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淡如菊

刘海霞

<p>  偶然翻开自己在七年前,三十岁时写下的小文,那时就有些时光易逝、乌飞兔走的感慨,正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所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几近不惑,已褪去了当年的多“愁”善感、无“病”呻吟,更平添了淡然与平实。</p> <p>  我的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每天早上忙着做饭收拾,等把小的送到幼儿园,自己又得慌慌张张地去上班,中午如此,晚上亦如此。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也是忙忙碌碌的,学校——幼儿园——家,路线简单到不会交错,可每天的忙碌却时常交错。很少追剧,很少逛街,日子在厨房的柴米油盐中升腾着,在每天的锅碗瓢盆中游走着,在每天对孩子的喝责训戒中吟唱着,在街头果蔬肉蛋的小摊前徘徊着......忙碌却也充实,简单却也快乐。为孩子、为家人,步履匆匆,为工作、为我的亲戚好友忙忙碌碌,为我所有的社会关系总和,忙碌着。</p><p> 而今,乃至以后,我得继续忙碌着,忙着简单与繁复生活,忙着我所忙的一切。</p> <p>  我的同学、朋友都离得比较近,但也没有经常聚,偶尔在路上遇见,也只是匆忙打个招呼而已,很多时候的聊天、电话,也都是“有事相商”,刻意地打个电话问问对方近况,那少之又少,估计在二十岁,一定想象不出此时的自己有多“功利”!和同事闲聊时,也是诉说着家长里短,衣食住行。姐姐在外地上班,一年难得见两次面,以前总聊一下儿时的事,现在总是讨论孩子的学习、家庭,不是忘记了以前,而是心境变了,环境变了,自己也变了。身上的责任多了,承载的也多了,那些春花秋月固然美,日子却要柴米油盐。</p> <p>  四十不惑,并不是人到四十,就不迷惑了,而是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这是汉语词典的解释。此时的自己,褪去了年少时的轻狂与激进,更添了许多成熟与稳重,其实不止四十,就连五十多岁、六十多岁的人儿,也都“上有老下有小”的正当时,谁不是家中最重要人呢?谁不是一身的责任与压力呢?谁不是在为了生活而忙忙迭迭呢?</p> <p>  秋,霜菊正浓时。没有春季花儿的五彩斑斓,没有夏季草木的枝繁叶茂,没有冬季大地的洁净辽阔。或许正像极了此时的我们,洗去一身骄傲与明艳,只留淡雅与宁静,却也别有一番风骨。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后的恬静,应该也只有中年人才有的淡然。 我觉得苏轼也与陶渊明有着同样心境的。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又这样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自己一生的三起三落,苏轼已能豁达、泰然面对。</p><p> 当然,我只是一俗人,何能与之相比,只是觉得,那些半生戎马、半生漂泊的人,当人到中年后,心境宽了,心里静了,此时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p> <p>  年轻时的理想与烂漫,已沉醉在这简单与繁复的生活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许正是此时的心境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