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第四次到宜宾,每一次感受都不一样!</p> <p>因为李庄的存在,一直以来对宜宾这个城市心生敬意。这次有幸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写作高端论坛”,又一次来到宜宾,昨晚的一顿美宴,让人真正理解了宜宾这个城市名字的内涵,今天一天的精神盛宴,更让人理解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这是一座科技城、科教城、创新城。第一次参与高中初中小学一起搞活动,虽然一个本土专家开玩笑说“如果弄个低端论坛大家就不来了,所以只能高端论坛“,但我的内心真正认为这个论坛称得上高端,上午所有做主旨报告与论坛的专家都得到了我发自内心的尊重,特别是来自福建的何捷老师让我真正的认识了什么是行业的顶级人物!要思想有思想,要口才有口才,既能幽默风趣,又能严肃深沉。去吃饭时候,在车上有幸和他坐在同一排,短短的交谈竟让我有荣幸之感。</p><p>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生活还原与真情赋予”,何捷既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位作家。也许在开始因为邀请的作家没有到现场,而是通过视频的方式给大会发来祝贺,第一位发言的便调侃说:作家没来挺好,一位作家成功靠的是天分,缘分,人分,但这些不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现在搞活动好像不把作家请来,就显得不够层次不够份儿,作家的产生与学校的培养有关系,但没有多大关系,不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目标;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现在很多人忘了这个基础两字。到论坛环节时,第一位发言的也是主持人,赶紧笑着向何捷道歉:我忘了这里还有作家在场。何捷倒也没在乎那个,但一开口就批评很多老师逼小孩描写生活的真实,刚好接的就是前面一个发言人的话,他认为真实的生活苍白乏味,应该做的是真实的书写,要三维定位:一是确定读者的唯一性,如不是写给老师看的,是写给何捷老师看的;二是目的的真实性,哪怕写的就是一个乏味的早晨,我就是想告诉老师,我每天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开始我一天的生活;三是文体要定位,平时的写话、习作有淡化文体的倾向,而真实的书写,应召唤回对文体的确定。他强调经过“我”的加工,无趣的生活也可以在我的笔下熠熠生辉,真实的写作源于生活,但一定高于生活,他融入了作者的思考,在现有的生活基础上培养学生温润的人心。</p><p> 他还特别提到命题的改良,要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的话语情景,现在的指令性命题逼学生虚假,很多时候是一种迎合性写作,在跪迎圣驾,揣摩阅卷人的心态。</p><p> 下午他还作为点评嘉宾点评了三堂课,批评一针见血,直击要害,表扬既有理论高度,又接一线地气。言语幽默风趣,让上课的老师不那么尴尬,又真的学到了东西,是这么多年来我听到的最喜欢的点评!</p> <p>今天最让我高兴的是见到了曹勇军老师,他的名字在语文人的心里是圣杯式的存在,今天我终于见到了真人,并改变了我以前一个隐隐约约的想法:在这样一个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有必要请那些专家千里安马劳顿吗?可当请来的是曹勇军老师时,在我听了他不到一个小时的主旨报告后,我却觉得这样的见面真是千值万值,无论看了他多少文章,都不及这一个小时给我的启发大,也许这样的面对面,才让人真正的触摸到那些文字背后的智慧所在、血肉所在!他发言的题目是《基于真实写作理念的写作探索》,他开口便提到了民国史,提到了李庄,并说到我们这次的主题,其实是一个常识,只是这个常识被有意无意忽略了,而这样的忽略不是个人的忽略,是一种体制性的忽略,并提出为什么虚假写作如此泛滥,是因为各种虚假形成了合力!</p><p> 他提到了“叠加说”提到了“心理动力的情感说”,介绍了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感受到的美国写作教学,还分享了真实写作视野下的作文类型,期间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一句话:我们教师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学生教平庸了,还是一个班一个班的平庸!我想只要评价机制不改变,这样的把人变平庸的教学就无法避免。最后他建议大家多看看国外的,多看看民国的,在继承中变革!并向大家推荐他们翻译的即将出版的“美国写作教学译丛5册”。</p><p> 提到民国,提到李庄,不由让我想起三年前的李庄游。虽时过境迁,而空间依旧。