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味道(一)——九层糕 (作者 褚坚)

海头人

<h5><i style="color:rgb(237, 35, 8);">浙江省平阳县2022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统考,采用本篇文章作为阅读题,全卷100分占14分。题目出得精彩,逻辑性强👍</i></h5> <p class="ql-block">农历七月十五,是我们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是农村祭鬼的日子,这一天大大小的小鬼们都出来活动,这样恐怖的节日本是非常让人害怕的日子,但我们民族的智慧是何等了得,硬生生地把恐怖的鬼节办成欢快的日子,特别是怕鬼的小孩那是天天盼着鬼节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记得在70年代,我刚刚读小学。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什么让我们最高兴呢?回答是很简单,一个字“吃”。</p><p class="ql-block">儿时有句童谣:“要玩大年初一,要吃三十晚上”,这是那个年代人生追求的最大愿望。忙忙碌碌一年,就是为了全家一年有个温饱,端午、中秋和大年三十晚上大吃一顿,初一穿上新衣服奢侈一把,一年就这么几天快乐。在那个大家都贫穷的年代,不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甚至不知道现在非常流行的旅游。我在金华上中专的第一年,学校周末安排看电影,有一部电影,我当时就非常不理解。就是《爱情你姓什么》,这部电影讲的是一辆中巴旅游车,载一车人到苏州旅游的过程中,发生的爱情故事。对爱情故事我倒能看懂,但我对他们大白天,一帮成年人花钱和时间到处玩不能理解,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的行为,我感觉不可思议,世界上哪里这等悠闲的生活。如今我也经常旅游,可见那时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难和乏味。</p> “鬼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好吃的九层糕。过去,每到7月初,长辈们就开始为过鬼节作准备,买上好的粳米,把一年只用这一次的大蒸笼拿出来清洗,到农家要来稻草等必需物品。孩子们掰着手指数日子,盼着节日的到来,那种等待的欢快,至今我还无法忘怀!<br>明天是七月十五喽,长辈们在奶奶的指挥下,搬出稻草在院子里点火烧成灰,收集灰再加入水,过滤,收集黄色澄清的灰水。用灰水浸泡早已洗好的粳米,条件好的家庭加入少量白糖,条件一般的家庭就用现在已经禁止使用的“糖精”,待浸泡到一定时间,就用石磨磨成淡黄色汤粉。<br> 接下来是技术活,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奶奶操作,妈妈、婶婶只能在一旁当助手。奶奶可是远近闻名的做九层糕高手。奶奶把一年一度做九层糕看成是当年全家大事之一,成功与否还会联想到今年一年全家的运道,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小孩们急切地等待,即使贪玩的小孩这时也不会走远,时而要到灶房探头看看,时而靠近灶房闻闻从灶台升出的阵阵香气。但我们这时是不能问的,因为奶奶有个经验教训,如果在做的过程中,有人问:“熟了没有?”那是触犯灶神,这锅九层糕肯定会夹生。夹生的九层糕是不能吃的。再者,如果做出夹生的九层糕,全家一年的心情都不会好,这与当年的运道有关呐!所以,小孩们还是不敢问,只是探探头、闻闻香而已,这是家法,谁也不能触犯! 做九层糕的蒸笼是毛竹做的,四角有四根小竹筒,是通蒸汽用的,底是用2公分宽的竹片间隔一公分左右编成的。做九层糕是,在竹片底上摊上纱布或者洗净的旧汗衫,然后放在锅上蒸,用碗舀上一碗准备好的汤粉,轻轻地均匀铺在纱布上,然后蒸熟,再舀上一碗轻轻地均匀浇上,蒸熟。这样不断重复,一直蒸到一定的高度。名叫九层糕,实际不一定就是九层。然后取出将蒸笼倒扣在早已准备好的桌上,此时正是我们小孩欢呼雀跃的时候,大人们也心满意足地在一旁赞赏着,等待着。<br>第一锅往往先大家分享,分割九层糕可不能用刀,用刀是没有办法切开的,这时妈妈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丝线,用丝线将做好的九层糕一扎,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九层糕就切下来了。请慢,奶奶先尝,接下来是伯伯、婶婶、爸爸、妈妈,然后就是我们小孩们的天地喽。<br> 小孩们每人拿到一块香气扑鼻、半透明、拿在手上抖抖动的九层糕,轻轻的从上撕下一层,仰起头放入嘴中,入口即化,不用咬就很快入肚。奶奶紧接着又开始第二笼的制作,这时我们小孩可以尽情享受,小肚子鼓鼓的。<br>传说九层糕原来还是宫中皇帝享受的,是一个宫中太监偷出制作秘方并流传到民间,我们才享受到如此美味。<br>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点心慢慢被人们遗忘,现在已经很难吃到。在有些小吃店也有出售,但用小苏打代替草灰水,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味道。<br>儿时的记忆往往是永久的不可磨灭的,现在回想起儿时吃过的九层糕,那种甜甜的、香香的、糯糯的、入口即化的感觉,常常使我有自己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时到农贸市场买菜,偶尔有九层糕出售,尽管没有以前自己家制作那么有风味,但我总是买一些回来享用,并极力向儿子推广,但儿子不以为然,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味道哪比得上肯德基、麦当劳。这可能就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差距,儿时的味道永远让人无法忘怀,儿时的回忆永远是美好的。<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