电的配合,凡涉及剧务,张传秀必亲力亲为。从2019年7月份剧本定型,到2019年8月5日全员第一次围读剧本,再到一次次排练,张传秀的情绪在两个时空中不停穿梭。<br>“不论你有多少年的道行,你有多少年的经验,拿到一个全新的角色,必须要为他付出,配合当中的节奏,让整个表演完整”,张传秀在回忆《郭永怀》首演时这样说到。《壮怀》作为京剧《郭永怀》的第一幕,演绎全剧唯一一场母子别离,要完成塑造郭永怀及母亲形象、代入观众情绪两个任务。但时间只有短短一分钟,在六十秒的时间里怎么开好这个头,配合好主角的亮相,当好这个绿叶?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场演不好,观众对后面的戏就没了兴趣。按最初剧情设定,面对即将离去的儿子,母亲要情难自禁、泪流满面,体现离别。但她对郭永怀的母亲进行重新定位:虽然出身农家,但能把儿子培养成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这位母亲一定坚强而有远见,“这是一位性格坚韧的母亲,不会轻易在儿子面前情难自禁”。2019年9月28日首演,风雨如磐的年代,灰暗的上海码头,当志在学成报国的儿子跪别母亲,这位坚毅而深明大义的母亲,这位教育儿子志在四方的妈妈,将悲伤和心疼藏在心底,强忍着眼泪,用微笑送别,当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各分别的一转身间,那衣袖挥动天地为之而泣的一刻,全场泪飞如雨,掌声如潮!今夜无人早归,今夜无人入睡,久不停歇的掌声,一次次的谢幕,演出盛况空前,这不仅仅是对《郭永怀》剧组最大的肯定,也是对张传秀老师七彩京剧人生的最佳注脚!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u>与郭永怀扮演者张建峰合影</u></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u><br></u></i></div><b>人生如戏,戏如人生。</b><div>京剧将她的的生命镌刻上了一朵朵傲骨的寒梅,也带给她在青衣水袖的飘飘云动间那一抹抹迷人的霓裳。这位年过花甲却依然纯真的京剧人张传秀,用京剧带给她的韧劲和飘逸,继续为胶东半岛的京剧事业奉献着溢彩与流光。</div> <b>获奖情况</b><br>1978年12月,参加烟台地区首届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在《断桥》中饰白素贞。获表演一等奖第一名。烟台地区文化局。<br>1985年12月,在 《坐宫》中饰铁镜公主,获烟台市第二届青年演员比赛二等奖。<br>1988年,演唱《说是断桥,桥未断》,获全国戏曲专题节目一等奖。<br>1988年,在威海广播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上演唱京剧《盼亲人》,获山东省文艺专栏三等奖。<br>1990年,参加威海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唱京剧《盼亲人》,获全国“星光奖”三等奖。<br><br>1989年10月,在创编京剧《甲午恨》中饰魏夫人,获山东省第二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br>1991年,在创编京剧《海湾情》中主演徐惠君,在威海地区专业剧团新剧目调演中获表演一等奖。被省文化厅评为优秀剧目选调省参加第三届艺术节既庆建党七十周年展演。<br>1991年,在威海春晚演唱京剧《威海颂》获第五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三等奖。<br>1992年,京剧《争婆婆》中饰大嫂,获威海市比赛表演一等奖,获山东省馆站技能比赛二等奖。<br>1993年,应邀在电视连续剧《苏雅的故事》中担任副导演,该剧获全国第十三届《飞天奖》三等奖。<br>1994年,在《穆桂英挂帅》中饰穆桂英,获山东省京剧青年演员比赛二等奖。<br>1994年,创作小品《追回春光》,获全国百优小品创作大赛三等奖。<br>1995年,在创编京剧《眷侣情》中饰何梅春,获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br>1995年,创作小品《良心》,获全国百优小品电视大赛百优奖。<br>1996年,在京剧《管带夫人》中饰何梅春(一号角色),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br>1999年,在威海春晚演唱京剧《唱名牌》,获山东省十一届优秀电视文艺一等奖。 2001年9月,在创编京剧《沈素秋》中,担任导演,获省第七届艺术节导演三等奖。<br>2002年10月,论文《继承流派,旨在发展》,在文化部百业论著评选中,获三等奖。<br>2003年,在创编京剧《风风火火》中何南秀,获威海市精品工程奖。<br>2004年10月,主演京剧《风风火火》中饰何南秀,获山东省第八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br>2015年10月,《杜鹃山·无产者》,作为编排教练,携学生组合表演,获“唱响中国音乐全国比赛金奖”<br>2016年10月,《大唐贵妃》梨花颂,作为编排教练,携学生组合表演,获“唱响中国音乐全国比赛中年组金牌”<br>2017年10月,《花神赋》,作为改编排教练,携学生组合表演,获“唱响中国音乐全国比赛中年组金牌”<br>2018年,演唱《咏梅》,代表社区获山东省银龄一等奖金奖。