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1月6日,参加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闭幕后,大会安排前往云南沧源翁丁佤族村参观考察。</p><p>沧源翁丁村,古老、神秘、原始是它的代名词。</p><p>翁丁佤族原生态村位于沧源县西部,距离县城33公里,翁丁寨有近400年的历史,寨内有一百多户人家五百多口人,居民全为佤族。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缠绕的地方”,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翁丁佤寨有着非常纯正的佤族民居建筑风格、有最古朴的原始佤族风土人情,被外界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云南省省级非遗项目。由于佤族地处中国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一举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很多原始社会的印记。</p> <p>漫步翁丁,首先见到的是百年如故的寨门和大榕树,两者同处一线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寨门,共同守护着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庄。就在见到寨门的同时,也同时被寨门、特别是大榕树上的牛头震撼,每根门柱上的牛头,特别是大榕树下悬挂着的牛头,若隐若现,神秘神奇。 接下来沿着窄路小径布局着各式佤族茅草房民居,相伴的是房屋内外无数的牛头。原生态佤族茅草屋民居,是杆栏式竹木楼。从大的方面分两类,一是单身成人住的屋顶很矮的单层椭圆形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这样的房;另一种就是普遍的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畜居。</p><p>到了寨门,只见大榕树上和各处都挂满了牛头,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映入眼帘,佤族人民敲响了木鼓,合着迎宾歌欢快悦耳的节奏,村子里的老老少少手拉手,列队跳起迎宾的舞蹈。唱起了跳起了加林赛欢迎四海八方的宾客,</p> <p>翁丁佤寨周围的生态保护得极好,森林、茶园、梯田,四周放眼望去,都是绿的。翁丁,意为水边的寨子,也有云雾缭绕之地的意思。翁丁寨的建筑,完整地保留着佤族传统建筑——干栏式草顶叉叉房,建筑以草、竹、木三种为主要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较低,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地区。佤族干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屋顶两侧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筑以木为柱,以扎编后的竹子或木板为墙,以茅草片盖顶,屋顶大多设有丫叉形的搏风板,用整木制作楼梯。</p> <p>到了寨门,只见大榕树上和各处都挂满了牛头,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映入眼帘,佤族人民敲响了木鼓,合着迎宾歌欢快悦耳的节奏,村子里的老老少少手拉手,列队跳起迎宾的舞蹈。唱起了跳起了加林赛欢迎四海八方的宾客,</p> <p>寨门挂着牛头骨,大青树上也挂了很多牛头骨。佤族人崇拜牛头,视牛头为财富,牛头桩是财富的象征,挂的牛头越多,说明村寨、家庭越富足。古老牛头桩被佤族人视作权力、财富的象征,无论是寨子、部落或个人,都以所挂牛头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因此,凡有佤族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牛头桩。佤族的寨桩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存。古时作为部落的标志,也是氏族进行宗教活动和举行征战出师、祝捷、部落议事等仪式的场所。现如今,寨桩成了翁丁佤寨村民聚会的地方。每年春节,寨民们会丢下手中所有的事情,通宵达旦地围着寨桩载歌载舞,以此祭拜祖宗,敬奉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万事顺心。</p> <p>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被视为可通天的神器,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摄影:江西宜春市魏黎明</p> <p>编审:魏黎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