静静的呆在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的小院里,那些他们踏过的台阶,坐过的门槛,摩挲过的门框,苍老的木地板,斑驳且爬满青苔的老墙,无一不在述说着往日的故事。品味过去的苦难,对国难家难和人生感受更加深厚,对这些人类的精英更加崇敬。</p><p> 在李庄的林徽因是最苦的:肺病,风湿,皮包肯头。那些美好的倩影和诗句都不在这里。而也正是因为在她身上切实体会到了美好如此短暂,所以我才更加珍惜! 今天怀念他们还有一个原因:他们都真实的生活过,真实的表达过!</p><p> 今天还知道赵一曼是宜宾人,是宜宾二中的骄傲,我以前一直以为她是东北人。在校园里看着她的塑像,你能感受到文人的浪漫,却无法感触她身上军人的气质!这样的赵一曼,更让人喜欢。愿世界和平,让每一个女人都不需要激发那份军人的冷峻。</p> <p>[咖啡][咖啡]听了8节课,高中两节,小学初中各三节。发现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最可爱,听讲时学生的小腰板挺得直直的,老师每次提问后,学生举手又快又齐,回答问题时声音又响亮又清脆,老师戴顶高帽子就快乐得不得了(这里的高帽子既有抽象意义又有写实意哦)。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作教学我有时几乎分不清到底是哪个年级,语文学科教学的层级性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p><p> 那堂策划生日聚会的课真的好优秀,可惜这辈子是没有机会去教小学低年级了,所以热闹是属于他们的,但愿可爱也能在我的课堂。</p><p> 高中两堂课质量都很高,第一堂课课题的选择很用心:立意修改。既抓住了高中写作的一个难点__立意,又从帮助学生的生长切入,在学生自己原有的写作基础之上,借助同伴互助、老师点拨、佳作欣赏,修改自己的立意,切实的在课堂上通过真实学习得以进步,此课展现了老师极强的基本功,能够在课堂上完全是通过学生的习作点评来归纳概括出立意的方法,完全没有预设用于教学的物料,令人欣赏。虽然在最后一个环节把一堂立意修改课变成了片段写作课,并且在发出指令时,又没有清楚指令是写主体论述段,有的孩子是按照写800字的作文来写,才开始引完材料时间就到了。时间紧张,所学知识又没有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实在遗憾。</p><p> 第2堂课是今天上午的《新闻调查》,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内容。这次赛课有一个导向,认为应该立足于教材,教材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在现有一线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提倡盲目的自行开发教学资源。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那么多年,那么多的专家呕心沥血,教材做为教学资源是最经得起考验的,虽然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教材部分内容在付印前一两个月还有改动,但把教材教好,是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重心。而如何教好教材,如何让你所教学的内容能够调动起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如何让你所教的知识在学生的学习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可以给广大老师提供无限创意空间的领域。而今天这堂“新闻调查课”,提供了绝佳的范例:聊家常似的导入,竟敢自制《宜宾日报》的创意,大量的课堂时间真的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在一些关键点上点拨。好的教学设计真的是能够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又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有真收获。</p><p> 利用好教材吧 ,用心设计每一堂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要轻易被纷繁的资源所吸引,教师阅读的时间多用于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好书上,极力减少碎片式阅读所花费的时间。</p><p> 题外话是学生就“假期高三补课”这个话题采访现场老师时,发言的老师说的话中我认为有好多假话,可悲!</p><p> 还有一个小细节让我记忆深刻,很多年了,学校也没有进过男性语文教师,这次会议课间休息时,看到这么多男性语文教师站在一起,我竟然吓了一跳[偷笑]</p>