<br><br><b>著作论文</b><br>1994年,小品《追回春光》,发表于《百优小品集》《戏剧丛刊》<br>1994年,小品《等》,被济南电视台录制参加全国小品电视大赛。<br>1995年,文章《继承流派,旨在发展》发表于《戏剧丛刊》<br>1995年,小品《心愿》发表于《齐鲁艺谭》<br>1999年,文章《植根民众,瑰宝生辉》发表于威海日报<br>2000年,文章《云燕铭说戏,李麟童挎刀》发表于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br>2003年,文章《继承流派,旨在发展》载入《中国百业论著》<br><br><b>人物经历</b><br>1970年参加威海市京剧团,师承袁福蔷、滕步云,王影侠。1971年,因在《红灯记》中扮演李铁梅,受到观众欢迎和喜爱,随之主演了《杜鹃山》《龙江颂》《海岛女民兵》《家庭公案》《张海迪》《嫁不出去的寡妇》等三十余出现代戏,巡演于胶东半岛和大连等地,成为剧团旦角主演。<br>1977年始,主演了《白蛇传》《玉堂春》《宝连灯》《谢瑶环》《梁祝》《凤还巢》《穆桂英挂帅》《岳飞夫人》《杨八姐盗刀》《铁弓缘》等几十出传统戏,演出于胶济线及天津、上海、辽宁、哈尔滨、江苏等地,均获好评,各地新闻媒体均有评论,电台电视台多次播放其唱腔及演出实况。<br>以其业务突出,成绩显著,1978年被评为威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破格晋升一级工资;1989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专业文艺团体尖子演员”。<br>1983年至1984年到上海参加梅兰芳艺术培训班,由梅葆玖、魏连芳、卢文勤、许美玲、吴迎等名家授课,学习了《穆桂英挂帅》《凤还巢》《霸王别姬》《生死恨》,以优异成绩结业。<br>1988年以来,致力于新创编京剧的演出,排演了由赵光正先生创作的剧目十余个,1989排演《甲午恨》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演出大获成功。1990年排演京剧《妈妈的生日》,1991年排演《海湾情》, 1992年排演《争婆婆》,1993年排演《火凤凰》,1995年排演《眷侣情》,1996年排演《管带夫人》,2003年排演《风风火火》,2005年排演《送灶王》《沈素秋》, 2006年排演《真情似火》等。主演的京剧《管带夫人》《火凤凰》《风风火火》分别在央视和山东卫视播放,连续多次到各地巡回演出,《风风火火》被省公安厅制成光盘向全省一百多个乡镇发行。主演的京剧《海湾情》被选晋省展演。京剧《争婆婆》至今已演出近千场,深受观众的喜爱。<br>1984年参加上海元旦戏曲广播演唱会,幸与梅葆玖、童芷苓、夏惠华等艺术家同台演唱。<br>1999年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北京湖广会馆参加了“中国京剧网络开通典礼”演出,参加十多所大学师生及军科院票友联欢晚会,与沈健瑾、耿其昌、张建国等众名家同台演出。<br>2007年赴法国巴黎等地巡回演出,表演的京剧长绸舞和快枪,受到法国观众的赞赏。法国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并播放演出实况。<br>连续多年参加威海台春节晚会演出。1993年应邀担任电视剧《苏雅的故事》的副导演,该片获十三届飞天奖三等奖。创作的小品,论文、随笔多篇在《戏剧丛刊》《梨园周刊》《齐鲁艺潭》等报刊发表。创作的小品《追回春光》发表于《百优小品集》,论文《继承流派,旨在发展》载入《中国百业论著》中。长期携团坚持深入基层、农村演出,多年被评为市模范党员,先进工作者。应邀参加扬州、镇江、哈尔滨、沈阳,深圳、北京等地演出及辽宁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演出并担任评委。2006年被聘为威海市区老年大学客座教授。自2017年起担任威海市老年大学梅派青衣班教师。<br>2014-2015年,为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传播“中华戏曲传统文化”,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荣誉。<br>2015-2017年连续三年受邀携学生参加全国音乐创作展演,均获金奖和金牌。特别是排演的组合表演《杜鹃山·无产者》受到著名作曲家姚明等与会专家的赞赏。<br>2016年在京剧电影《咱村的女消防官》担任京剧导演。并参与剧本改编和唱词修改。 <br>2019年2月7日~12日应阿德莱德孔子学院之邀,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参加迎新春联欢会,演出《贵妃醉酒》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议员和州长等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br>于2017年协助威海市京剧团演出工作至今。<div><br><b>代表剧目</b><br>代表剧目《杜鹃山》《红灯记》《海岛女民兵》《宝莲灯》《白蛇传》《谢瑶环》《玉堂春》《穆桂英挂帅》《凤还巢》既新编戏若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